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整理6篇)

时间:2024-08-22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或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中的一首经典诗作。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集中进行诗文鉴赏,把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旨在培养学生感知、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山居秋暝》作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诗中有画”、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融情于景的典型代表,对后续诗文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王维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其意境美。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和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以及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简明、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作者及近体诗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诵读法:通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性,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

五、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设定了以下学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进行:

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课题《山居秋暝》,并对近体诗进行简单讲解,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提高语文积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朗诵,学生边听边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初步了解诗文大意及感受诗的意蕴之美。

学生模仿诵读,全班听读,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易错字音进行正音教学。

引导学生齐读,品味诗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再读课文,把握文意: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关键句,串讲诗文大意,使学生读懂诗文。

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感受整诗,找出诗中的美丽图画。

分析颔联和颈联中的动静结合,探讨其与空山意境的和谐性。

探讨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深层含义及作用。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研讨:

拓展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意境;找读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诗歌鉴赏及迁移能力。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以及《山居秋暝》作为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如何体现了王维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内容解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诗句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山林雨后的清新、月夜泉水的悠扬,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主题思想:分析诗中所表达的诗人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生活理想,以及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意义,学会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追求心灵平静与和谐生活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把握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诗歌“诗画合一”的艺术特色,以及如何通过具体景物描绘传达深远的情感与哲思。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用一段描绘秋日山林雨后景象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品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音韵美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讨每句诗的'意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居秋暝”。

创意表达:让学生尝试以现代文或画作形式再现诗歌意境,加深理解与记忆。

五、教学过程设计(简略版)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秋日山林的美丽图片,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述王维生平及创作背景。

3、初读感知: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歌。

4、细读品味:

分段解析,结合图片或视频帮助理解,引导学生挖掘字句背后的深意。

5、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至两句诗进行深入解读,分享交流。

6、创意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创作小品文、绘画或朗诵表演,展现个人理解。

7、总结提升:

回顾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追求心灵宁静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并探讨为何这样的环境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3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4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高二年级前三个单元是诗歌的单元。诗歌的单元是以时间的顺序、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顺序排列的。今天的课是近体诗八首。近体诗八首是唐诗八首,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一首。初唐诗人王维的后期代表作——《山居秋暝》。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高二学生经过小学初中学习古诗词的铺垫,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新大纲课程标准对高二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根据高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二、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引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纵向和横向地理解这一课。通过比较《山居秋暝》与王维另一首诗《鸟鸣涧》的相同点不同点,突出本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我还会通过营造意境,加深同学学习体验,全程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先让同学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最后走出来分析这首诗,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另外,在讲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同学们讲一些诗的句法与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教法的设计意在通过讲解这首诗将鉴赏古诗的诗法交给大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来说,我的教法分为以下五点: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山居秋暝》与《鸟鸣涧》的对比,扩大学生对诗歌横向和纵向的了解。

5、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今天学生学习的是诗歌鉴赏。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比如说,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问题如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本诗是怎样以动写静的……然后让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再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学生他评或者互评。

四、说教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三)相关知识介绍

1、问近体诗产生的时代,包括哪些类型。

2、老师补充近体诗的知识。

3、ppt补充王维与《山居秋暝》的背景知识。

(四)诵读。

1、请两名学生朗读诗歌。

2、老师和学生一起更正错误的读音,错误的断句。如浣女的浣读音,王孙/自可/留的断句。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版。

4、初步感知诗歌意境,问学生能联想到什么景象,学生回答。

5、介绍诵读技巧。

6、师生一起诵读。

(五)品味鉴赏。

1、疏通诗意。

2、讲解艺术手法,与《鸟鸣涧》对比。

3、理解“诗中有画”的风格,感悟优美意境。

4、理解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练习。想象训练(学生写作,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附:板书设计。流程图式板书。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行文脉络,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诗歌。

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诗歌背景:《山居秋暝》出自王维的《辋川集》,写于其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擅长以诗画融合的手法展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

内容概要:本诗通过描绘山中秋天傍晚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既有视觉美感,又富含深邃意境。同时,五言律诗的形式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唐诗的高超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暝”、“浣女”等关键词的含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融合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联想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如何从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理解并欣赏王维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意境的.把握,特别是如何通过具体景物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世界。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哲理,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巧妙融合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多次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林秋色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场景。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融入诗句中,体验古典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简略版)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王维的生平趣事或展示一幅秋日山居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氛围。

3、精读解析:

教师引导,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探讨诗人情感。

4、意境赏析: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5、拓展延伸:

介绍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异同,进一步理解其诗歌风格。

6、总结提升:

回顾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7、作业布置:

背诵《山居秋暝》,并尝试以自己的家乡秋景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