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三年级语文教案(整理2篇)

时间:2024-04-12

国徽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

〖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多,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平日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学生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包括学习小组长如何带领小组成员学习,如何在讨论的时候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并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爱护和崇敬。诗歌巧妙地告诉孩子,庄严的国徽在生活中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孩子感到国徽是那么亲切,自己虽年纪小,也能用实际行动为国徽增光。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写生字8个,会认生字6个,积累课文中的好句子。

2.学习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按要求上网搜集资料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这节课上,学生通过默读、合作读、分角色读、互动表演读,教师范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悟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

2.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设计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点,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进行多向对话,实现合作阅读、探究性阅读。课上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卡片上。然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3.放大语文教学,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课上设计了“我想说”(说一说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思考或收获)“我想读”(美美地读一读诗歌)“我想演”(与别人合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我想背”(背诵这首诗歌)“我想写”(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4.发挥网络优势,改变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上学生直接上网查阅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了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教学设计,必须注重两点: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课改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准确把握自己的课堂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制作和使用课件的基本技能,这样,能更好地达到营造课堂情境的目的和处理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长用游戏的方式,检查本组同学的识字情况。

3.师抽读字卡,全班抢读,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读音。

[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所以安排了“默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质疑问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您知道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卡片上。

3.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

问题预测: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②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③为什么要把钱币上的污泥擦干净?

④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徽增添光彩?

[过去,有些学生没有经过认真读书和深入思考,就急于提出问题,结果经常提的不着边际。对此,我要求学生质疑前,先留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平静地读书和思考,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静心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然后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再提到全班讨论。这样,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

(四)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1.梳理疑难,明确研究方向。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师生一起梳理:

①按诗的内容顺序梳理。

②对和国徽有关系的问题进行梳理。

[要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质量,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提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再对问题进行归类。比如词语理解、常识性问题、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等,逐步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2.合作探究、多项互动。(解决与内容有关的.问题)

①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画、思考,寻找答案。

②小组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长带领交流。

[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及选择内容的方法的权利,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弹性区间”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

③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

④在学习过程中你都得到过谁的帮助或者帮助过谁?(教育学生互相帮助,增进友谊)

3.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决与国徽有关的问题)

①学生直接上网下载或摘录有关的资料。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上学生直接上网查阅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结合平时观察和收集的资料,说说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③讨论:我们做什么可以为国徽增添光彩?

4.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下面我们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们想怎么读?

[教师以征求的口吻与学生商量以哪种方式读书,一来,尊重学生,体现师生的平等,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方式选择。二来,也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五)个性展示、体验成功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两种,也可以自己创造方法表达。

①我想说:说一说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思考或收获。

②我想读:美美地读一读诗歌。

③我想演:与别人合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

④我想背:背诵这首诗歌。

⑤我想写: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作业设计: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5.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国徽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徽,尊重国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徽、尊重国徽。(重点)

2.理解“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两句的意思。(难点)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

2.国徽的图片

3.课件(时间为一分钟的题为国歌的纪录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鼓励他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或电子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件下载、手写采蜜集等等)记录下来。

点评:教师本着大语文的教育观点,把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注意学生在知识广度上的积累。

二、激情导入:

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庄严的国歌声总会在校园上空回荡。人们还把国歌拍成了纪录片,(播放课件,在画面合成出国徽图案时定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以国徽为题的小诗。

板书课题:国徽

点评:国歌是学生最熟悉的,从此引入比较自然。以国歌为题的纪录片,内容紧凑,画面、音响激动人心,特别是片尾国旗、天安门、麦穗、齿轮等组合成国徽图案,在此定格可以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了解学生情况:

(一)读读这首小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1.拾到钱要交给老师。

2.钱币脏了要擦洗干净。

3.要帮助别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动把他扶起来。

4.当我主动把小弟弟扶起来时,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

更美丽。

5.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点评: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预测和诊断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以便

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二)再读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问题卡上。

点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记下阅读中的问题,认真思考,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阅读习惯,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还想知道哪些,及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携手确定教学目标,也为教师下一步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四、互动探究:

(一)问题预测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问题

1.国徽图案里有什么?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2.我们做什么可以使国徽更美丽?

3.为什么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4.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5.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

(二)梳理质疑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放在实物投影上师生一起去梳理:

1.按诗的内容顺序梳理:

(1)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2)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

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3)为什么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

2.对和国徽有关系的问题进行梳理:

(1)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2)在那里可以看见国徽?

(3)做什么可以使国徽更美丽?

......

点评:对质疑进行梳理既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又是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解决策略:

1.和内容有关系的问题解决策略;

(1)第一个问题当时解决。

(2)第二、三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

①择法自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默读、圈画、思考、旁批来感知重点内容。

②四人一组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交流、提高。

③全班汇报:大家各抒己见,组内外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充分交流,教师适时点播。

点评:这一环节达到对诗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第二、三个问题是全诗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的策略不是教师讲解,而是学生分组互学,通过阅读、讨论,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同时又使得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2.和国徽有关系的问题解决策略:

(1)学生可以在投影上展示他搜集到的资料:国徽图案、介绍国徽中有什么?代表什么?

读一读诗中相关的内容。

(2)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再放前面使用过的课件。

师生一起朗读这首诗。

(3)学生可以结合《采蜜集》等记录平时观察、收集的资料,说说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4)同桌同学讨论:我们做什么可以使国徽更美丽?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点评:教师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文字及观察资料的能力。师与生、生与生共同交流学习情况、互议互读,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拓展练习:

(一)完成下列活动之一即可: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

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二)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拓展练习活动有层次,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及提高并注意了家校联系。

板书设计:

爱护--→国徽←--争光

点评:板书设计一是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二是在形式上象征着国徽和太阳一样,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课后总评:

本课从大语文的教育观点出发,把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注意学生在知识广度上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学习情况、互议互读,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环节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