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精选7篇)

时间:2023-09-25

成语典故篇1

【成语】床下牛斗

【读音】chuángxiàniúdu

【释义】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出自】《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故事】殷仲堪兼任晋陵太守,在郡里禁止生子不养,久丧不葬,拘留逃亡者的父母作人质,勒令亡叛者返回,所制定的教令颇有道理。殷仲堪之父患病多年,殷仲堪寝睡衣不解带,亲自学习医术,研究其精妙,手上沾有药物去擦眼泪,因此弄瞎了一只眼睛。居丧期间哀痛过度而大伤身体,以孝闻名。服丧期满,晋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彼此十分亲密。殷仲堪的`父亲曾患有听力过敏之病,听床底下蚂蚁爬动之声,说是黄牛相斗。孝武帝早有所闻而不知此人为谁。至此时,孝武帝随意问殷仲堪道:“患此怪病者是何人?”殷仲堪流涕而起道:“臣面对此问不知如何回答。”孝武帝面有愧色。殷仲堪兼任黄门侍郎,孝武帝越加宠爱信任他。孝武帝曾将自己写的诗拿给殷仲堪看,并说道:“不要以你的高才而讥笑我的不才。”孝武帝以为会稽王司马道子不是辅佐社稷之臣,因而决定提拔自己所宠信的人以拱卫朝廷,便任命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殷仲堪将要赴任,孝武帝又下诏说:“卿离开京师许久不能相见,使人不觉心酸。常说卿永为朝廷之宝,而忽然变成荆楚之珍,实在让人遗憾慨叹!”孝武帝就是如此宠信亲近殷仲堪。

成语典故篇2

典源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u)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释义用法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许多楚国人却吵吵嚷嚷,从旁干扰。这样即便每天鞭打威逼,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后用此典指环境不好,正面教导抵不过反面干扰;也指众口纷纭,妄加议论。

用典形式

【齐咻】宋·苏轼:“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众人咻】清·黄遵宪:“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

【众楚咻】清·黄遵宪:“岂图五丁力,竟招众楚咻。”

【忘齐语】宋·陆游:“久已忘齐语,何尝解越吟。”

【咻已伙】宋·王令:“奈何众好殊,未语咻已伙。”

【一齐众楚咻】清·黄遵宪:“立志不肯随沉浮,一齐足敌众楚咻。”

成语典故篇3

成语解释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成语繁体才氣無雙

成语简拼CQWS

成语注音ㄘㄞˊㄑ一ˋㄨˊㄕㄨㄤ

成语用法才气无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能。

成语例子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宋苏泂《雨中花》词)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成语典故篇4

估计大家对“信口雌黄”这个词不陌生,看到不合事实,随意或妄自的评论,一句”信口雌黄“,言简意赅,却准确犀利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不过,这一说法的缘由就就鲜为人知了。它源于《晋书·王衍传》。一提到魏晋时期,人们总会想到魏晋风度,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鼎立的魏蜀吴三国间的硝烟尚未消失殆尽,多国的战乱又紧跟其后,在经世和玄谈之间,很多学者往往选择后者,造就了大批的名士,东晋王衍就是其中一位。

年少气盛之时,王衍喜欢连横合纵的游说之术,然而在各国纷争造成的尖锐矛盾的时势下,这位名士渐渐不再谈论世事,只是吟咏诗赋,每天谈论老庄的学说以避世,然而,一人之力,又怎么避得开?最终他没逃过死在石勒的.铁骑之下的命运,当然这是后话。

这位有名的清谈家,最喜欢清谈玄说,每天都在谈。但是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即使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者提出质疑时,他也满不在乎,常常不假思索便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这就是这则成语的来源。

那为什么形容一个人胡说八道,会提到雌黄这两种矿物呢?

雌黄,也称鸡冠石,是一种黄色的矿物,常常用作颜料。古时候的人习惯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的时候就会用雌黄涂抹盖住有误之处,然后再改正。与此对应——信口雌黄有”随意更改不正确或者不恰当的言论“之意。这就解释得通了。

除了”涂改液“的功能,雌黄还有药用功能:不但可以研磨成粉末状,用以外敷,还可以内服,制作成药丸或者散服。雌黄一般用来对付疥癣,恶疮,如果遇到蛇虫咬伤,也能拿雌黄来应付伤口。

成语典故篇5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容易得就像把手掌翻过来。原为“易如反手”。读书笔记

孟子曾跟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谈话,内容是关于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公孙丑问道:“您如果在齐国当权,也能象管仲、晏婴一样建立一番功业吗?”

管仲和晏婴,都是齐国有名的“贤相”,曾先后做过齐桓公和齐景公时的`国相。但孟子却很不高兴,说:“你怎么把我同他俩相比呢!”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天下;晏婴辅佐齐景公,使他名显诸侯。难道这两人还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答道:“以齐王,犹反手也。”意思是,以齐国来推行王道、统一天下,好比把手掌翻转一下一样容易。

“反手”比喻非常容易。孟子认为,地广人多的齐国,如能实施仁政,要统一天下,实在“易如反手”。(参看经典话语;事半功倍”)

成语典故篇6

典源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释义用法

龙阳君是魏王嬖幸的内宠。有一次因钓鱼有感于自己以后可能会象得到大鱼后要抛弃前所得的.小鱼那样被抛弃,而流泪泣下。后用此典表示感叹恩宠衰退,而被抛弃的苦衷。

用典形式

【前鱼】南朝梁·刘孝威:“后薪随复炽,前鱼谁复怜?”

【龙阳恨】唐·李贺:“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泣前鱼】南朝齐·陆厥:“子瑕矫后驾,安陵泣前鱼。”宋·黄庭坚:“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清·王夫之:“同彼柔曼子,犹知泣前鱼。”

【泣船鱼】唐·长孙左辅:“重远岂能惭沼鹄,弃前方见泣船鱼。”

【弃鱼感泪】明·高启:“弃鱼感泪多,当熊惭力弱。”

【安陵与龙阳】魏·阮籍:“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怀猜非后钓】梁·简文帝:“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娈童泣垂钓】南朝梁·何逊:“娈童泣垂钓,妖姬哭荡舟。”

成语典故:大材小用

成语典故:任人为贤

成语典故:穷兵黩武

草船借箭的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短兵相接-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典故篇7

【成语】闭门思过

【拼音】bimensīguo

【解释】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过,过失。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成语典故】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韩延寿见他兄弟俩已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这才稍有喜悦之色;但他从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守而未能尽到责任的过失,也不禁仰天垂泪。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