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4-03-25

课后教学反思篇1

作为一篇诗歌题材的课文,描写了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而行的内心体验,反映了孩子们对玩水的喜爱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平时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与情感经历来学习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由于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小,许多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水和踩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这种快乐的感觉。因此,在课前导入部分,我先引导学生回味玩水的经历,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小兄妹玩水、踩水的有趣场景。然后大胆联想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这时,有些孩子已经按耐不住,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表情和动作。我趁机请几个孩子上讲台示范表演,接着让全班孩子一起站起来,感受“踩水”的乐趣,即使“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们也依旧玩的不亦乐乎。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孩子们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和热乎劲儿,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孩子们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孩子们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于是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就用已有的感情投入享受于课文的朗读之中,读的一个比一个好,完美的展现了课文的童趣画面。

课后教学反思篇2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低年级孩子写字与识字都很重要,我重点讲了“环绕”和“茂盛”这两个个词语,并分别让孩子们提醒会与哪些字混淆,孩子们的反应比较积极。写字中我作为老师感到惭愧的`是粉笔字写的不是很美观,应该多去练练字。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课后教学反思篇3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比较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课后教学反思篇4

首先,集体备课有许多可取之处,集体备课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为促进教师"共同进步"大开方便之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对于新上岗的教师更是提供学习机会,可以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缩短成长周期。另一方面也让了难得的"教学蓝本",引领新教师早日入门,尽快熟悉教育教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其次,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另外,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毕竟课改施行的`时间不长,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集体备课年老帮助年轻老师尽快的成长起来。

最后,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学会协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集体备课能大力促进教师间的教科研氛围。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搞的不是很好,集体备课使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逐步提高。

我们政史地组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从中学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集体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独立思考,现在是几个人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我想这就是集体备课的力量帮我在进步吧。

教师是个辛苦的职业,我们更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向上、合作、公平竞争的氛围。珍惜身边与你朝夕相处的同事吧!每一位同事都是一份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与同事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会使你的生活变得轻松、愉悦。愿大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益、进步!

课后教学反思篇5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颂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其过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课堂教学比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篇文章。

一节课的教学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诗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之美。并在赏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学朗读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读、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来。具体的授课过程及反思如下:

一、听读课文,感受家庭的和谐美。

通过聊天导入新课之后,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来配乐朗读课文。伴随着优美、和谐的乐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读,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内容,看看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一个怎样的家庭。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渲染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融入到这浓浓的家庭亲情当中去。听读之后,学生们都畅所欲言,谈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够概括出文中所描写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还不够。

二、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这篇文章除了叙述事件以外,还有对景物进行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和背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针对景色描写提出质疑,有的同学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写散步一事吗,为什么要写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词语来加以分析,如“熬、铺、生命”等,从而让学生理解到,作者不仅是写景,更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之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授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请用下列的句式来阐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我认为做得最好,因为从这句话中可看出。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讨论,不管是哪个人物,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找到相关的人物刻画的语句来说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即从一家人的具体表现中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小事到反映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让你感受到亲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让学生体验亲情,二是想要让学生留意生活当中的小事,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觉得不足之处是,如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把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开式会更好,这样既能做到读,又能做到练。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可许的地方,但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朗读不够,字词的落实不到位,还有阅读教学中,我们往住只注重读和理解,而忽略了课堂的练笔,没有做到读写相结合。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老师课后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评语

课后教学反思篇6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法,比赛学习各部分内容。在开课时,我只板书了水乡两个字,立刻有学生叫起来,说我写掉了歌字。我告诉他们别着急,先来看水乡,让他们想象水乡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再让学生去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看到水乡是什么样子。在学生说完后,我告诉学生,有一个作家把美丽的水乡写成了一首诗吗,来赞美水乡,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赞美的吗?,在板书“歌”。让学生读题,走进课文去发现水乡的美。学生兴趣浓厚。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每组的2号学生读字音,3号同学组词,其他同学补充。在识记字形时,让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再在全班展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热情高,效果比我一个讲要好。在品读课文时,我重点讲了第一节,在二、三小节的学习中,卧还是让小组学习,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三组的同学参与积极,特别是王嘉琪这一组表现优秀,他们在组长王嘉琪的带领下,以舞蹈的形式边读边跳,吸引了学生,其两组就是男女生读、齐读,没有新意。在这两组展示时,我发现其他组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还是采取范读、齐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激励,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的面多了,但在交流反馈时,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难以控制。

课后教学反思篇7

拿到《搭石》这篇短文清新质朴,充满生活气息,透漏着美好人性,它是作家刘章回忆家乡生活的一篇文章。细读教材,我想:搭石本是无情物,是乡亲们的所作所为,那种谦让、敬老、心中有他人,相亲相爱,让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纯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间真情。作者难忘家乡,不仅仅是难忘搭石,难忘的是在“城市钢筋水泥构成的马路”所缺失的父老乡亲那种淳朴互助的乡情啊。可是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这浓浓的家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看了()原文地址的一、二稿,总基调我觉得是恰当的`,目标也很合理,两稿无异样。只是在选择内容和策略上略有不同。我觉得第二稿的改动还是比较科学的。

首先,两稿都抓住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句。但在展开的第一个引导的提问就有了点微妙的变化。设计一:让我们一起在课文这寻找这道风景的美丽所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美。设计二:那么搭石构成的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样的呢?看似小小的改动,但设计二指向更明确,把学生的注意力很清晰地引向寻找搭石之美上。

其次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第二稿设计不只抓住了“协调”一词意思上的理解,还递进式的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读句想象画面形成意象入手;找近义词理解字面意思;从句子中找出说明动作协调的地方;除了过搭石的动作协调,还从哪看出协调,引导学生从声音、节奏、人影相映成趣等地方感受协调之美。到此,一幅美妙的图画已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朗读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协调”成为一条串线,把搭石上人的动作、节奏、倒影等串联起来,一气呵成。更高明的地方是,“协调”不只在这小处发挥了大作用,设计第二稿还巧妙地借助它串联了一个个美妙的情景“一个一个有序走搭石”、“面对面过搭石”、“心系他人摆搭石”等,每副画面都是那么“协调”,这一画龙点睛的总结,还文本一个整体。“协调”一词在文中发挥了最大最多的效用。

再次,在对面而行的这部分理解中,第一稿设计设疑、解疑后还设计了会说哪些家常话的说话练习,期望通过此步骤让学生感受亲近之感。第二稿设计删除了此环节,我个人觉得妥当。在这里对“话家常”的细节不必过多深究。并非每个小小的细节深入挖掘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努力使我们的课堂阅读有效,而且高效。

课后教学反思篇8

教学设计依据:

1、遵循课改精神,体现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2、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文中插图和课件着手,借助景物

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欣赏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兴趣,在“看看、听听”中,释疑求解,在“读读、讲讲”中练词、练句,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设计亮点与创新:

《初冬》本篇课文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的景象。课文写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拓展训练,如:葡萄熟了像什么?大西瓜真像什么?让学生及时巩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说说柿子还像什么,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

3、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渗透写作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让学生找一找关键词语体会这些景物在雾前雾后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望不见”“看不清”。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看不见”“看见了不清楚”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实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课文分别用“望”、“看”体会远近距离的不同,“望”是向远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景物,教师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在培养了学生评词析句能力的同时,又为学生写作时要“用词准确、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础。

课堂生成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男女生读,理清课文线索;引读课文,理解具体描写的句子。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学习雾散后这一部分,我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再让学生画出雾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雾散后的景象和雾

中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了“雾中、雾散”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发现学生在说话时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并且在理词语时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脱离生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改进措施:

1、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