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画传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4-06-07

第2篇1

重读张伯苓

陈平原曾讲“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南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教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历史与现实中的南开,都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重读张伯苓的著作,深以为然。他创造性的办学方针不仅塑造了百年名校南开,至今的借鉴意义仍然不可小视。张伯苓“土货化”办学方针的实质即爱国和创新。这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的大学改革热潮更要求我们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我们的大学精神,民族精神。

张伯苓“土货化”的办学方针,是“针对以往的大学教育,半洋货也······大学学术,恒以西洋历史和西洋社会为背景。故吾人可断定,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之要务即‘土货化’。是故,‘土货化’者,非所谓东方精神文化,乃关于中国之问题之科学技术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吾人为新南开所报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化’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张伯苓的“土货化”办学方针就是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依据中国社会的环境,在中和西,传统和现代的整合中寻找大学的发展之路。

张伯苓的“土货化”办学方针的实质即爱国和创新。坚持“土货化”的方针,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是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代教育家教育救国梦的探索。张伯苓曾多次出访日本和美国,他办学并取中外的教育经验,如:引进西方的话剧形式、参考日本的学校经验对体育课加以改进。所以他的土货化的办学方针绝不是盲目的排外,故步自封。他是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坚守一方纯正的南开精神,中国精神。伯苓先生认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制度不能盲目效仿西方,学科设置也不能一味照搬西方,而应有自己民族的东西。“土货化”的另一内涵就是创新,张伯苓要求南开人要学习西方,有所创造,然后服务现实之中国。这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得到了印证。“南开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成立了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会,应用化学研究所,堪称独步天下”。

“自西方大学教育制度和思想被引进中国,中国教育界针对如何融合中西文化,找到适合本国教育发展之路的努力一直持续了百年。在百年之中,一代代教育人士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能使西方先进的大学制度和理念贴近中国本土文化和社会的方法。”二战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趋势。近年来,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层出不穷,强调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大学改革方兴未艾。大学的一味西化,也让我们反思,现在的大学精神安在,中国的民族精神安在。甚至有一部分人,盲目崇外,一味否定中国本土的文化。事实上,国际化应以名族化为前提,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忽视了本国实际,置本国传统而不顾的话,那么她就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土壤,就会缺少蓬勃的生机,最终也会被世界所抛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种文化,一种教育,越有民族特色,就越有国际意义。

中国的大学教育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自不必待言,然而,我们更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轮接一轮的大学改革中,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不可丢,民族精神不可弃。把张伯苓老校长“土货化”教育方针的精髓----爱国和创新发扬过大,使我们的大学教育真正为今天中国的发展服务,这样来说,张伯苓的“土货化”办学方针没有老,也永远不会老。

第1篇2

读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有感/r/n

张伯苓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爱国教育家,是私立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他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教育体系。今天,当我们重温张伯苓教育思想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它的鲜活性。/r/n

一、张伯苓其人/r/n

此后,他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五十余年里,张伯苓以毕生心血构建了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他所创立的南开学校名师荟萃,办学立意高远,从中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48年6月,张伯苓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拒绝蒋介石的赴台邀请留守大陆。1950年5月,张伯苓将重庆南开中学交给国家后北返,在北京小住后回到天津。1950年10月,南开校庆来临,他早早准备前去参加有关活动,由于担任过3个月的民国政府考试院院长,南开中学不允许他进入,而南开大学也只安排他在相关活动中坐一般席位,张伯苓这位在南开校长任上40余年的老教育家,解放后却一度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晚景凄凉,令人唏嘘。1951年,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天津,享寿七十五岁。/r/n

二、卓越的教育思想/r/n

张伯苓一生都在探索教育、实践教育,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形成了公能教育思想。/r/n

张伯苓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据此理解,公能教育思想,即学校培养学生,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公德的人;第二个要求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为社会、国家服务的能力的人,因此,学生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其次要有现代科学知识,第三要会运用这些知识于实践;第三个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人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公能实际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张伯苓的解释全面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r/n

三、公能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迪/r/n

1.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r/n

南开学校对学生有着严格的品行教育。张校长对教育、对中国人真是太了解了。比如他谈道:“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私德并重。我国人素重私德而于公德则多疏忽。”多少年过去了,国人进步有多少呢?举目四顾,心惶惶然。革命尚未成功,教育仍需努力。张伯苓说:“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要爱师长爱同学,还要爱物。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因此,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内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四十字箴言,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情操。在南开学校,在校学生会因为品行未达到要求而被淘汰,而不是因为学习的原因遭淘汰。而学生考试作弊要被开除这条规定,在今天的南开大学依然奉行。/r/n

确实,德为人之本,做事先做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首要任务。我们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重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从细微处施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让他们懂得坚守和发展“仁义礼智信”;让他们有爱国情,更有报国行;让他们爱自己,更加爱国、爱家、爱别人;让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明辨是非、懂得礼仪、文明言行„„但德育并非只是教师口头上的说教,在南开,学校教师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公能教育虽然针对学生提出,但张伯苓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了禁止学生吸烟,他曾带头折断自己的烟杆,并当众销毁所存的吕宋烟,终其一生不再吸烟。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博得广大师生的尊敬,这种榜样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教育好学生,也应该做到身正为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n

2.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r/n

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当时的南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就连当时的南开女子中学,也开设了如学术、摄影、演讲、书法、绘画、歌咏、刺绣等课程。/r/n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活”,学校也应该教会他们这些生活本领。可有时候,学校会教学生高深的数、理、化,然而却没有教他们一些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课外兴趣,下课后、放学后不知道要干什么;没有学习过生活常识,不会动手做生活中的小事。其实这些也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如今,我们在走过应试教育的误区后,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张伯苓早就为我们提供了先例,我们可以向张伯苓学习。/r/n

3.高度重视体育/r/n

张伯苓先生非常重视体育,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力促刘长春参赛奥运,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r/n

张伯苓在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南开的“三点半”精神,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先进的。南开的功课非常紧,可是,在下午三点半到晚饭前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坐在教室中做功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操场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张伯苓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会玩的孩子是傻孩子。’就是张伯苓这一句话,在运动会上就有过“一人一项运动”,全校个个是运动员,每位老师都当裁判。/r/n

而反过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这似乎成了很多教师的共同感受。大学、高中新生军训时频频退场,升旗仪式上有学生体力不支,体力不足很难完成体育考试项目,这样的现象时时出现在新闻上和我们的身边。究其原因,确实有很多的无奈。有些家长说考试体育不重要,没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说没有时间锻炼,有些学校说“伤不起”,不敢太多地开设体育项目,也有社会上的人说没有充足的运动场所。而看看我们教师呢,又有多少人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无奈之下,国民的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自然受到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只培养“奥运冠军”,而忽视全民的体育,大众的体育。/r/n

所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考有了体育的一席之地,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其主要目的就是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但要真正地把体育运动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n

陶行知说:“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温家宝说:“南开大学是同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道路紧密结合的。”掩卷深思,难忘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敬佩于南开弘扬的“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感动于张伯苓用他的一颗中国心为中国教育书写了一个个传奇!向教育大家致敬!向璀璨的教育思想致敬!/r/n

【相关文章】《张伯苓年谱长编》读后感言/r/n

《张伯苓年谱长编》的出版在我国现代教育史研究方面是一件大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我国现代教育史的研究,特别是现代史早期的研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n

张伯苓先生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实践是自觉的,是受其教育思想以及社会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指导的。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迪作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个人虽然不是教育思想的研究者,但由于我得以成长的中学、大学与张伯苓先生的历史渊源,我也写过一两篇短文章来阐发张伯苓先生的思想,如关于公能教育的思想。但张伯苓先生不是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极少留下由他本人执笔写作的文字,所以我在写作有关张伯苓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文章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梁吉生先生的《张伯苓年谱长编》的出版,显然会大大便利对张伯苓先生教育实践和思想的研究。/r/n

我感到此书不仅是一部学习张伯苓先生如何为人、做事、思想的好教材,也是一部研究张伯苓先生的实践和思想的好引导。它是张伯苓先生一生75年的编年活动史和思想史,长达126万字,材料极其详尽和翔实,叙述极其全面和客观,读之能窥见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张伯苓。我当年上西南联大时几乎没有见过张校长,这给我形成一种印象,似乎他从不过问西南联大的事。读了《张伯苓年谱长编》,就纠正了我原来的印象。我写作有关“公能”校训的文章,费了很大劲才弄清“公能”校训的起源,《张伯苓年谱长编》对此有明确的叙述,查一下就清楚了。我相信这部皇皇巨著的出版,定能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张伯苓先生的历史和思想,推动我国理论界和教育界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继承这笔教育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5篇3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画读后感

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画壁读后感

画晴读后感

第3篇4

~-7-16字数:282

4张伯苓、南开这是两个血肉相连的名字。

他的六十八岁寿辰,是1944后年10月17日,当时国共两党的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张劢生都是他的学生,一起为他抬滑竿绕场一周。他笑了,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能培养出在国共两双方担任高级官员的弟子,且能走到一起来,劲往一处使。

1990年8月,被幽禁54年的张学良在台北首次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还不止一次地提起张伯苓和南开大学。当采访记者问他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时,他马上回答是张伯苓先生。

温家宝任新一届xx总理的消息传到天津,他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师生无不为之喜悦和自豪。语文老师韩文霜激动地写下一副对联:“百年南开两总理,十秩春秋万栋梁”。

而南开这样的名校,竟是一所私立学校,一切办学费用,皆须办学者自己筹措,张伯苓“在他仅只22岁时从五个学生的一个私塾办起,到1917年他41岁时,他的中学已经有一千个学生。1936年他60岁,南开学校(包括男中、女中、小学部、大学及研究所)一共有三千学生。”以一已之力创造出如此的天地,不能不感叹张伯苓的伟大。

民族的脊梁,人们是这样称为鲁迅先生的,这样的称谓,对张伯苓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且,相似的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而他,一个年轻的海军军官,见到了刘公岛上驻守的英国士兵的精神与中国士兵是天差地别,一个是身材魁梧,衣着整齐,一个面色憔悴,萎靡不振,见到了威海三易其帜,认准教育救国是自己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于是,就有了天津城西南面洼地上的一所学校,南开。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张伯苓不输与中国历代的任何人。

关键词一:精神

1937年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30日下午,南开大学的被毁,张伯苓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他却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一方面是国难当头,一方面是自己三十三年的心血,这是他含辛茹苦,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成的,作为一所私立学校,一切都要自己去奔走,可以说,他是看着南开这个孩子慢慢长大,正到了成人的时候,却遭此横祸,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他这样的举动,正是表明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是打不垮的!

关键词二:操守

在抗战前30余年发展中,张伯苓为南开系列学校募集了数百万资金,在这期间,南开教授的工薪一涨再涨,最高的已达月300元,但他的工资却一直定格在100元的水平上。教授们甚至有些学生已包起了人力车,但他却经常步行上班。教授们都已住进了南开院内绿树环绕、宁静幽雅的百树村,但他一直住在一条陋巷的三间平房中,一次,张学良走访津门名人,司机几经寻找才在南市一条喧闹的陋巷中找到了张伯苓的家,看到如此简陋的居室与居住环境,张学良发出由衷的感慨。

他不缺少飞黄腾达的机会,无论是大总统黎元洪请他出任教育总长,还是奉系军阀主政时让他担任天津市长,他均极力辞却,不为所动。

从拒不出山的介子推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点上,他和陶行知有共通之处,对名利的淡薄,对理想的执着,对事业的虔诚,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留下了一位圣者的形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的,在这一点,他是富翁,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基点,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

关键词三:目光

陶行知先生有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而张伯苓先生则正是这样的人物。在二十年代初战乱纷起、思想纷争的年代,他能认准教育兴国这一条路,而且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不能不佩服他目光的深远。

少年周恩来胸怀大志,却家境贫寒,慧眼识才的张伯苓就免除了周恩来的学费、书费、住宿费。有时,一校之长的张伯苓还请周恩来上家里来长谈,夫人下厨。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小时候,校长给我熬鱼吃。”在周恩来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也是得到南开的奖学金资助。如果没有张伯苓,就没有后来的一国总理。这样的识人,何止周恩来一人!

南开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这是张伯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注重仪表。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有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一个人的精神决定了他的成就,试想一个衣冠不整的人何以能将事情做得清清爽爽?

注重身体。张伯苓办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的士兵身体孱弱,没有战斗力。在南开,四点以后是体育活动时间,在南开,不仅有大操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棒球场,甚至还有冰球场,要知道,这不是在现在,而是二三十年代。他还一手促成了华北运动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后者还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

注重文艺。他是中国新剧第一人。他以堂堂校长身份登台表演话剧,要知道,在那时,戏子是低人一等的,而他却意识到其中重要的教化功能,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直至培养出了曹禺――中国二十世纪优秀的剧作家。

这样的事情,在目前看来,仍是非常主流的,而在当时凭一已之力付诸行动,这样的人可称为先行者。

关键词四:合作

提到南开,不能不提到严修严范孙,正是他的鼎力相助,才有了张伯苓初试身手的严氏家馆,才有了后来的南开。在与之相知互助的三十多年里,严范孙一直给予张伯苓无私的帮助,张伯苓才有了一心办学的劲,他俩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近代教育事业共

同奋斗的知己。而在南开前行的四十多年里,有被称为“四大金钢”的四位助手,有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南开的发展才是一日千里的。

在南开,也有宁愿低薪,也要为之呕心沥血的教授们。

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是有限的,可无论是校董(东家),还是学校骨干,亦或普通教授,都与他真心相知,张伯苓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试想,如果他只要有一丝一毫的骄傲,颐指气使,这些人还会如此支持他吗?

关键词五耿直

晚年的张伯苓十分凄凉,建国后一年多,他就两次中风,1951年2月23日,与世长辞。这固然与他年老力衰有关,但更与他的精神状态有关,因为这时的南开已不能接纳他们的老校长了,1950年9月,当他回到故乡,当时“进步”的南开师生对归来的老校长并不欢迎,态度冷淡,许多同学认为他是“战犯”,没按反革命分子去政府登记就已宽大他了。因为他曾任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而这一切,只因为在南开被日军所毁后,当时蒋介石对他的一句承诺:有中国就有南开。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知遇之恩,虽然南开的师生都苦苦挽留,但他明知是火炕也要往下跳。

这正如岳飞在十二道金牌后的撤军,正如文天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岂能以一个简单的对与错判别?!

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我以为。

第4篇5

鲜为人知的张伯苓追悼会

来源:南开大学报

发稿时间:2011-04-0620:12

------------------

周利成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先生溘然长逝,终年75岁。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新闻媒体迅速发布消息、撰写专题,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于1948年5月,张伯苓曾短暂充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问题尚无定论,所以在内地,只有《天津日报》以“前南开校长张伯苓病逝,遗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府”为题刊载了张伯苓的遗嘱,以及他3个儿子的一则79字“哀启”,而对这位为教育奋斗了50余年并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没有任何悼念的表示。同年4月8日在南开女中举行的张伯苓追悼会更没有向社会披露,以至很少有人知道这次追悼会。最近,笔者在天津市档案馆偶然查阅到详细记载这次追悼会的珍贵档案。

与会350人多为长者

1951年4月8日下午2时许,张伯苓追悼会在南开女中礼堂召开。尽管在张伯苓逝世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赶来天津吊唁,并有“看一个人应当依据他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万不可用现在的标准去评论过去的人。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的讲话,但大多数人仍在观望,怕受株连。因此,与会的只有350人左右,而且是“老年人多,青年人少,穿长袍、西服的多,穿干部服的少(约10人)”。南开大学校委会主席杨石先、秘书长黄钰生、校友会会长阎子亨、文学院院长冯文潜、教务长吴大任、生物系主任萧采瑜、化学系主任邱宗岳、会计统计系主任丁洪范,以及外文系的司徒月兰、经济学院的袁贤能、杨学通等教授是会议的主流。还有一部分南开大学的职员和20余名学生。中央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天津市副市长周叔、天津工商联主委李烛尘、恒源纱厂董事长边洁清以及中共天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的代表也参加了追悼会。

会场上的花圈和挽联并不多,大部分是张伯苓的学生送的,挽联的内容多为赞颂张伯苓的爱国、终生为教育的精神。张伯苓生前挚友傅作义送的大花圈格外显眼。而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力子送的挽联有一句是“悔过知仁”,李烛尘在此后的讲话中也特别引用了这几个字。

张伯苓的几个生前友好组成了招待组,他们的胸前一律佩戴一朵小白花和一张写有“招待员”的白纸条,冯文潜和黄钰生垂首站立门前迎接来宾。另有三五个工友为来宾引领座位、准备茶水。开会前,南开女中的七八个同学徘徊在会场门口张望,嘴里不时嘟囔着:“我们也是南开的一分子,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追悼会开始后,她们一直趴在礼堂的窗户上观看。

会场凄冷悼词精彩

追悼会在司徒月兰弹奏的钢琴曲中开始,3分钟全体起立默哀后,追悼会主席阎子亨宣读了张伯苓的遗嘱,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讲述了张伯苓的生平事迹,最为精彩的当属黄钰生宣读的悼词。这篇悼词是由与张伯苓最接近、相处时间最长、曾执笔张伯苓遗嘱的黄钰生撰写的。黄钰生虽然是在读讲稿,但他的语调和表情中倾注着对挚友的深情,表达着对一代教育家的爱戴,寄托了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台下的听众被他的真情感染了、打动了,会场一下子寂静下来,人们仔细聆听着悼词中的每个字句。他讲道:“离‘九一八’事变周年不远,在天津的河北体育场开华北运动会,张先生任裁判长。南开中学学生900人,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小旗,哨子一响,900人头上陈现‘勿忘国耻’4个大字。这时候,成千上万的观众先是愣住了,一声不响,紧接着是狂风骤雨般的掌声。掌声未断,哨子又一响,变换出‘收复失土’4个大字。群众顿时狂叫起来了。这时候被邀参加华北运动会的上宾、日寇驻津总领事怒不可遏,愤而退席,立刻向天津交涉司提出严重的抗议„„张校长把学生的领袖们找了来,头一句话‘你们讨厌’,第二句‘你们讨厌得好’,第三句‘下回还那么讨厌’。”这时,台下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他懊悔晚节的失足,他叹息老境不能参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工作,他悲伤他是被新中国所扬弃的人,他悲伤在新社会里无他的地位,他悲伤他不如他的老友颜惠庆,他悲伤他一生的工作都被否定了,他悲伤他一生心血所在的南开中学已经不认识他了。在校庆的那一天到礼堂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许可,他伤心极了„„”讲到这儿时,黄钰生竟一时哽咽,讲不下去了。台下的听众无不为之动容而潸然泪下。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原本是到北京参加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的,听到召开张伯苓追悼会的消息后,他便匆匆地赶来了。他说:“我到北方来,未曾想到参加张伯苓先生的追悼会。”刚讲了这一句话,他就开始摘眼镜擦眼泪了,当说到“但我看到这个追悼会如此凄惨”时,他已是泣不成声了。此时,台下也已是一片呜咽,悲痛的气氛充斥着整个会场。他说:“张伯苓一切都是为了南开,他当考试院长也是因为他想把南开搞好,希望蒋介石帮助。如果张校长要做官,早就做了,南开就没有今日了!”

李烛尘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说:“天津有三个抗日的团体,那就是南开、久大和《大公报》,所以,日寇对这三个团体的手段也特别的狠。‘七七’事变时,日寇首先就用飞机、大炮把南开炸毁了„„张伯苓先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我们应该追悼他!”

中央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更为动情地说:“我们今天追悼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他不仅是中国的教育家,而且是全人类的教育家!他为新中国准备了各种人才,并且他有许多学生是共产党员,甚至还有共产党的领导者。”他最后更是哭着说:“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读书时张校长没要我一分钱,张校长培养了我,是我一生都无以报答的!”

杨石先的讲话很简短,他说:“我们不能因为爱护张校长就说他当蒋介石的官是对的,我们也不能说,因为张校长曾当了反动政府的官,就把他的成绩全否定了,左倾、右倾的偏差都是需要纠正的。”他说,张伯苓校长的事迹黄钰生在悼词中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追悼会进行到家属致谢词一项时,时任北京国华银行经理的张伯苓的长子张希陆并未讲什么,他只是不停地给大家鞠躬,不停地说着“谢谢大家参加这个追悼会”。

追悼会在哀乐声中结束了。正如中共天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在给天津市委的一份报告中称,整个追悼会显得零落、寒怆,不热烈也不悲壮,会场显得很冷清,零零落落的,参加追悼会的人感觉这个会“规模小了些”。这个追悼会的召开也如悼词中所讲:“这个追悼会,是应许多人感情的要求;这个追悼会,今天在这里举行,更现实地说明了人民政府的宽大和公允。”而一年后,在重庆主持召开张伯苓追悼会的喻传鉴则说,虽是两次追悼会却是一样的凄凉。

生前遗愿终成现实

由于张伯苓生前曾有“愿故后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的遗愿,因此,散会后部分人留下来就此事展开了讨论。当时南开大学党支部称,现在南开大学的同学与张伯苓的关系不深,同学们认为南开大学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因此最好不要葬于南开大学。听了这番话,黄钰生不无情绪地说,现在南开大学仍有一部分代表着落后势力的群众,如葬张伯苓于南大,可能会使落后势力更加嚣张,更恐怕进步群众有意见!

张伯苓先生死后先葬于天津永安公墓,后迁至杨家台祖坟,1962年夫人逝世后,合葬于天津北仓烈士公墓。1975年火化后,两人骨灰置于北京长子张希陆家中。1979年在天津水上公园烈士陵园举行了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后迁至北仓烈士陵园。1986年南开大学张伯苓铜像落成后,他们夫妇两人的骨灰合葬于铜像后,实现了张伯苓先生的最后遗愿,他重又回到了钟爱一生的南开大学。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