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观看《长征》的观后感(整理7篇 )

时间:2024-05-13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1

读了有关长征的故事,我对中国的工农红军肃然起敬。他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时刻鼓励着我们传承长征的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知要历尽多少艰难险阻,途中又挨饥受饿,饱受风霜雨宿,如《七根火柴》描写在长征途中,暴雨倾泻,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将士把党证和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士,请他转交给党组织,才安然死去,可见这位战士的高尚品格。《金色的鱼钩》写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

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还有《半截皮带》,《飞夺泸定桥》……这些故事都特别感人,红军战士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真让人感动、敬佩。

读了长征的故事,我感到深深地震撼。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记得有一次我上体育课,老师要求跑800米,我就感到有点晕,四肢乏力,非常难受。操场是平坦的,而我还穿着运动鞋,红军只穿草鞋。这一想,我脚就不酸了,头也不晕了,立刻变得神采奕奕。

红军战士历经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瞩目的三万五千里长征。从此以后,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长征就都没什么难的了。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2

我家离学校有十多里路,平时都是爸爸用摩托车驮我上学、放学。而今天我却要自己独自一个人“长征”,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放学了,爸爸急着要开会,于是就给了5元钱让我去坐班车回家。我高兴极了,心想天黑还早着呢,我何不跑着回家,5元钱拿去潇洒一回呢?于是,跑到路边的烧烤摊上,买了炸串、烤肠,痛痛快快地边走边吃,乐滋滋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刚开始有了美食的陪伴,我一点也不感觉孤单。可是一会就吃完了,离家还远着呢。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往前走,走着走着太阳已经下山了,天边只剩下一点红霞,我的心里又着急又紧张。唉,平时坐在车上感觉挺轻松,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怎么今天回家的路这么长,这么累啊!平时还责怪爸爸整天接送我,剥夺了我的自由,现在真是后

悔死了。

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我脚步却越来越沉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我又急又累,眼泪都要出来了。苦果是自己酿成的`,不走怎么办呢?“每走一步,就离家近了一步”,我暗暗给自己鼓劲,一步一挨的往回挪。

又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家了,我一下子倒在沙发上,只觉得两腿发软,脚板子生疼生疼的,浑身想散了架似的。妈妈知道了,又生气又心疼,赶紧给我弄吃的。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长征”让我终身难忘。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3

长征胜利已整整70周年了,但长征精神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红军过草地这个长征故事吧,要说到草地,你们可能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吧,是既平坦、又好看,但是在当时红军过的草地啊,简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荒无人烟的。草丛里的河流交错,积水泛滥,到处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露在外面的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息。红军们若是用力过猛,就会陷进去,甚至连整个身体都会埋进去。曾有位红军战士为了救自己的战友,就连自己也牺牲了。我想:陷在这泥潭之中的,也不止这两位吧!这就是舍己为人的精神。

红军战士们不仅仅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而且还有铁一般的意志。

1936年11月16日是阴历小雪,大别山的.寒冬到了,狂风卷着雪花,铺天盖地。就在这天晚上,红25军每人背着三天的干粮,两双草鞋,冒着风雪,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艰难的长征。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了:只有三天的干粮、两双草鞋,红军是怎样进行长征的呢?没有衣服,战士们只能找一些破旧的野兽皮披在身上,以抵御严寒……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想想:我们现在,一到冬天就穿起了漂亮的棉袄或是羽绒服,还有暖气、空调……饥饿了,战士们找不到吃的,只能找树枝树皮,或是干草等等,用水泡了煮着吃。而我们呢?我们却拿着大把大把的零花钱,有了薯片还要冰淇淋,吃了麦当劳还要吃肯德基。渴了,没有水喝,就从地上抓一把雪来吃。这就是红军战士们铁一般的意志。

同学们想想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吧,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我们学学红军战士们的精神吧,共同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而努力!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4

清晨,太阳从原野上牛奶般浓浓的白雾中冉冉升起,我迈着欢快的步伐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校园里苍翠的树丛中,各种小鸟在叽叽喳喳地鸣唱着,校门口的大道上是三三俩俩涌跃的同学们,整个校园中似乎弥漫着一种兴奋的味道。今天,我们全校要步行去尧山————我们的“长征”!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排成长龙似的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刚开始出发时,大家是个个身手敏捷、健步如飞,整齐的队伍

中也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尤其女同学们更似一支支刚出笼的小鸟般,蹦啊跳呀唱呀……

拐过电子科技大学,前面就算出城了。这时,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踉踉跄跄、精疲力竭了,原本整齐的队伍也是溃不成军,变成了“S”形。我背包中的水瓶也早已见底,身下的两条腿好似灌了铅般的`举步维艰,整个人就像一具木偶,只是机械地跟着队伍往前走。“还有多远呀?”“我实在是走不动啦!”“我都快要死了!”队伍中这样“喊爹叫娘”的哀叹声是此起彼伏。有些身体强壮的同学主动地掺扶着一些比较瘦弱的女同学,一边走一边鼓励她们:“就快到了,加油…。.”

“到了!到了!我看见尧山了!”前面的同学一声高呼,顿时,所有的疲惫从我身上化为乌有,我们欢呼起来,整个天空都在回荡着我们的笑声,脚下的大地也好似欢腾地抖动了起来。这时,我真正地明白了,什么叫做“苦尽甘来”!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5

上个星期,我们全年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这是一个难忘而又痛苦的星期。

在这周“不计其数”的“游戏”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鸭子步”了。“鸭子步”就是蹲在地上,用手抱住头,这样前进。

有一次,我们在站军姿时开“讨论会”,教官大怒,随之“火山爆发”,就罚我们走“鸭子步”。

“鸭子大军”开始长征了。一些“闪电飞鸭”速度快,像一支支离弦的飞箭似的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如朱开俊。他一马当先,在整个长征部队中,无疑是个单箭头。而在队伍最后的“胖鸭子”,两腿像灌满了千斤重的铅似的.,根本跑不动。如吴佳健,由于他太笨拙,像一只年老体弱的乌龟,在大部队的后面慢慢爬行。而我呢也在前列部队,紧随朱开俊、蒋涵之等“鸭王”之后。但是,幸运之神却冷落了我,我的脚扭伤了,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速度猛降。但是我还是咬紧牙关,依然“劈波斩浪”向“胜利的彼岸”发起“冲锋”,我转过头向后瞥了一眼,嘻嘻,“吴大鸭”才走了四分之一。这个“败军之将”离我还远着呢!而我呢,胜利已近在咫尺了,我便一鼓作气,冲破了终点。

我的“长征”结束了。而后列部队却还在中列部队的长尾巴后面蠕动着。前列部队的部分“战士”连忙冲上去“抢险”,助他们一臂之力,最终,“胖鸭子”们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走完了“长征”。

哎,这鸭子步真是累死人了,但是转念一像,军人们,每天早上天没亮就起床、在烈日曝晒下训练、吃粗茶淡饭……想到这些,再看看“鸭子步”,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6

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革命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今天也要进行一次“长征”,徒步五公里去烈士陵园扫墓。

下午1:00,我们满怀期待地出发了。同学们有说有笑地欣赏着路边的景色,凡是我们走过的地方,桃花、杏花、樱花全都开了,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仿佛印证了冰心奶奶的话:“在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样一看,似乎春天就跟着我们走一样。欣赏完美丽的春光,不知不觉中行程走过了一半,我的.脚也已经酸起来了,脚踝阵阵刺痛,脚像一块大磁铁吸在了地上,就是抬不起来。我心想:领袖曾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才区区几里路,我们就倒下了吗?那就太丢人了!想着想着,我不禁提起精神,加快了步伐。

到了行程的后半段,其他班的有些同学体力不支,被老师送到了车上。我的脚很疼,但我还是继续走着,不想当“长征”途中的逃兵。我回头看了看背后,有的同学拖着脚步;有的互相搀扶着步步前行;有的同学低着头埋着猛进……这时我又想起了工农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他们没有粮食,没有鞋子,凭着顽强的意志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这点考验应该能承受。我们决不能倒下,我们要向烈士证明:我们也能行!终于,我们一个不落地走到了烈士陵园,参加了祭奠仪式。站在烈士墓着,我感到万分自豪,我们没有辜负革命烈士的殷殷期待,我们用行动证明,我们也有顽强不屈,坚持到底的精神!

观看《长征之歌》观后感篇7

1935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挺进川西北,解放了梓潼、平武、中坝、彰明、北川和绵阳、盐亭部分乡镇,在纵横二、三百里的地区建立了红色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

红军的到来,带给绵阳人民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改变了北川山区一群农家妇女的命运。她们在这个明媚的春天,从苦妹子、童养媳成为红军女战士。而一段特殊的经历,又使她们在红军这个光荣的称谓前加上失散二字,在红军这份荣耀里,多了几分辛酸和苦涩。

我曾经走访了北川县几位失散女红军,她们都是xx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岁月的`沧桑无情地刻在她们的脸上,生活的艰辛沉淀在她们瞒跚的步履中,很难把她们和英姿飒爽的红军女战士联系起来。

而一说起1935年那个春天,一说起红军,她们那瞒跚的步子似乎一下轻快起来,混浊的目光似乎一下明亮起来,布满沟壑和皱褶的脸庞漾起了笑容,淌下了热泪;她们总是一边讲一边唱,好象重新回到了那艰难而辉煌的年代。

失散红军高桂清老人,站在红军纪念碑前,掏出手绢,扭起秧歌,边跳边唱“红军到,穷人笑,村村锣鼓响,家家放火炮。贴对子,迎红军,千年穷根要拔掉。”尽管岁月的风霜无言地写在老人的脸上,那动情的歌声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岁月深处的美丽。当年18岁的她就像山间轻盈的燕子,刚刚嫁作富家媳妇,在红军歌声的召唤下,嫁妆还没有搬进婆家的屋,转身便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军的宣传员。那些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生性活泼的她原想就这样一直唱下去、跳下去。然而,在她随红军撤离北川,走到茂汶时,一场重病使她掉了队,失去了部队这个温暖的家。她那清亮的歌声,那婀娜的舞姿永远留给了1935年的那个春天。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