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3篇)

时间:2024-04-18

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篇1

看看那些小朋友可以无忧无虑地玩,多么开心啊?还记得几年前我也是这样,人长大了,烦恼也多了。想起自己的那些烦恼便很头疼,我在心里想了好久,我们要是能永远都长不大该有多好啊!

小学时,我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上了初中之后,我便一直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的成绩可以在好一点。妈妈常说:“你如果现在还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考高中?如果考不上高中,你的工作又该怎么办呢?你这初中文凭有哪个单位会要你啊?要是在没什么特长,你能干什么啊?现在读书才会有出息啊!孩子,读书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是啊,妈妈说得对现在不读书哪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啊,现在连好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工作。想起这个时候,我就心烦!

记得刚上初中,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学校、老师、同学,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同学我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怎么去跟她们沟通。那时,上体育课的时候。有的同学都在一起玩,我很想跟她们一起玩,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和她们说话。想起这个问题,我的心里便很困惑,为什么我以前可以跟大家相处得那么好,现在却不能呢?

前几天,妈妈看了我的日记,让我觉得很恼火。我去跟妈妈讲道理,可妈妈却说,做父母的应该知道孩子的一切。可日记里写的全是我的小秘密,让别人、哪怕是妈妈知道了,我的心里都会觉得不舒服。我便跟妈妈吵架了,那几天我们都在冷战中。真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尊重我!

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篇2

身病皆因心病起,

心病还须心药医。

若问心药何所有?

但将烦恼化菩提。

更兼慈悲作春雨,

满目青翠涌生机。

(三)养心为养身根本要义

佛法所谓“心病”,正是指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烦恼。除了伤寒、霍乱之类的严重传染病,人类的所有病因中几乎都能发现潜在的心理因素,只不过是多与少、直接或间接的差异而已。这些导致病变的心理因素,无一不是烦恼,故称”身病皆因心病起”。

目前世界上悄然兴起的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关注。而所谓”心理治疗”,就是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各种疾病“不药而愈”。

这种心理治疗,其实正是佛教所谓的“心药”。只不过,佛法的“心药”更加优越于当今的心理治疗。因为,心理治疗一般只能转移或缓解人们的烦恼,很难真正彻底地消除烦恼,尤其对于那些由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而导致的烦恼更是束手无策;而佛法则是通过揭示人生之真谛,从根本上去化除各种烦恼的。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也曾说过:“宗教便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组织,特别是人类两种伟大的宗教――佛教与基督教。”

事实上,人类的疾病比各种动物的疾病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人类有高级的思维,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因而也就有更多的烦恼。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对健康的损害,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染。

在损害健康的所有因素之中,没有任何因素比得上烦恼――作用部位之广,涉及病类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受影响人数之巨。所以,我认为烦恼是健康的“第一大敌”。

为何”第一大敌”的烦恼,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想,一是因为烦恼几乎人人皆有,故而不被看作专门的病因;二是因为烦恼非药物所治,诊断出来也无法处方;三是因为医学只能治疗人身之病,不能治疗社会之病,要想排除各种各样的世间烦恼也实在无能为力。

法国人近年来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慨:“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钞票、汽车和房子,而在于身体健康I”这种感慨,在当今发达国家颇具代表性。他们的价值观,开始从身外的财物转向自身的健康。尽管这种转变还远远不够,但比起以往一心追逐身外之物,毕竟是个不小的进步。然而,他们是否深究过健康的根本由来呢?尽管他们很清楚营养与锻练对健康的益处,却未必清楚各种烦恼对健康的害处,更不清楚如何才能彻底化除各种烦恼。

佛法是“治心之法”,因为通过佛法修行能够使人化解各种烦恼,达到一种“自在自得”的境界。试想,当一个人达到“自在自得”的境界,事事坦荡超然,时时愉悦舒展,处处自在安详,整个人体“机器”保持在最佳状态中和谐运转,疾病岂非少之又少?衰老岂非遥之又遥?

可见,养生之道,惟有养心才能“治本”,其他办法都只能“治标”。所以,我认为“养心为养身根本要义”。

为了更好地切合实际,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为素材,论述有关养生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以我自己为素材呢?这是因为,像我这样历经数十载磨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社会公正待遇的人,按照社会学和心理的逻辑推理,应当是有一大堆深重烦恼、心理极不平衡的,可是我并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除了佛法还有别的什么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吗?既然像我这样经历坎坷者,都能够在佛光的沐浴下化除烦恼,那么千千万万没有我这么曲折坎坷的人,只要领受佛法的甘霖雨露,不是更容易化除各种烦恼吗?反过来说,假如我是一个仕途一帆风顺、财源广进的人,却在这里劝人抛开烦恼,岂不是成了“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吗?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所以我想以自己来”现身说法”,也许于大家更有益处。我曾谈到,我的“养生之道”就是“身累心不累”这么五个字。

所谓“身累”,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拿我来说,就是打工谋生、看书学习、思考问题、撰写文章,也是够累的。这种”身累”,不仅是生存之必须,而且也是健康之必须。如果一个人既不活动身体也不活动脑筋,成天饱食终日、慵懒少动又无所用心,不仅无聊,而且会变得四体不勤、筋骨不壮、头脑迟钝,甚至引发痴呆症。

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篇3

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不爱吃饭等等,或许不是因为身体不适,他可能只是想告诉你:“妈妈,我很烦!”

就像成人有七情六欲一样,宝宝也会有他的烦恼,从小宝宝的烦躁无聊到大宝宝的挫折体验,具体的烦恼内容不一而足,表达方式也形态各异,需要家长认真观察,及时化解。那么,宝宝的哪些行为是在暗示自己有了烦恼呢?下面尝试做一分析。

烦恼藏在哭闹中

哭闹大概是宝宝表达烦恼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了,特别是对那些语言尚未发展的宝宝而言。如果宝宝突然哭闹了,而且哭声比较单调,哼哼唧唧,又难以排查到具体的原因,比如饿了、困了、冷了、热了、大小便在身上了、蚊叮虫咬了等等,那么就可能是宝宝感觉烦躁了。

去烦方案:这种无聊感往往来源于宝宝渴望关注的需要,家长要借机反思一下是否忽略了身边的宝宝。这种烦恼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是给宝宝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陪他一起游戏。

烦恼藏在吃饭中

和成人一样,宝宝烦闷的时候也会“茶饭不思”。如果宝宝突然厌食了,经检查又没有生理方面的毛病,甚至都没有消化不良的迹象(手心发热、舌苔黄厚等),那么这种厌食就可能是情绪性的,这在成人特别关注宝宝进食行为的家庭更加明显。比如,一个经常被喂食、填鸭式塞食的宝宝,本身就容易用厌食来表达对失去进食自的苦闷,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更容易用拒食这种行为引起成人注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吃饭事宜是大人最关心的。

去烦方案:遇到宝宝突然不愿意吃饭的情况,家长不要一味想着怎么把饭喂进去,要观察背后的原因,或许宝宝正用这种方式表达烦恼情绪,解决了情绪问题,吃饭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烦恼藏在攻击里

有的宝宝内心有了苦恼之后,很容易通过暴力的方式把这种压力传递出去,出现打人、咬人、掐人等典型的攻击行为。

去烦方案:遇到宝宝有攻击倾向的时候,父母可以观察一下宝宝的攻击是属于工具性的还是敌意性的。所谓工具性的,就是说攻击是有目的的,比如为了讨回自己的玩具、为了争夺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通常都有外在因素导引。敌意性攻击则不同,它是宝宝故意去攻击他人的行为,比如故意去打一个女宝宝,惹她哭。如果宝宝表现出敌意性攻击的行为,家长应考虑宝宝是否有了苦闷情绪。为了减少宝宝的敌意攻击这种表达方式,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动辄冷漠拒斥宝宝,或者不经意给宝宝示范攻击行为。

烦恼藏在懒言少语或说狠话时

语言也是宝宝表达烦恼的手段之一,只是对于不同性情、心理发展阶段和教养方式的宝宝而言,具体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那些性格内向或者经常不被父母理解的宝宝,就容易用沉默寡言来表达烦恼情绪。如果宝宝原本行为很正常、情绪平和,突然变得沉默、不爱说话、愁眉苦脸了,就可以考虑他们是否遇到了什么烦恼。相反,那些性格外向、急躁,特别是正处于诅咒敏感期的宝宝,则容易用“我要妈妈跑!”、“打死你!”、“不要爸爸!”、“我要把他踢到楼下去”之类狠话的来发泄内心的烦躁。

去烦方案: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父母都应该尊重宝宝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后一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宝宝的意思,认为宝宝大逆不道或太残忍而惩罚宝宝,以免加剧宝宝内心的苦闷。宝宝那样剧烈的言辞,只是在表达内心的情绪,并非真有所指。可以借机问问宝宝是否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引导宝宝说出语言背后的苦恼。对于宝宝具体的狠话,则进行冷处理,让他们无从体验到这些语言的力量,以后就不会轻易使用了。

对于前一种情况,有时候宝宝沉默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说了父母也不会了解自己。父母要学会用心感化宝宝,比如:给宝宝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宝宝无论他感觉多糟糕,父母都会做他的支撑,愿意倾听他的倾诉等等。当然,如果宝宝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家长也不必勉为其难,也许宝宝更习惯默默地消化心灵的小恙,只要能确认父母的爱就够了。

烦恼藏在恋物中

有的宝宝内心有了苦闷之后,会喜欢玩弄某个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小汽车之类的,借以寻求内心的安慰。

去烦方案:如果原本不是很喜欢玩弄小东西的宝宝突然特别迷恋某件小东西,甚至睡觉都要抱着、去幼儿园都要拿着,那很有可能宝宝的内心正在经受某种煎熬。比如,恐惧自己的小房间,却知道跟爸爸妈妈说了也没用;不喜欢上幼儿园,却不得不去等等。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苦恼解决方式,也是宝宝成长中常见的寻求情感支撑的行为,成人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不要因为怕宝宝形成恋物癖而强行把物品从宝宝那里剥离开,解决宝宝背后的苦恼比拿走物品更重要。

烦恼藏在虐待玩具、小动物中

这也可以说是攻击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是攻击的对象指向了没有生命的玩具或更加弱小的动物,起因也是宝宝要传递烦恼。

去烦方案:如果原本喜欢某个小物品或者小动物的宝宝突然开始虐待它们,就可以考虑宝宝有烦恼的可能,并从准备疏导宝宝的情绪开始,积极介入。

烦恼藏在不合群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