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4-06-25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管理者,一直有一个矛盾存在:实际做多了发现缺乏理论知识指引,一味的按照理论操作又发现脱离实际。看过书,参加过培训,也一直在领悟,但悟不出良好的方法能把管理所赋予我们的实践和管理的双重身份做好。年初听姚总的讲课后,对这本书的观点略知一二,现在详细读了一遍,非常钦佩作者能把枯燥的理论变为常识,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深刻的理会,下面谈谈我对这些常识中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管理是管事,其一,管人与管事分不清,很多人相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健峰一位老师来讲课时说到要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自己掏钱请下属吃饭,原因是人心稳定了,才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打成一片,否则就会摇摇欲坠波澜起伏,但是管理者如果不界定该做的事情,员工只凭兴趣做事,就一定得不到成绩。其二,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领导心疼下属每天加班尽可能的去帮忙完成,有也有的领导提倡加班认为态度最重要,但是我们都清楚,不管是帮忙还是加班,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做好当前最重要的,准备做好今后最重要的,作为领导,要领着下属做好最重要的。其三,管理的基本规律是管理不谈对错,而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公司一直强调的深入现场,我想也是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寻找原因和责任。管理会不断面对新问题,我们能努力做到同样问题不重复发生,但是我们没法避免新问题的发生,所以现场有问题马上解决比后知后觉的改善更重要。

二,对绩效负责的管理,我们常人的心态常常以苦作乐,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只有功劳才能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我顿悟,产生苦劳很简单,只要有态度,就能产生苦劳,但是态度转化成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是对组织的贡献。我们也时常关注个人的品德,犯了错误就是品德差,但人都会犯错误,如果管理者不犯错,员工就不会有机会犯错,作为管理者,这话应该谨记在心。

三,公司不是一个家,这话似乎说的极其痛苦,因为第一次听到时,我感觉一阵心凉,但是这话很有道理,管理者不是父母官,因为对于组织而言,不能够谈论情感,爱好和兴趣,组织更注重的是责任,权利和目标,公司要有组织的效率,而不是仅有家庭的情感。公司是一个组织,组织对事不对人,当一个目标出现时,所有人都必须服从,每个人都成为组织的成员,而不是成为自己,才能让组织实现目标,就像军队组织之所以能成为强大队伍的原因。

四,领导的理解,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领导与管理者没有区别,也习惯性的认为领导就是这个专业的`专家,或者综合能力的专家。此书解释到,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就是负有指导,协调群体活动的责任的人。所以说,并非所有居于领导职位的人都能领导,反之,不在领导岗位的人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领导作用,对于身兼一定管理职务的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在电影界,拍不出好的电影时,换导演也不换演员;在体育界,比赛不出成绩时,换教练也不换运动员,可见领导的重要性。

五,人为什么工作,这本书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给了我们完整的答案:赚钱,消耗能量,社会交往,成就感,社会地位。所以对于一名员工,有时候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的地位提升,成就感的满足也是很大的激励,我对此感同身受。

六,决策如何有效,一直以来都很佩服姚总的果断与高效,决策的事情,马上落实下去执行,绝不拖延。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件事情不敢马上执行下去,这并不是慵懒或者低效,其实是怕决策不正确,偏离发展方向。但是我们都没有理解,决策是为了能够执行,而不是追求正确性,决策正确性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得到执行的结果。

七,计划一定要在意行动,如果花很多时间设目标,分解目标,盯着下属设计划定目标,到了月底年底花时间总结,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再分析再计划,依次循环,就被认为是一个有管理的组织。而此书认为,计划等同于目标分解是最大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花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动的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的控制。这段简明扼要的解释,值得为此深思。

以上是我阅读此书后,感触良多的七点感想,并非全部按照书中的7个基本概念展开。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2

作为学习管理学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自己管理,行为处事的习惯和风格是最基本的要求。去年因偶然的缘故,听过华南理工大学商学院陈春花老师的演讲,很是感动。陈老师作为一名管理学的教授,有很好的企业实践,把管理理论和实战结合起来,而且管理的思路,条理很清晰。所以也非常注意了解陈老师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最近几日读过陈老师的《管理的常识》有些感触,就象陈老师所说,读过MBA的也可以把本书当作是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复习深化。通读一遍,确有如此感想。因为主要的一些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里都有。但陈老师毕竟是具有卓越的实战背景,能够把复杂的理论阐释清晰、简单。而且在对管理的认知上,纠正传统的一些观点。

根据管理一定要有结构化的思维这样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我认为本书主要从两个基本面展开。第一是管理的认知和管理的思想和相关理论,第二是管理的技术应用。管理是一种实践,陈老师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研究的很深,能看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光芒。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角色认知,主要有人际角色、概念角色、技术角色。不同的管理级别三项角色所占程度不一样,越往上,概念技能角色越重要。为什么有些员工升职快,往往和这个有关系。因为他的概念能力强。

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以下观点,简要如下:

1、管理就是让员工明白什么事最重要的;

2、管理是管事,不是管人;

3、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位一,这点在员工职业规划和有效激励上是最重要的

4、管理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如销售管理的直线结构,销售代表直接与客户接触,但很多事情没有授权,层级回报,不利于工作开展。或者资源过分的集中在中层,而中层管理不利,也会导致员工绩效不佳。这一点特别要引起管理者注意。

5、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管理一定要有绩效,光有苦劳也没有用,一定要认清效率和效果的关系,管理就要讲效果。

6、关于公司不是一个家的理解。公司是正式的组织,是责任、权利、利益机制相结合并为达到一定目标的组织。不是靠情感来联结的。“以厂为家”的误区,这和一个国家发展背景有关系。

7、领导的理论和应用,特别强调了领导权变理论。这也是陈老师非常推崇的理论。也非常符合现实的管理背景。因为随着更多80、90后的新生代员工走上工作岗位,管理要针对这个年龄代的`特点进行,与管理70年代以前的人是不一样的。要支持、鼓励为主。

8、如何决策、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如何激励下属。这是从管理技术应用角度,告诉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管理技能,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作为管理者,比如我是主要负责公司的营销管理,该如何有效的制定营销事业部的工作计划,如何帮助下属制定业务拓展计划,如何进行计划管理,如何根据计划有效的进行管理的督导和过程执行。陈老师也告诉了我们管理者,计划一定要结合SMART目标制定原则,必须要有计划的几大要素:工作内容,工作实现,约束条件,步骤,达到的目标等。制定的计划要有可行性,计划不是拿来交差的,而是用来执行的。在实际的营销管理中,我们没有很好的制定有效的计划。

如何激励下属也是当今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员工离职往往和这有关系,在具体的激励过程中,往往业绩好的没有被激励,激励了态度好,但业绩一般的员工。在激励过程是,由于企业在设定激励制度是没有与被激励对象深度沟通,导致激励的力度没有效果,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例外激励的不是员工想要的,比如员工看着的是精神激励,管理者却用金钱激励,方法不妥。在激励理论是,目标期望激励理论我认为对企业管理者来讲是最有指导意义的。也能够充分的体现管理本质的意义,即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良性发展。

学习本书,也是希望再次对管理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思考的过程,本书中一些观点和案例可以用在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中。其实管理的本质必须要回归简单、回归实践、回归人性的思考,因为管理是科学,有规律可循;因为管理是艺术,面对的是不同性格、价值观的人。

本书的亮点

1、理解管理能力要和经营能力匹配,一般来讲,管理能力千万不要超过经营能力。如何理解呢?经营能力指公司的战略层面,比如确定做什么;管理能力其实也是执行层面,即把事情做对。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比如经营要做低成本模式,则在管理上要做到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的工作。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过经营水平比如做管理培训,对员工讲领导力,企业战略就是过度培训,这对企业管理是有伤害的。

2、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功劳/苦劳;能力/态度;才干/品德。

《管理常识》学习分工,效率,组织特性,让不能胜任工作的人胜任。

关键是分工。组织为目标存在,不是为人存在,目标是有效,能实现的。有吸引力,否则离开。老板要让目标清晰,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目标,并不是你有多重要。

组织强调人的贡献,组织中人是不平等的,目标权利不一样。

纠正对管理的认识,我们队管理的认识有偏差。管理本义:解决人与资源结果后产出的绩效管理要告诉下属:什么事最重要的,管理不是平对错,而是产生结果。

管理是一个过程。个人目标与组织保持一致。让一线员工得到使用资源。

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因为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无法重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怎么都是活着,那么何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呢!

生活虽辛苦,但我们一定要笑着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才不白来人世走一遭,才会无怨无悔。

因为生活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要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还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许多的苦、许多的累,都要坦然面对。

只有经历了,体验过了,才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因为“经历就是收获”。

要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不能割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坡,当你调整好了心态,一切都会风清云谈。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心情。

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

只要做到不攀比,不虚荣,待人诚恳、做事踏实,以知足乐观的心态释怀所有,做事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常怀感恩的心态待人,哪怕平庸,也会赢得世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人活着,就需要一份积极向上的乐观和感恩的好心态来对待所有。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都是彩云间;只要有一份好的心态,所有的阴霾都将会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免不了磕磕绊绊,不如意在所难免,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所预料的,也不可能按你的设想去发展。

正所谓“生活岂能百般如意,凡有一得必有一失。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只有这许许多多的遗憾,才是我们生命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只有坦然面对所有,积极乐观的活着,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也会变得很丰富。

生活,让我们微笑,也可以让我们哭泣。我们不要总是消极的怨天尤人,该以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活着,如若心态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就看你怎样去对待!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3

“管理”两个字确实看起来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读完陈春花老师写的《管理的常识》,虽说是“常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见解,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饱满”,助你慢慢领悟“管理”的真谛所在。作为管理者,《管理的常识》一书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在工作中做为理论与行为衔接的对照思考,将会使你进一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陈老师把“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常常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遇到问题,管理者一般会要求寻找原因和责任,而忽视了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样将来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不会再犯,但如果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马上去解决,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经营。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集团财务管理就是在“核算、服务与监督”基本职能基础上,通过持续为企业经营解决系列问题,提升解决效率效果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增长性、盈利性、流动性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同时规范风险,更好地实现财务职能。

3经营离不开核心能力的建设

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对于确立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审查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观察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独具慧眼地识别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界定并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保障企业持久、健康地经营下去。

德赛集团一贯高度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经过多年经营,剖析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形成“工业制造、客户服务、技术创新及资本运作”等四项核心能力体系,并围绕这四项核心能力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使之不断巩固、提升。

4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最后谈一谈企业文化,陈老师也比较推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根本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企业文化所承担的责任。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认知和导向。姜总提出的“五个文化”(奋斗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创新文化、绩效文化),非常契合德赛集团经营发展的需求,对财务人员来说,践行五个文化也是为经营服务,如“协同文化”,包含总部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各公司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等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协同”,只有互相“协同”,才能保障为经营管理输出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成果。

结语: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让管理产生绩效,最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因为企业的绩效是来自于员工。相对于管理中的所有资源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激励也是最重要的。

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激活人,发挥员工的价值,激发员工的潜力,激发团队的潜力,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产出最大化。

我们集团财务系统一贯高度重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控股公司积极申报并遴选业务骨干、业务新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财务系统知识竞赛、创建德赛财务工作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组织财务大讲堂等方式,大力推动并促进后备干部的成长,后备干部成长了,财务管理的绩效就显现出来了。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4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一、发现才干,因才适应。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使其发挥到最好。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明确,与之沟通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所以目标必须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可以消除隔阂,沟通可以激发积极性,沟通可以提高效率。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

三、化解问题,培养干将

无论是哪里有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灵活化解的。就比如同事之间的冲突问题,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做?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决矛盾,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有些矛盾不解决比解决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轻易介入,对恶意制造矛盾者绝不手软。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相当重要,同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后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也相当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出干将,让有才能的人发挥出他的才能。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5

最近阅读了由高德拉特和科克斯合著的《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以下简称《目标》),受益匪浅,愿将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目标》写的是一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罗哥,因其工厂经营不善,面临三个月关闭厂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导师钟纳以“苏格拉底式的作风”抽丝剥茧,以问问题来引导他找出答案,使其从谷底一步步爬出来,使工厂转危为安,最终创造效益的故事。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浓郁,并极具悬疑性,看着罗哥每解答一个钟纳的问题,他要克服多少困难,化解多少压力、挑战和推翻多少条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时,我不禁为其捏一把汗。

阅读完《目标》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一是健行之旅。我们公司隔一周就组织一次登香山活动。当爬山的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具有同一目标,就行成了一个临时的组织,或称团队。如何让这团队在天黑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的确是一个策略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让这支队伍快速到达终点的办法是让一个走得快的人在前面带队,走得慢的人在后面跟着,走得快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走得慢的人,其实不然。队伍的距离会越拉越大,因为后面的人“没有额外的产能来弥补落后的进度”,直到前面走得快的人停下来,等走得慢的人跟上来后,队伍再继续前进。这时,走得快的人已经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体力得到补充,而走得慢的人却没有任何休息,整个行程都是在追赶队伍,到最后体力消耗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影响整个队伍前进的速度。罗哥在健行过程中理解了让他苦苦思索的“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并果断的让速度慢者带队,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在户外登山活动中,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进程,一般都是安排速度慢的走前边,体力好的断后。这样的.好处是前者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步伐,使自己状态达到最优,这时候他相当于一个瓶颈,只有当他达到最优状态了,有效产出才能达到最优,它决定了让整个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率;后者可以紧紧的追随队伍,正好符合生产过程中“有些资源必须比其他资源产能更高,生产线最后面的部分应该要比开头的部分产能更高。”这一常识。读到这一段,我不仅感叹,真没想到健行也有学问,竟然可以与工厂的生产运营联系到一起。

二是通过阅读《目标》,我们小组对“约束理论”(toc)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高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toc也是对mrpⅱ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高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正是高德拉特写这本书的目的。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导企业如何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此外,通过对《目标》的阅读,我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我所在的企业正是这样一个组织,万全大学开设mba和emba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种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成了全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组织。它能够更好地通过提高员工的学习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增强员工的创造力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通过强调学习的共享性来升华企业的凝聚力。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注重学习、超越自己、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工作中真正地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在创新中深刻领会到生命的意义,企业也能够在“学习工作—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达到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这就是它生命力强的根本所在。在本小说中,主人翁罗哥组织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遇到问题时大家坐下来讨论,并成功的解决了好几个钟纳提出的问题,使工厂走出关闭的困境。如果单靠罗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挽回工厂倒闭的局面的,正是靠着团队的力量,1+1>2的效应,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通过《目标》阅读,我最深的体会是不能盲目地死抱“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现在社会挂在嘴边很流行的一词就是“创新”,高德拉特常说:“复杂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问题愈复杂,解决办法愈是要简单。”我们要勇于打破复杂的旧框框,勇于挑战基本假设。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如果我们相信有绝对的真理,那会阻碍我们追求更深入的理解。每当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最后的答案时,所有的进步、科学发展和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本书的主人翁罗哥正是突破了这一点,才使自己经营的工厂生产力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但是库存增加了。真正的三个衡量指标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存货和营运费用(这里的有效产出就是整个系统透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除此之外,罗哥通过集思广益,在找寻答案的历程上遭遇种种曲折、挣扎、实践、求证,终于找到了工厂里面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如:“真正的成本是整个生产系统每小时的成本”、“可以靠着降低某些工序的效率,来提升整个工厂的生产力。”、“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是由其生产潜力来决定,而是由系统中的其他制约因素来决定。”……由此归纳出一些能挽救工厂,成功经营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有些是有悖于生产流程的。正是他们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才使得工厂的经营面貌焕然一新,令我着实感到钦佩。

《目标》阅读完了,留给我太多的思考。去人众人拓展的时候,培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鸡很羡慕天上飞翔的老鹰,于是爬山涉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老鹰的家。老鹰有感于小鸡的执着,于是同意教它飞翔。小鸡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苦练,终于学会了飞翔。老鹰对小鸡说:“你现在学业有成,可以回家了。”小鸡转过身——我们以为,小鸡会展开双翅,结果是,小鸡像来时那样,迈开双脚,一步一步走下山了。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用意却很明显。培训老师希望我们通过拓展学到的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等,不要因为拓展结束而结束。同样,通过阅读《目标》,我对此书的理解和收获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加以运用,并且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要具有回答三个问题的能力:“应该改变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变?”、“要如何改变?”。每个人都要学会做自己的“钟纳”。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6

在这个曾经“三讲”,现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环境里,“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上面有人是核心竞争力”,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陈春花对管理的认知和论述,还是比较有借鉴、指导作用,也是完全客观公正条件下对管理的深刻、真正认知,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极具实操价值的东西。

认真读这本书,起码能够提升自己对管理工作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更全面、更高层次看待企业管理行为,是对自己价值的增值行为。

我粗略看过一遍以后,没能够有任何超出其文字范围的看法,对照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倒是有些感慨,但是实在不适于放在这里。但我真诚的推荐各位把这本书细读一遍,并落实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自己起到提升作用。

下面的文字,基本上是对《管理的常识》的摘抄。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作出最有效的事来。

一、管理的理解

1、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能够不做安排、不做岗位分析,不要让下属凭着自己的理解做工作而没有标准。不要让下属“悟性”“领会”“揣摩”。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上的对错没有意义,不要用对错评判管理、评判上司。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人是无法管理的,问题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因此无法评定、控制结果。(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没有做事的态度,那么就总是找借口或者敷衍了事,即使给了他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他也达不到要求。事是人做的,不管人,做不好事。)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有权力运用人事和财务资源。高层领导远离客户会导致反应缓慢。

二、对绩效附则第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无绩效即为管理资源浪费。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不能对人的`品德下赌注,管理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美国的反垄断法就是让企业在能够以垄断作恶之前拆掉它,让它没有机会作恶。)但是,在招聘和提拔时要以德为先。

2、管理是一种分配行为,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注意要等分即责权利对等。

3、管理始终为经营(目标)服务。经营能力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经营决定管理做什么,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三、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1、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4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即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承担职责。

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者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用激励的方式触动和推进员工工作、成长。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

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四、如何能管理有效

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3个特征: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培养人。

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不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替代同事。

五、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包括计划管理(后续专门一章讲解,计划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是资源与目标匹配,三个关键元素:目标(是基准)、资源(是对象)和两者匹配的关系(是结果)。

流程管理是解决人与事匹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无责任的权力)多过流程。实现流程管理要改变习惯:打破职能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是权力与责任匹配。专业化和分权。分权不是授权,分权是分配者不再拥有这个权力。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层面,不要当作基础来做,否则适得其反。

(没做好基础管理就在企业里鼓动中层搞战略、鼓动全体搞文化,是作死。老板出去一交流、培训,回来头脑发热就大搞特搞,结果没有基础管理支撑,导致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是很多好东西在企业里做不好的原因,如现在恨不得全面搞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O2O,都属于跨阶段管理,后果不会好。)

《管理常识》读后感篇7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是高德拉特(EliyahuM.Goldratt)和科克斯(JeffCox)合著的一部描述制造管理专著,其以小说的手法,揭示了新形势下有关“制造”的全球新法则,高德拉特博士以他本人独创的“TOC制约法”(TheoryOfConstraints),为世人提供了一条有可能优于“JIT”(JustInTime)的更优秀的制造业新法则,而且能够让企业在相比较情况下投入更少而达到效果。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只要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或每个程序各自能持续改善做到最好,那么企业整体必然会有更大的改进,高德拉特博士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应该把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掌握和妥善处理这个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个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否则,单单各自改进每个环节,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整体效果。

高德拉特博士同时告戒我们大家,不能盲目地死抱这些“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个人总结了书中一些观点如下:

1、局部规模的经济性不一定总体就是最优的。如,合乎经济效益的采购就有可能会占用更多的现金,形成不合理的库存;某个制造环节的最大产能可能无助于总体产能,相反会造成过多半成品库存,如上等等。

2、要让所有的资源配置的原则统一于最终赚钱的目标之下(但需要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以为)

3、传统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有净利润(NP)、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量(CASHFLOW),制造业的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应该是有效产出(Throughput)、存货(Inventory)和营运费用(Operationexpense)。有效产出是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存货是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营运费用是系统为了把存货转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个人以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4、表达目标的有效方式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库存和营运费用。要根据目标来维持产能,实现一个均衡的生产系统,并且要把产能调节到与市场需求均衡的地步。

5、由于流程各个环节存在依存关系,因此,尽量消除或避免上游环节的波动显得非常重要。

6、不应该在产能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生产的流量与实际需求实现平衡。

7、为实现整个流程的效率最大化,单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可以有些浪费,效率可以有适当的降低。

8、五步法则:1)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2)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3)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决定;4)把制约因素松绑;5)警告!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1),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9、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发现并找到事物或流程运转的内在秩序,顺应这种秩序,必将能大幅改善绩效。

10、管理者所面对的'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一种思考过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过程。

书中所提到的一些TOC的法则,有的简单到甚至接近于常识的地步,这正是TOC最大的特点和威力所在。读完此书后,个人认为,虽然书中提到的观点在经典教科书中也多数涉及,但该书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另外,书中主要提出了如何保持制造流程的有效产出、降低运营费用和保持合理有效库存,但其在如何与产品创新进行结合、经济的最佳批量与生产系统的柔性如何最好结合方面,未给出理想的答案,不能不说是略有缺憾。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