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年》读后感范文(整理5篇)
时间:2024-07-14
时间:2024-07-14
《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
早在国人历史早期,古人便凭借想象将世界和自身进行描述和理解。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周公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不能科学地理解天下的构成;他同时认为周王贵为天子,万民理应万世顺从,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政府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形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
再到后来,观念由对天的感性过渡到对儒家思想的理性。历朝历代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治国,莫不如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广和执行;皇帝及中央政府的最重要责任与其说是推布政令,莫不如说是身先士卒,践行儒家礼仪,与万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儒教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传统。中国地域太大,自古而然,技术发展的限制迫使从周公起的统治者以观念规划全国,形成一套独有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上端细致入微,下端粗糙肥大。上端的统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复杂多变的实情,二是实在没有能力去处理数以千万计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农集团。为了统治的便利,只有靠观念,即后来的儒家道德。这种道德一来可以统一文官观念,让他们即使分散在各地,与中央隔绝,也能力解当地的疑难;二来可以规范百姓,使他们各自安分守己,少为国家制造麻烦。道德的产生是因技术的无奈,而实战的结果表明,道德的力量远远超过行政和司法,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原因。
这种德治方式在起初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秦汉、隋唐创造的盛世王朝。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放诸四海而皆准道理,永远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创造。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中国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开始走下坡路,这也许就是黄仁宇先生创作《万历十五年》的缘故。
《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以德治国”的深刻剖析。取名“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个象征,也许只是因为音韵的和谐。
中国古代德治政治的优越性结束了,形式也结束了,但它的流毒却远未终结。儒教的本本没有多少人再学习了,儒教的精华没有多少人再记得了,但儒教的糟粕却深深扎根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因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而进入现代社会还不到一百年。这种扎根的结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就是现代中国人还存在的诸多毛病。即便是年轻人,任你穿的很“哈韩”,吃的很“欧美”,唱的很“港台”,但骨子仍未脱离中国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恶劣性”!儒教讲究“仁”,二“人”即为“仁”,中国人是研究人的人,最擅长“玩人”、“治人”、“整人”,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级组织的任何一次改革与反改革,始终绕不开人事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整肃。
万历十五年,皇朝看兴衰,后人来把历史追,不由叹自哀!
在中国,道德是法律的前身,许多西方人士以西方的法律即是道德的根源,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比如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人们被生活所困惑务必透过每一个国家地理及历的因素才行得通。在我看来,英国的民主与日本的民主大不相同,而法国的自由也与美国的自由大相庭径,但这只是我的个人论调不足代表美国当下的趋势。以这种境界看,中国更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一方面苟同美国立国精神有伟大的正义感,只待将两者之间的差别解释明白,很多误解即会冰释前嫌。另一方面在中国发表文章强调道德非万能,大历史的诉说,从技术的角度叫嚣着道德的低吟,大概被人们所忽略了吧!
在《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用尽几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人生困境,即使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委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之间的呐喊,保守派与自由派的争夺,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磨,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此书写作历时七年,作者先后翻阅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有着扎实的功底,因此虽是横断面,却也谨慎至微,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版”的笔触,既灵感又客观冷静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历史的轮回流转,磨平了那些来往是非,而在我们看来只是像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刻揭示明朝晚期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历史著作。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万历皇帝的统治时期作为切入点,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读完这本书,我被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深入分析所折服。
书中不仅重现了万历皇帝的个人生活和政治决策,还深入探讨了官僚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冲突。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万历十五年,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缩影,反映了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
黄仁宇先生的笔触冷静而深刻,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个体命运的无奈。这本书让我思考了权力、责任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万历十五年》不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了。可是正如其他好书一样,每次读都会有收获。这次我联系他的另一部作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来读,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愚见。
中国历史的问题中争议也被很多人斥为伪问题的是,倘若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会不会自动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尽管进程会很慢,中国很可能仍然会走向商业化的社会而不是维持农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压力。
讨论历的社会民族变迁很容易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即究竟是文化的影响为主还是地理的影响为主,还是其二者混合的影响等等……。但是无论还是有一个比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较少争议的,那就是人口压力。
两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迁,从河洛到苏杭,这个其实应该是结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渐南迁,以前瘴疠之地的湖南,福建,广东,因为北方土地几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负担不起那么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经是帝国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没有外敌的入侵,继续多出来的人口无处吃饭,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飞速的发展,必定导致往外洋移民。因为倘若科技水平进步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则空间扩张。
当然,这个过程绝对是残酷的。宗中国土地的历代帝国,其运行的纲领都是保护落后经济扼杀商业苗头,维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续的人口压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温饱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谈。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需要被封为至高标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在低技术条件下,无法靠极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来管理社会。可是当帝国最边缘的省份也人口辐轴的时候,因经济破产而不但爆发的全面战争,会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断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权也将没有能力进行约束。华夏民族会因为生活所迫而象现在一样在泛太平洋地区扎根,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贸易圈。
那么这个结论跟现在事实上的中国有何关系呢,结论是,发展科学技术以缓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现在地球已经太小了。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历史类读物,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既有学术又有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去了历十分平淡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作为全书的北京,介绍了皇都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用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从中的出他们所处的大明帝国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颇深的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与我们一般人认识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很纠结甚至是痛苦的。万历在10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其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着首辅张居正的协助。这是的万历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练习书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说到这里插一句作者认为礼教是维持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同时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边很少有同龄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个太监“大伴”冯保。这一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强烈的束缚。
成年以后,万历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他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时亲自步行到天坛祈雨,又观看禁军的训练。但随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为糟糕的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在舆论和证据的双重压力下,只能痛苦万分地在张居正死后几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这件事也让他深深认识到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而在后来关于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又希望废长立幼,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和皇帝同葬)。但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辞职,逼得他无可奈何。(在这里中间插一个很有趣也很无奈的地方,大臣们要他立长子,他说如果大臣们一年内不用这件事烦他他就立储,可是差不多一年的时候有个臣子忍不住提醒了他一下,他就耍赖说不立了)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是文官集团所制造的符号象征,从而灰心意冷。甚至更深一层地说,他只不过是这家帝国马车上最尊贵的乘客,而并不是他最初所想象的马车夫,他根本无力控制这个庞大帝国的前途,他所作的决定根本什么都不能改变,即便他是皇帝,因为帝国这架马车被一股强大到无法想象的两千年来所积累古老的力量所挟持着向前。
他看透了这一切,可惜,皇帝是不能辞职的,于是他把自己勤勉治国的一腔热血都咽进了肚子里,以消极的方式与文官集团对抗,不批准任何的人事变动,不出席惯例性的仪式,每日只把自己的时光花费在与太监们掷钱游戏上,用最消极的也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帝国的无奈。从中可见,即使是身为皇帝,在面对封建礼教所积累下来的强大的蛮横的力量时,也只能无奈叹息。因而,这么一个早已失去控制的腐朽的庞大的帝国机器,一步步走向终点的时刻也毫不令人奇怪了。——这也是作者想说的,在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没有大事发生的年份,我们的古老帝国的命运已经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上一篇:《物种起源》读后感(整理5篇)
下一篇: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整理19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