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收集9篇)

时间:2024-03-2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1

如果一个老师是用惩罚这种方式让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屈服,我绝不会对老师有所同情。但是如果一个老师是用感化这种方式让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屈服,那么我就会非常敬佩、想要认识这位老师。而我在思品课上认识了我理想中的一位老师——马修老师。尽管是英文语言,中文字幕,我也没有一点儿迟钝。因为只看图面就能看出每一个人在干什么、说什么,我也真敬佩拍这《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师。

这个电影讲的是辅育院里的许许多多的人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例如坏蛋孟丹、邪气校长、天才莫翰奇、善良麦神父……还有一位传奇人物——马修老师。院长以及所有老师从来都是用关禁闭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从没有想过这样做不但会起到反效果,还会使学生更想逆着来。自从马修老师来了,马修老师用幽默的方法管制了整个班级,开始的“光头”、“秃头老师”这些话也不再出现。而另一方面,马修老师又一直在举行合唱团,他试图在用合唱团把这一群脱缰的马变成温顺的绵羊。对于在音乐方面是天才但是有很爱捣乱的莫翰奇他是用格外的细心去换回他的`温顺。哈善院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先是慢慢改变然后又变回他自己,因为这时候,辅育院里丢了二十万美元。哈善院长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许在举行合唱团,谁再求情就不要在辅育院了。所有的老师早被马修老师的行为给同化了,就连校长的心腹也“叛变”了。在这种情况的掩护下,合唱团又在地下组织了起来。过了好一阵时间,辅育院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丹尼放火烧了辅育院。因为丹尼恨院长冤枉他偷了二十万美元,这下可是不得了了,院长气急败坏的退了马修老师的职。马修老师既失落又带着满满的回忆走在路上。他忽然看到地上有许许多多的纸片,他发现是从教室里扔出来的,教室里还唱着他第一次教给大家的歌。他捡起纸片,发现都是同学们给他的信。马修老师明白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没有白费。在走的时候,贝比诺恳求马修老师带他走。马修老师看到他的决心后终于带他走了。

我觉得马修老师的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能让马修老师在走的时候收到同学们的信收到同学们的歌,收到同学们已经改变的心。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若是我,我也会用惩罚的方式,我才不做这种费时间、费力气、麻烦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事儿。而马修老师是用感化,让所有的同学看到他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爱。马修老师成功了,就没有遗憾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2

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道至简,能以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教育如何做人实属不易。唯美师爱,知行合一,以爱感人,以理服人,筑美天地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是人梯,给予攀登者无穷的帮助。

十年支教路,坎坷不平;一对夫妻档,比翼双飞。李万军、刘延利,伉俪情深,对农村教育更是爱得执着,怎不令人感动?无声世界,忍着汗水打出生命的节拍;绚丽舞台,抹干汗水让每颗星星都出彩。董晶晶陪伴着聋哑孩子,默默奉献青春,怎不令人敬佩?他们一如马修老师,用爱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共同谱出最美乐章。

师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即使是身在“池塘之底”,也能一跃而上,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师爱是绿叶,衬托桃李之花,尽情开放。

抬起眼,仰望那理想的峰巅;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人梯。张永华透支了自己,成就了学子,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地,怎不绽放光彩?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大难面前,以身挡车。女本柔弱,为师则刚,李芳尽父母之责,书师者担当,生前桃李不言,身后万古流芳,怎不熠熠生辉?正如马修老师用师爱保护着一颗颗脆弱的心灵,大爱之花处处开放。

让孩子在幽晦中看到希望之光,感受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即使多么叛逆的孩子,也会在师爱中慢慢改邪归正,逐渐走向成熟。

反观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如同剧中院长一样,只顾自己的前途,只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残暴高压,最终使可爱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儿童。这样的老师没有师爱,又怎能担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唯美师爱,知行合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亦是教育的归宿点,是永远不朽的师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的春天莺啼阵阵,我们的思索柳絮纷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3

这部原名叫做《LesChoristes》的电影,被翻译成《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但是我看了确是笑不出来的,因为这是一部反映二战后残酷的教育现象的电影,我想把它称之为纪录片也不过分。因为它的的确确反映出了一个时代该有的面貌,甚至人的心态,社会的状况……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那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也是那个时代里人们迫切想要有这样一个具有相对人性友爱的老师出现,来拯救战后被摧毁的'教育。合唱团,孩子们的合唱团,不是简简单单的歌唱,孩子是在用灵魂,用生命在歌唱,声音空灵清澈。而马修老师则是用生命在教那群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已经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唱歌,他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别说永远不可能的,难道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吗?孩子们的天性告诉他,孩子不是无可救药,无可救药的是环境,是养育孩子的学校环境。在这所学校里,犯错,惩罚,犯错,惩罚……已经成了一种规定。孩子们一犯错,不是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是关禁闭,体罚,罚处打扫卫生等。

校长是整个学院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人物。这个校长是一个自私,残暴,冷酷的人,金钱至上,对于功利十分热衷,不管学生死活的人,他甚至把学生归结为小坏蛋,罪犯等。这是教育界里最真实的写照,这类人是教师行业里的吸血鬼,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对于其他老师来说,在他们新来的代课同事的带动渲染下,他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生的职责,这是很难得的一种现象,影片中的老师私底下帮助马修的合唱团,开始联合偷偷反抗校长的命令,这是师德观念转变的一种表现。(如:偷偷使用校长的木柴,烧热水给学生洗澡等)

最后,我想说说学生,影片中以皮埃尔为中心学生,从影片开头的捣蛋,经常被关禁闭的男孩,到最后变成一个喜欢歌唱,学会感激的一个人,马修的教育态度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些经历过二战的孩子,从我们当代的角度来看,都是经历过磨难的苦小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他们的心灵曾被扭曲过,他们是畸形的,但是他们的天性还在,我相信人性善的学说,同样的,那些孩子不是无可救药,他们是太缺少关爱了,因此总想着去调皮捣蛋,以此来让人记住。孩子是最善良的天使,他们不是上帝派来的恶魔,他们太需要爱了,太需要这个世界去关注他们,去抚平他们受过的伤害了。

最后,作为教师的我,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像马修一样的老师,和学生做朋友,爱他们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4

在国庆的八天长假里,我看了许多部电影,有《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姜子牙》……但最让我意犹未尽的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

看完电影,我才知道“放牛班”不是真正的放牛,而是指一帮有问题的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都表现了他们对这个学校有多恨,对这个学校的院长有多恨!而“春天”在这里指“重新”的意思。就像冬天离开了,春天又来了,万物复苏的情景。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克来蒙·马修是一位失业的音乐家,来到了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学校,这是一所由粗暴残忍的'哈善院长、一帮有问题的少年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教师组成的平静而又冷漠的学校。这个学校有一条规矩:一犯错,就处罚。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三次逃学,经常被院长打骂,最后跳楼自杀了。

马修老师改变了这一切,他在自己的班级里组了一个音乐合唱团。在调查学生是否会唱歌时,一句都不会唱的贝比诺做了他的指挥助理;一位五音不全的同学被光荣的任命为“乐谱架”。

马修老师对自班学生犯错的处罚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次,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刺伤了麦神父的眼角,马修老师没有把这位学生的姓名告诉院长,而是叫这个学生每天都陪在麦神父的身边,直到他的伤全愈合才行。

这部影片深深地感触了我,让我懂得了:打、骂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是用爱或其他方式去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予他阳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发力量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这些阳光、土壤、水分则是爱,是鼓励、是尊重、是宽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5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我似乎更概括地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品质。这部影片给了我这样一些有用的启示:

一、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着想

我想:我们的教师所做的一切,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最后都应该为了促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仔细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的批评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班级,让学生听话,乖乖地坐着,不要闹事。影片中的马修老师,他能恰当好处地处理孩子的犯错。他始终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即时孩子犯了错,她也能宽容对待,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指引孩子,如教育孩子承担自己惹下的祸,教育孩子勇气承担自己的责任。甚至马修老师的方式不被那个冷酷的校长认同,百般误解,仍然有勇气继续自己的教育信仰。

二、让孩子找到有意义的事

这部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唱诗班的孩子。文中,马修老师用神圣的歌曲来治疗孩子们早已忘记的美德。那一首首动听的歌曲震撼了孩子,也深深震撼了我们每一个观众。其中一个孩子,已经彻底让老师和家长失望,但是,由于其拥有音乐的天赋被老师发现,肯定,然后为这个孩子铺就了一条健康、积极的人生道路。这也使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的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面的老师让孩子排练莎士比亚的作品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使孩子的能力、品德都获得了较全面的'发展。我想: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指引一条道路,让孩子感到读书的意义。

三、教师的情趣和幽默

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不太喜欢固执、古板、眼里只有考试题,没有趣味感的教师。在这部影片里,马修老师幽默与宽容并存。例如,一个孩子在黑板上给他画漫画,老师进来看了也给这个孩子画上一幅,惹得其他孩子哈哈大笑。孩子们在宿舍里给马修老师编一些小曲,自娱自乐,马修老师让他继续唱下去,对其唱的内容不予关注,弱化,而评价其唱功。相反,那个校长确对孩子们的过错甚至玩笑也是耿耿于怀,显得有些可恶可悲可笑。其实,教师是否具有幽默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不过,整个影片看下来,我对这样一个安排颇具想法,不知是编剧者刻意为之,而是无意的安排。这里的马修老师是个单身又没有小孩的无牵无挂的人。而且还是个年纪较长的人,于是,他的身上就不可能出现家务事,成了一个纯粹的教师。但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中,老师们却都是有着很多的身份。也许,真要做个优秀的教师确实也要牺牲掉其他的一些身份该尽的责任。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又完全不是出于荣誉,更谈不上为了工资,他白天为孩子上课,晚上为孩子们编歌,他的时间与精力也是全部奉献给了孩子。他的身上有着我们现在反复倡导的教师的品格:奉献、美德、公平、坚持等是值得一学的。相信,马修老师虽然辛苦,但是内心也是快乐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6

夏日炎炎,孓民电影院里凉爽宜人,同样是教师,感受着半个世纪以前一位有良知的教师的心田。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刻板的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原任班主任束手无策,无奈调职,然而一个人公认为一事无成的马修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那一庄一勰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被剧情所牵动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李基度和丹东这样攻击性强的孩子。马修并没把他们交给校长体罚。他派李基度来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自己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以这样慈爱和宽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当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错的孩子那样看着远去的老麦时,惊恐问马修:“他会死吗?”马修抚摩着他的头“不!医生会救他的,”用这样宽容的语气消除他内心的不安。至于如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修也极力挽回。当丹东受罚时,马修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与攻击性行为相反,对幼小就缺少依恋而产生抑郁,甚至略显自避的皮比诺而言,马修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从而使皮比诺摆脱了不幸的阴影。

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工读学校寄宿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学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天生厌恶的老师。所以我们会感动,我们会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动,因为他给了一个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动,让我们在现实中失落的心灵在观赏影片时得以抚慰。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不论是《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摇滚校园》也能让人为之动情。但法国电影就是如此与美国电影不同,他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7

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就有所耳闻这部影片,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教育的影片。事实是在我看完后,它确实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同样也是教育的《死亡诗社》。该怎么说,基丁老师和马修老师是那么的相似,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好,他们的成就也好,甚至说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惊人的相同。他们都成功赢得了孩子的喜欢,作为老师,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其实,两部影片的学校环境也是特别的相似。一开始那个混乱的班级,和之后的打架事件,都足以证明班级的混乱。马修用自己的爱心,以及不同于学校那种惩罚措施的方式,成功让那些“顽劣”的学生从良。其实可以看出这些学生本不坏,打心底他们是善良的,不想捣蛋。但无奈学校的'重压,那恶劣的校长,恐怖的惩罚措施,无一例外让他们不得不干一些反抗的事情,这是孩子的天性。《死亡诗社》中更是有家长的不理解和令人窒息的要求(或者在他们眼中是期望)。

这和我们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学校(戒网所)很像。我记得我曾听我爸妈说过,有一个学校天天就是刷试卷,每天学生没有一丝一毫空余时间,除了做作业,做习题,做试卷没有任何休息,虽然他们最后高考的确特别厉害,但是我相信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当然我们国情和国外不一样,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反抗,我说些过激的话,我要是在这种学校,我宁可不学(当然考得进考不进另说),他们也可以没有运气去遇到像基丁老师或者说,马修老师。同样的,那些戒网所也是如此,出发点是好的,无论是父母或者这种场所的出现,最初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是呢,被大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的杨教授,电疗所。那描述甚至让人望而生畏。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想我所能学到的,是今后为人父母时所必要的素质,理解孩子。那些看似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那么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而关键在于作为教育者,是否愿意去探寻,在这黑暗的泥潭中寻找。我想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8

这是一部讲述师生关系的法国影片,片头以两位沧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长大后的样子,翻看了儿时一位重要老师的日记,而引出了这么一段回忆。

整部影片语气都很平淡,看似没什么高潮,但是就是这种平平淡淡的气氛带给人无法言喻的感动。学校的名字为池塘之底,顾名思义,那里面的学生都是些令老师头痛畏惧的坏学生。而这一切全都因为一位名叫克莱蒙·马修的代课老师而改变了。他很特别,对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这些学生邪恶的一面,更发现了他们的天赋——唱歌。从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没有过多的语言,全靠眼神在演戏,从一开始的怨恨到最后被宽恕的感激与喜悦,不得不佩服这位代课老师,与院长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爱、保护幼小心灵,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个奇迹。

这个世界也许有卑微的人,但却没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让人感觉非常真实,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许不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个像马修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福。马修是真的.爱这些学生,而这些学生也被他所感化。马修除了教他们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带入正轨,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与你本性相反的事。”这是马修一直对莫翰奇说的话。每个人诞生时都不会是这样的,他们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马修到来时正好是春天,而他对于这群孩子的人生来说,就是一场美丽而难得的春天。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会到来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9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种新的形式,观看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初次听说还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声如天籁般的孩子们,这次借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电影。

在片初是以回忆倒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顽劣的孩子各种恶作剧的戏弄老师,同时老师们也在用严厉的方式惩罚者他们,“犯规—惩罚”是校长及老师的口头禅,孩子们的举动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再反弹。

终于,主人公马修老师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满腹的才华,仅仅是一个落魄的音乐老师,可他的到来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让我们瞬间就发现了这群孩子的优点,他用音乐拯救了这群无人问津孩子。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虽然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但他尽自己所能做着一切。最让我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像马修老师,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让我们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把爱带给每一个孩子!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