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4-04-11
时间:2024-04-11
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加速,书信,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功能已经退化。但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
有些话,写下来就更郑重其事,一笔一划间,都能体会作者彼时的心境。
卑微的倾慕、颤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无法承受之痛。这些统统都难以当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他不忍当面诉说,害怕见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间徘徊,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一次炼狱。这痛不会因为熟悉而麻木,只会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倾覆而来,带给你似死的窒息。
作为一个父亲我深刻体会这种情感。不计代价的燃烧自己,去挽回儿子的生命。
到了我这年纪,死亡,已经成了生活中反复被提起的词汇。我的外婆在我读大学时去世,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而郑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连三降落在我的亲人身上。但其实,这都是必然。
最近母亲也总提起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最近一个星期就听到三起。母亲的闺蜜因为癌症离世;二舅妈的侄子(37岁)被确诊肝癌,余生无多;对面超市老板的儿子抓鱼时溺水而死,年仅29岁。
死,当以一种意外的形式降临的时候,是随时而至的。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琼瑶说,能健康活到80岁已是上天的恩赐。与我初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触一样。
当这些悲伤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该做是上天的恩赐,而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琼瑶用冷静、充满温暖的文字去描绘死亡,用平和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而李真一家,却在拼命厮杀,为搏来一线微弱的生机。这就是人生,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运。
命运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决定这些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分配。想来可笑。
命运亲手书写太平轮幸存者的名单,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活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
所以当自己成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悦远不能治愈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周迅的悲咽,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死神擦身而过,该心怀感激,却也眼睁睁看着他带走那些无辜如我的平民,那里甚至有我的`亲人。终于还是高兴不起来。
命运让天空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以死相逼,也让重洋之外的两个女人有了一生的羁绊。
即便终不得相见,即便半个世纪之后那封信才姗姗来迟。可这一封书信,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它的价值也远比慰藉两个受伤的家庭更重要。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书信,关乎生死,也在诉求命运。讲述者生动的还原功不可没。
所以,该为《见字如面》点个赞!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火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称为“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口语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中国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上一篇:狮子王观后感(精选2篇)
下一篇: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收集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