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收集3篇)

时间:2024-04-16

《八佰》观后感篇1

1937年8月,日本进攻中国上海。淞沪会战爆发,随着三个月的战斗,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全线溃败,国民党军队在上海的据点,就只剩下上海闸北中南部、与租界只隔着一条苏州河的四行仓库。这座仓库,成为了日本人,在上海唯一没有占领的地方。

驻守这座仓库的军队,构成人员复杂——除了正规的中央军之外,还有从其他地方扩充进来的逃兵。他们是中国军队驻守上海的最后一道防线。

和以往的抗战影视剧不同,这部电影更加人性化,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抗战伊始,中日两国军人的作战素质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日本军人残暴嗜杀,军国主义的教育已让他们泯灭了人性。可是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有的压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打仗,他们只是想来上海观光旅游。有的根本没有练过射击,更别说杀人,即使钢刀架到脖子上面对死亡的威胁才敢开几枪。

只要战斗稍稍停顿,他们有的人,看着灯红酒绿的法租界,十分向往美好的生活。更有人甚至有人趁机溜了号当了逃兵……最终,经历了死亡的洗礼——租界内的'老百姓为了给仓库送补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保证仓库的完整性,一些战士奋不顾身扛起炸药包,飞身跳入跳入日本军队之中和侵略者同归于尽。在看到自己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战旗不倒自己十分的受感染。在经历了这些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四行仓库的守军才真正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日战士。

看完《八百》后我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些逝去的英雄永远不应该被遗忘!

《八佰》观后感篇2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是刀枪火海的浴血战场,对面租界则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形成鲜明的对比。国民革命军为了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以相差许多的日本军队进行战斗,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仅仅只有四百多人的部队就要面临30多万的日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这就是影片开头,用鲜血染成的两个字“八佰”,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那四百多人,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热爱祖国的心,这部电影没有主角,但每一个人又都是主角,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在我的记忆当中。

比如,陈树生,当时在敌军的猛攻下,渐渐的,部队就要战力不支了,他毫不犹豫地在身上绑上不下七八个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是因为他考虑到他自己,别无选择,自己的'牺牲会给部队带来更大的胜利。还有端午,他以为他只是来上海清理战场的,只想着能够跟着弟弟小湖北好好的活下去,一起来上海拍照,等和平之后再去英国旅游,可是他为了让国旗升起,他也冲到战场与敌人大战,可最终中弹而亡。还有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他带领部队要冲过桥到租界,可是中途不幸中弹,在他倒地前还撕破喉咙地喊着“全体冲桥!全体冲桥!”

租界那边的爱国人士也尽心帮他们:杨慧敏游过苏州河给军队送国旗,赌场的老板给他们送药,热心的市民也捐赠物品……瞧,桥对面最突出的是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向对面的战士们敬礼,四行仓库这边的战士们看到纷纷站起来立正向小女孩敬礼,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且行在血雾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自以为是的中国人民。“八佰”不仅仅是八佰人,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

《八佰》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无论大家以何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文明理性讨论。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