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观后感(3篇)
时间:2024-04-20
时间:2024-04-20
基层干部奋力书写“胜利属于人民”新篇章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他强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一往无前、敢闯敢试”的精神财富、展现出“先行一步、制胜强敌”的丰硕成果、凝结起“一鼓作气、万众一心”的斗争底气,创造出中国历史上“胜利属于人民”的突出贡献。解读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密码,基层干部在更高起点、更严要求、更硬任务推动下英勇搏击、砥砺奋进,矢志奋斗走好基层路。
一往无前“破藩篱”,做勇闯难关、敢闯新路的搏击者。面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奋战不停顿、斗争不止步。基层干部在面对不同工作、不同环境、不同受众,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僵化、克服路径依赖,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坚持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考验着干部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政治上的绝对忠诚来源于理论上的绝对清醒,作为服务群众的生力军、革命斗争的排头兵,要坚定政治信仰,高擎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旗帜,永葆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练就“政治慧眼”,时刻与顽症难题、与群众所忧所急作斗争,让团结带领群众谋幸福、谋发展、谋大同的“路线图”更具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要牢牢把握破与立、标与本、快与慢、当下和长远、“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辩证关系,整合人物财力资源,敢接“烫手的山芋”、敢啃“最硬的骨头”,不断积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实践和智慧,克服执行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勇开“顶风船”,为革命斗争“新路子”按下“快进键”,实现多元共建、全域共治、普惠共享的“弯道超越”,扬帆再起航、阔步再出发。
先行一步“谱新篇”,做制胜强敌、开创新局的奋楫者。百舸争流,奋楫者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打促谈、越战越强”的决策性战略,拉开抗美援朝“第一站”的战幕,7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经济资源、无穷的奋斗力量、无上的精神财富。制胜强敌、开创新局的前提要义是创新,充分激发基层首创改革、示范试点的强大动能,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中倒逼“开新局”目标任务落地见效,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魄力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韧劲,打造创新引领、多元共治、科学发展的新发展格局。要瞄准基层治理模式中的“关键点”和主要矛盾,让先进技术和基层经验赋能治理效能,在内外联动、转型升级中创建示范“样本”、优化服务“窗口”,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型式变革。要始终秉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能用、会用、活用创新思维走好“第一步”,为创新主体营造精简高效、运行协同的市场环境,以誓破楼兰、逢山开路的奋进姿态投身于实践中,下足“绣花”功夫,灵活释放发展红利,跑好“第一棒”、争创“第一流”。
一鼓作气“优作风”,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奉献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应当成为指引基层干部扎根向下、干事创业的思想坐标和行动遵循,“想”代表干事觉悟和态度,“能”涵盖担当精神和本领才干,“成事”与否关键要看经不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的反复考验。要真抓实干践行“人民”中心,涵养“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精气神,让人民利益“置顶”、百姓声音“外放”,既“埋头苦干”又“抬头看路”,“一竿子插到底”鼓足干劲,克服“本领恐慌”携手共进、团结奋进,在监督有效、指导高效、问责容错结合中驰而不息转作风、优作风。要树立勤学好问、钻研苦练之风,用科学理论维护正义、捍卫和平,用系统方法“固本”“铸魂”,让“优者奖”激励更多“能者上”,坚守宗旨信念,强化担当作为,在党群干群中筑牢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乐的“连心桥”。越是艰险越向前,要在基层一线、吃劲岗位上“砺”尖兵、“试”人才,与群众一道绘就好干部“画像”,实现“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良好循环,力求讲奉献、用心学、带头干“成色”更浓、后劲十足。
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战绩,解读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密码,指引带领着广大基层干部永葆“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人民”的熠熠初心,锻造凝结着“战风险、渡难关、聚合力”的宝贵财富,激励鼓舞基层干部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鼓舞催人热泪。
将士们的满身“鲜血”,人民群众流下感动之“泪”。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他们用肉身和鲜血,守护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园。将士们用鲜血守护着的群众,早已泪流满面,被他们感动,真情动容。“其实没人不怕死,没上过战场的人想象不到战争的残酷,上一秒还跟你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就可能死在你的身旁。”即使在今天的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也止不住泪流。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期待美好、向往明天的“孩子”呀!但是上了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就成了撑起人们头顶一片天的伟岸“巨人”。
将士们的一番“心血”,人民群众迎来喜悦之“泪”。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战士们用他们砥砺前行、浴血奋战的心血,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人民群众迎来了和平生活,获得了安定,欣喜的泪水在感动中奔涌。这泪水,引导人们凝聚起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这力量,足以对抗“狂风巨浪”;这泪水,筑就起紧密连接、坚不可摧的紧实高墙,这高墙,足以抵挡“风沙侵蚀”;这泪水,催生人们树立起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的坚定信念,这信念,足以冲破“铜墙铁壁”。
将士们的一腔“热血”,人民群众激起鼓舞之“泪”。朝鲜战争,将士们齐声而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气势,无不让人一腔热血,它激励着当时的战士、人民,更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话让我倍感激昂,也不禁热泪盈眶,在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当时,我们如何取得胜利?靠的不就是敢打、敢拼、不怕死的精神吗?“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严寒、饥饿、装备差距没有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打倒,反而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志愿军战士的坚毅,从而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军人的军魂上面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今天,新时代的号角越吹越响,将士们的英勇气概激昂回荡。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激昂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回到了70年前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2024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凭着简陋的装备和必胜的信念,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团结协作、无坚不摧的英雄意志。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精良,兵力充足。但在敌人铜墙铁壁般的防守阵线中,志愿军正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战斗精神,以弱势的装备进行殊死的搏斗、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坚守阵地,以向死而生的英勇状态奋勇杀敌,镌刻出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胜不休的战争意志,展现着中华民族吓不倒、压不垮的坚定信念,书写着新中国人民的自尊自信、炽热隽永的爱国情怀。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气概。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个气就是精神毅力,就是战斗精神。在这场战争中,父母送儿去参军,妻子送郎上战场,每一位中华儿女用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举国御侮洪流。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是千百年来积淀于民族血脉中的中华之魂,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永葆生机的内在基因。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不畏强权、自尊自强的大国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话语:“这一仗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抗美援朝真正打出了强国威风,一刀一枪拼出了强国地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由云山开始,在长津湖,在龙源里,在松骨峰,在大同江,在上甘岭,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小米步枪,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了一场“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志气,更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他们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奋斗者,我们的血管中依然奔流着如同黄继光、杨根思一般的炙热血液,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精神意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管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我们都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壮哉,我人民志愿军战士,英气长存。燃哉,我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上一篇:看完少先队观后感(精选10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