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收集3篇)

时间:2024-04-25

爱乐之城观后感篇1

当塞巴斯蒂安为已经嫁为人妇的米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电影院里已是哭声一片;这一对支持彼此追求“诗和远方”的佳偶分道扬镳,让多少观众心痛不已。夺得金球奖七项大奖,又获得奥斯卡奖14项大奖提名的《爱乐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吗?

若让我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陈,甚至令人恹恹欲睡,后半部情节有稍许惊喜,间或穿插进的歌舞如同影片剧情推进的调味剂,等你看剧情看到坚持不住时,歌舞就碰了出来,让观众从平淡无奇中暂时解脱。歌舞片是好莱坞的“传统保留项目”,若要和《音乐之声》《雨中曲》这些剧情饱满,歌舞流传于世几十载的歌舞片黄金时代的作品比,《爱乐之城》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至于为何该片夺得那么多奖项和奖项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审美标准不一直是上蹿下跳的么?一时把大奖给《拆弹部队》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时又突然青睐法国拍的复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传统,并且是已经没落的传统,这些个奖项和奖项提名间大概混杂着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但《爱乐之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缘何受到这么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让他们在影院内影院外感动到哭断肠?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爱情,折断在米娅的成功之路上,历经挫折,米娅成了影星,嫁给大款,过起了奢华生活;他们两个,相遇在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酒吧里,塞巴斯蒂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可此时他的爱人已嫁作他人妇。他颤抖着为爱人再奏一曲,此时影片给出了一个令观众肝肠寸断的情节假设:这对佳偶结合,共度一生。

错过,令人肝肠寸断。但细细想来,米娅这样的姑娘能成为心怀各种梦想的男人的佳偶吧?米娅为着塞巴斯蒂安不为人认可的钢琴演奏迷上了他;她弃了上流社会的富裕男友,和一贫如洗的塞巴斯蒂安相依相伴。当这对恋人租住在狭小简陋的公寓中过着贫穷生活时,米娅从未抱怨过爱人,她没觉着爱人经济条件差是“对不起她”;相反,当塞巴斯蒂安为着5000美金月薪和流行乐队四处巡演时,米娅却想放弃他了,因为他“放弃了梦想”。

想想我们周遭的现实,多少女人为经济的困顿抱怨男人,会为着5000美金的月薪帮男人戒断梦想,会把爱人的价值等同于5000美元的月薪?米娅不是,她要“诗和远方”,她自己追求到了“诗和远方”,她也要陪着爱人追求“诗和远方”。很多人说,《爱乐之城》告诉我们,爱是互相成就。很多人哭,因为米娅之爱求而不得。我们常常以爱之名逼爱人与现实苟且,我们常常被所谓的爱囚禁在鸡零狗碎的生活表层。米娅之爱,是爱应有的样子,但世间诱惑太多,此爱难求。

米娅之爱也凸显了《爱乐之城》的高级之处:它在一个看上去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中,加入了这一笔超凡脱俗,叫我们俗世男女反思爱的真谛。塞巴斯蒂安与米娅这对佳偶是否在一起已不重要,因为他们都目送对方到达了他们追求的远方,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

爱乐之城观后感篇2

看完爱乐之城的首映,时隔一天后,头脑里不断回味,还是很享受那在影院中的愉悦感,不仅有感官上的刺激,也有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想借着片子,谈谈一些关于电影的个人理解。

在影迷这个圈子,很多电影都被戏称为“豆瓣神片”,打上文青最爱之类的标签,言外之意,这些片子只是受到了某个固定群体的认可,“豆瓣神片”简单来说,一般都是偏重情节的作品,它们或者剧情有神走向,结局出人意料,或者所谓有极深刻内涵,再或者就是情感,台词等元素有些极强的共鸣。这些,似乎都是通过影片的一个结果,来评判的。我想说的是,其实享受电影,更应该的是享受过程,而爱乐之城,就是这个过程最完美的体验。

这么说并非贬低爱乐的剧本,但假设把导演换成另外之人,很可能影片就仅仅成为了所谓的“豆瓣神片”,享受电影的乐趣。不仅仅体现在剧情带来的情绪中,演员的一个微妙动作,一帧巧妙的构图,一次有趣的运镜,都会带来惊喜,当影片中处处都有这种惊喜时,佳作就诞生了。

而且是在一部歌舞电影中,电影同音乐剧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丰富的电影语言,这也成了很多音乐剧,话剧改编成电影最尴尬的地方,镜头怎么参与,怎么更立体的布景,剪辑的取舍等等都是蛮有难度的工程,如最近一版的悲惨世界,就显得有些模棱两可,lalaland好在作为原创,可以自由的设计这些,同时考验了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而达米安做到的近乎完美

虽然没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来拍一段完整的歌舞,但是摄影机的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音乐响起的时候,摄影机毫不吝啬的推进,拉回,摇动,可能在一次运动后,背景已经变得天马行空,配合着演员们曼妙的舞姿,你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感情的充沛,替他们由衷的快乐与伤心。歌舞,舞蹈,都是情绪,心情的宣泄,本片对这一点把握的恰到好处,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同时作为电影,没有泛滥到无聊的曲目数量,适可而止,歌曲旋律也很耐听。

达米安真的是太会拍高潮了,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场面调度能力,几场歌舞戏,无论是男女主单独还是群戏,都把音乐节奏和摄影机运动,人的'运动轨迹,剪辑的节奏。心里活动和背景结合的满分!完全就是一种享受,视听效果非常出色,再加上本片从头到尾的复古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和那些经典的作品,自然又多了几分情怀加持。

所以说,过程完美大抵如此,当有人做到了,再抛去一切只说剧情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还是要说下剧情,其实这个剧情也很用心,有几处前后呼应很赞,但就像开头说的,很可能换个导演拍就俗套的很了,但话虽如此,个人还是非常喜欢那个结尾的,可以说,这是最坏的结尾,也是最聪明的结尾,作为好看到爆的本片,也是最完美的结局。

如果电影是场梦,我愿梦到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观后感篇3

2月14日情人节,被称作“奖项收割机”的爱情歌舞片《爱乐之城》在国内上映。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于月底颁奖的奥斯卡中收获14项提名的它,是17年内首次在奥斯卡颁奖之前于国内上映的提名电影,给了中国影迷先睹为快的机会。尽管今年情人节是工作日,但不妨碍众多观众走进影院。上映首日,《爱乐之城》票房表现不俗,截至14日20时票房已过8300万元,随时将刷新歌舞片在中国1。3亿元的票房纪录。而它更成为近期口碑最高的一部电影,在网上几乎没有遇到差评,甚至有影评人称其为《泰坦尼克号》后又一爱情经典。歌舞片一向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本片充满各种向经典致敬的画面,这部将怀旧和爱情共冶一炉的电影,其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还是个年轻的“85后”,出品不多但皆属精品。

《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是个年轻的“85后”。年少时曾苦练打鼓的他自称因为不是做音乐的料,所以转行当了导演。

音乐成为他电影的一大助力。上一部爵士乐题材的作品《爆裂鼓手》取材于他和朋友的故事,用极慢的步调探索了痴迷和对卓越的追求,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而在《爆裂鼓手》前他已经在探索全程歌唱的音乐电影。20xx年查泽雷根据米高梅的音乐电影拍摄而成的毕业作品《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是一部黑白浪漫歌舞片,谈到这一作品,查泽雷说,这是他对歌舞片的“小试牛刀”,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可以借此回顾电影的历史,从而展望未来。

看得出来,查泽雷是有怀旧情结的人,尤其对半个世纪以前的`音乐片风格情有独钟,而《爱乐之城》也被影评人称作是一部向经典电影致敬的颂歌。接受记者专访时,查泽雷说他努力把新时代的潮流和旧时代的精髓融合在这部歌舞片中,“希望它既能展现真实生活,又能展现50年代宽屏电影和特艺彩色电影的伟大力量。”

明明歌舞片几乎已过时,讲述的也是关于爱情和梦想的老套故事,为何《爱乐之城》能如何受欢迎?是因为它手法怀旧但心态年轻。负责原创音乐的贾斯汀·赫尔维茨表示,他为影片的音乐加入了现代的情感语言,“同时也希望在音乐的世界里捕捉洛杉矶的现代生活和情感”。而在故事层面,正如《爆裂鼓手》让人耳目一新的“反励志鸡汤”剧情设置,这部电影也跳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式结局的窠臼,别出心裁地安排男女主角只能在想象中团圆的场景。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它构成经典的理由之一。如赫尔维茨所说:“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但它也有一丝忧伤,它既有爱情带来的喜悦,也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悲伤,一切都交织在一起。”对此,查泽雷表示不会用苦涩来形容这一结尾:“我觉得是伤感,两人遇见彼此就是好事,但当两个人有共同的回忆时,那是非常纯净的,没有什么能够玷污那段回忆。”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