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4-05-06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二:篇1

李安新出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大的卖点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技术为3D/4K/每秒120帧,其实说实话吧,我根本不在乎什么3D4D,几K几帧,有什么体验,主要我这个人反应迟钝,对数字对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没什么感觉。

我只知道李安是名出色的导演,对电影的要求很高。并且这次去影院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我买的票比较便宜并且还有时间,就去了。(对,有点小市民)

因为受到硬件的限制,像我所在的地方影院播放的画质是达不到高要求的,看点3D我就很满足了,因为再高档我这种人也察觉不出什么不同来。我看了好多影评,微博上和豆瓣上,一些人赞美,一些人吐槽。

我是站在赞美这一方的,可能是在影院看的,身临其境,感觉我走进了男主的内心,他的情感也影响着我,最后电影要结束了,还骗了我两滴眼泪。

男主比利,真的很帅。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反应他内心的活动。他的眼睛里都充满了他的想法和情感,让人读不出什么,但那感觉,说不出来。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剧情发展还不是很饱满,我有点懵逼,有点不懂剧情的发展。(啊,原谅我不是什么影评高手,我只是想分享下我的观后感)看到后面,再联系前面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大家可以去搜搜这部电影的影评,网上的剖析更专业更独特更详细。

他因在一次行动中被一部遗弃的摄像机录了下来他拯救队长的画面,大家都视他为美国的英雄。在他拯救队长的时候,被敌人袭击在搏斗中将对方杀死,同时也失去了队长。(队长就是范迪塞尔,范迪塞尔太MAN了)

在男主心理他其实是很恐惧的,当他们B班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人们只关心他和敌人搏斗的体会,杀人的感受,却没人懂他事后内心的忧郁。他在杀死敌人的时候,电影给敌人的特写是非常压抑的,这也说明了战争其实给男主内心也带来了创伤。不得不否认,人在战场上其实和生活中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对周围的事物提高警戒,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所以男主的姐姐怀着对他的愧疚和爱,希望他接受战后创伤应激症的心理辅导并且不再去伊拉克参与战乱。

刚开始我真的好担心男主会放弃去伊拉克,尤其在他遇到了拉拉队女孩之后,我猜他心里有想过放弃去伊拉克然后和他心仪的女孩在一起。这里也反应了军人内心的悲哀,他们的责任是保卫国家,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生活。

导演利用高清晰度的3D影像,让观众更容易察觉演员的脸部微妙的表情和情绪,让人更易走进演员的心理。所以就不要吐槽这部电影乏味什么的,那是因为你没有切身的体会一个军人的内心波动是怎样的。

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伊拉克,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我感动就感动在他想回家,想要去爱,想有自己的生活还是回到战场上继续拼命的'纠结状态,尤其在他最后和他姐深情的说他不是英雄,他是一名军人。就这句话,戳到我了。

我剖析得不够详细,并且好多经典台词我也记不住。但整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挥之不去,有热血和各种感情纠缠在一起的感动。

不要听别人说什么烂片,我并不觉得剧情有多烂,导演将男主的回忆和当前发生的剧情结合得很完美,好多细节看似一闪而过,但都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当一部电影将你代入其中,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你看了以后不赞同我的说法,我也没法,我就是觉得好看。

我有注意到B班的班长,他在里面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角色。实在说不出什么感想了,还是要亲自去看才能体会片中的思想。看到最后有点难过,眼泪要掉了都不好意思去擦眼泪,但我感觉到我旁边的女生已经有点抽泣了。不是夸张的哭泣什么的,就是掉一两滴眼泪下来然后醒了醒鼻子。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三:篇2

“Youriskedyourlifeforsomethingbiggerthanyourself.Howmanypeoplecansaythat?Maybeyoudidn’tunderstandwhywewereatwar.Maybeyouneverwill.Butitdoesn’tmatter.Youheldyourhandupandsaid,‘I’mwillingtodiefortheseworthlesscivilians.’”

—PhilKlay,Redeployment

我出了电影院,挤上地铁,感觉路人的一颦一笑都非常不真实。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幻象好像都变成了真的——这是一个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感性观众对120帧技术最直观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时间给好朋友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大型PTSDVR体验。我跟着男主角在礼炮轰响的一瞬间回到伊拉克的战壕里,跟着他死死扼住死敌的咽喉,跟着他抱住牺牲的上级掉眼泪。最后等我回到真实的纽约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虚幻了:Groceryshopping?WhogoesgrocerywhenyourfellowAmericansaregivingtheirlivesawayforthegreedofthosehandfulofprivilegedindividuals?完全像一个刚离开战场的老兵一样审视这个庸常得吓人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弹部队》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丰盈不知所措,我估计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带了一副和他一样苍白可怕的表情。

这是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需要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家,听着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吓得跑开,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一个偶然的镜头成了国家的英雄,在那同时,他曾经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怀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鲜血,有战友的,有敌人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饱经风霜。

家人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参军的意义,他们还在把他当做孩子一样保护。只有姐姐说,别卖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样呢?去汉堡王打工?去社区学院读书?缴税,付保险费和医药账单,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着他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对他无法挣脱的平庸和窘困,面对失望,面对悲伤,面对无能为力

起码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经的上级说过,他们所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

在达拉斯的体育场,在那个本应让他光芒四射的半场秀上,他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捧着热狗汉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欢挑衅的保安,是被训练着快乐或悲伤的拉拉队员,是在国家主义的宣传下已经充盈在了每个人心中的荣誉。国歌响起,他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们热泪盈眶,可是一切粉饰太平的'喧嚣都让神经已经极其脆弱的他想到战场,想到他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

这是你的国家,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这个充满了虚假的感动,繁华浮夸到化成半场秀的烟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标志印在胸前,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没办法轻声表达自己对它的不满,尽管你知道从小的教育都让你学会了要一心为它好。

这是你的人民,他们为了私欲四处奔忙。假装理解你的人,讥诮你为政治工具的人,说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奖章的人。

所以你说,你还要为它付出一切吗?

他说是的。对他来说,现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队了。他选择爱他的战友,选择把枪口对准可能是平民的异国男人,与此同时他选择离开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争端,离开因为一场意外摇摇欲坠的家,离开平凡生活里所有琐碎的失败的可能。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选择或许二者兼有,可是谁能指责他呢。

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为了保护姐姐参军的孩子,一个甚至没到年龄在自己国家合法饮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爆炸,硝烟和鲜血。他会去屠杀,并在之后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认了命。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我们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一:篇3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第22条军规”,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的成为伊拉克战争的国家英雄,被邀请至感恩节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电影版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比赛那一天,战争的部分将通过闪回展现。

李安认为战争带来真相,比利·林恩在他所在的小队的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真实,他们也一起见证了真实。

李安说原著比较偏政治,但他展现的比较多的是对比利·林恩的同情,战争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就像全球气候变暖,是显而易见的糟糕性问题。而这种同情,会因影片带给你设身处地的感觉而得以增强。

占电影极大比重的对话场景中,传统的正反打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演员的大特写,这种大特写对话的3D效果冲击力极强,甚至超多了大场面对人的震撼力。

这部电影的摄影力图贴近演员拍摄,试图传达一种亲密无距离的感觉,整部电影几乎很少出现中景,除了大远景就是大特写,演员在前景中的位置被放大了,电影还在很多地方实验性的用一些主观镜头来表现比利·林恩内心的感觉,这也是李安电影先锋实验的一部分。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