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观后感(收集7篇)
时间:2024-05-06
时间:2024-05-06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比如瑞典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催眠师》,日本落合正幸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
《催眠大师》》以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新颖的催眠题材,让人感受到一次医学生的催眠疗法,也让人尽情感受一次情感的直面“袭击”。影片中的纯手工搭建的布景,没有了科技渲染出来的虚假,仿若被导演魔术化一般,真实自然。而场景与场景的衔接,在镜头与剪辑的完美配合下,可谓天衣无缝。导演细节化的处理,明显符合了心理学上催眠治疗。房中一张桌子,一块布,有纹理的地板,挂在墙上的油画,以及房中下雨等等设置,已然经过了精心的配置,这样的心理治疗空间,不仅给人真实之感,也让人感到了一丝丝的“恐怖”,抑或说悬疑。
《催眠大师》似乎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的“意识流”,以意识来虚幻一个个空间,又以空间来治疗病人,这样与现实“二元对立”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一次“潜意识”的活动与精神分析。病人莫文蔚在徐铮催眠之下,来推动她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以此来得到心灵的救赎。影片中,徐铮对莫文蔚的一句话,可谓点中她的内心最深的情感。“就算你真的能看到鬼,也不能让你的未婚夫活过来,死了就是死了”,这样的.劝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情感深藏在心底深处的痴情女子形象。
这部采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混音的《催眠大师》,仿若一个留声机,声声绽放出惊喜。这样将“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崭新混音和声音定向方式”,极力地还原现实催眠治疗的艺术效果,并全新地打造出视觉、听觉震撼。而演员的精彩演绎,则使得影片在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来回“折腾”,有了强大了叙事逻辑支撑。徐铮似乎又一次突破,已然没有了《太囧》中老板的“高人一等”,没有了《无人区》中律师的严肃,而是具有了一名带有点疯狂的心理医师。而莫文蔚也明显地摆脱了之前的花瓶角色,更是加入歌手的本真角色,让其演唱《Youmustloveme》。影片就是在一间办公室,两个人之间尽情演绎,仿佛清晨泡制的一杯香茗,需要慢慢品尝。
影片中的悬疑和惊悚,早已脱离了国产片惊悚的路子,而是借用“潜意识”之后的智慧交锋。而这一切的“梦”,都只是一个外壳,里面包裹的却是真真切切地情。或许正如片中莫文蔚所唱:“有些事我深藏心底/想说却一直没出口/唯恐坦露我的心思/你受惊会不辞而别/你得仍将我宠爱……”
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缘于相互协作、互相信任,然而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不相信别人,想了解对方甚至要从星座、八字中找答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处于精神亚健康的群体,更是比比皆是,如何走出心魔,释放自己成为太多人需要面临的问题。至此,出现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还衍生出了催眠疗法,这种疗法可以使病人处于毫无防备的意识状态中,让医生帮助他走出心灵的桎梏,实现治愈效果。影片《催眠大师》便将焦点放在了这一题材上,教影迷如何面对和释然那段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刻的阴暗记忆。
这部由陈正道执导,徐峥、莫文蔚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与女病人任小妍之间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徐峥、莫文蔚如何哄对方睡觉,通过睡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种单线叙事、两人对话的影片模式并不多见,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故事逻辑作为背景依托,没有演员纯熟演技的驾驭,很难让观众在银幕前耐心观影近两个小时。不过从孙鹏的观影感触来讲,这部影片绝对会让你静下来,思考发现。
同时,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导演陈正道对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包括,对徐医生工作室内的结构布置、地板纹理的设置、墙上油画的心理暗示以及灯光的精心布局,都可以看出影片对于心理上的研究。当然,这些环境设置都是服务于一个主题,那就是“催眠”,要知道想实现催眠,场景非常重要,比如需要选择一个空气流通、安静并且感觉安全的场地。在室内的话,如果坐在椅子上,那么便需要一个有靠背的椅子。显然,影片中将这些细节发挥到极致,即使真正的专业催眠师看这部影片,想来也会有极大共鸣。
演员方面,徐瑞宁这个角色绝对可以称得上徐峥又一经典。如果说在《无人区》中,首度以严肃律师角色形象示人的他还令人偶感突兀,那这次在《催眠大师》中,他则完成了一次真正由喜剧演员向实力演员的转型。因为徐瑞宁这个角色极为挑战演技,尤其在与病人任小妍的相互试探、彼此揣摩中,他需要有高层次,多变化的心理过程。从高度自信,到略感疲惫,再到濒临崩溃,徐峥的演绎丝毫让人笑不出来,让人看到了这位实力演员的.另一面。如果说徐瑞宁这个角色的成败关乎着影片的成败,那么无疑,徐峥扛起了这部影片。
抛开催眠的这种治疗模式,其实影片还阐述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恐惧。恐惧这个词,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敢直面拷问阴暗。当撕破自己所有的恐惧,坦然接近那些不美好的事物,也许你会看见很多在“阳光”下看不见的风景……此外,影片的结尾也堪称精彩,姑且叫它“黄金结尾”吧。此类的“黄金结尾”在电影中并不多见,和这部影片相近的例子要属《第六感》了,但《催眠大师》的结局又比《第六感》更加的完美,前面的铺垫无声无息,在最后一刻,所有人物迎来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归宿。当然,结局究竟如何,还要等影片上映后才能揭晓了。
《催眠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悬疑佳作。无论在情节设置,还是节奏编排,连带出色流畅、包括极富压抑感的的运镜和感性敏锐的配乐,都可以说动用了上乘配置。在一个大房间里所完成的催眠对弈,既惊悚又敏感,用一个静止的场景,通过周旋灵敏的运镜和灯光设置,以及一系列细节爆发点的精心操纵,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对抗的疲惫和濒临崩溃的整个过程,逐渐把一场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节层叠的.高潮。有室内剧风格的精彩演绎,这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而自信的拍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惊呼过瘾。更为可贵的是制作者对于心理催眠,这一观众普遍陌生的领域的尊重和探索,在电影里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较符合心理学逻辑和推敲,这一切使得这个故事在前三分之二的完成度很高,非常饱实,让人惊艳;而在后三分之一接近结尾和真相大白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庸的结局几乎无法阻止这个故事滑向一个虚弱而苍白的空洞。
这部影片节奏感紧凑,让人置身在紧张的氛围中,快慢结合、突出重点。徐大夫这次的心理催眠非常艰难,他从一个自信明确的人,到一个风雨欲来的傍晚,变回疲倦和孤独的人。人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和催眠操纵的。这是镜头缓慢推进,时间缓慢推动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为之后的催眠做足了铺垫,使整个环境都紧张了起来。任小妍进入梦境后时间虽慢但空中的木棉花是快速飘落的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瞬间切换的场景更表现出被催眠后催眠师极力寻求任小妍的记忆。让我们聚焦结尾,徐大夫反被催眠,徐大夫撞车掉进河中,本应是极快的镜头导演把它巧妙的放慢,直至入水那一刻惊起水花节奏突然变快,徐大夫在水中发现自己还活着在自救的同时想要救他的未婚妻,节奏逐渐加快代表着徐大夫心情的同时又代表徐大夫救人成功率的降低,让我们所惋惜。
整部电影流畅、精彩。若是结尾能更引人入胜,不虎头蛇尾,我相信这是近些年来悬疑类作品中最出色的瑰宝。
不知道是不是我心理片、悬疑片看多了缘故,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催眠大师》我看了一点点,倒也猜出些剧情来了。以至于电影院里其他人都在感叹结局竟然会是那样,我沾沾自喜猜测都对。不过这样趣味性也就差了许多啦。比如之前小李子的《禁闭岛》,看了大概20多分钟就基本猜出整部电影都是得了精神病的男主的瞎想,因为片子里的提示太多了……《催眠大师》亦是如此。都被猜出大概剧情了,悬疑性必然大大降低。
比如开头徐瑞宁在车上的神情、精神恍惚,就感觉有问题。他在见了任小妍后在厕所打电话,水漫得厕所到处都是时他明显很紧张,还松开衬衫扣子,这里已经很明显的不对劲了,他一定有什么和水的渊源,恐水,焦虑,而且有病。之后在催眠中被任小妍推下水池,基本就能确定是男主有病,大大的病,有人在治疗他。果不其然……后面就是证明猜想。唯一超出猜测的就是这居然不是催眠中的'催眠,而是两个平行催眠。因为徐瑞宁的治疗室光线实在暗,楼梯啊墙上的螺旋图案啊钟啊都显示着不正常,所以影片一开头我就觉得这莫非跟《盗梦空间》一样其实男主进了催眠而不知。谁知最后这一切都是正常的,遗憾!
片子叙述方式就是先顺着讲故事,慢慢进入高潮,矛盾体现,再在最后一下子爆发,把所有问题都一下子解决,让观众恍然大悟。有点像《孤儿怨》。不过《催眠大师》的叙事还是有点混乱,可能是导演编剧故意让观众琢磨不透吧,虚虚实实的,别想理清,只要知道有人在治疗男主就够了。不过对我来说,理不清剧情,比如女主的催眠哪些真哪些假,实在太难受。
支撑剧情的情感线,怎么说呢,太西式,不太符合现实,我不喜欢。也完全不能理解男主为什么那么自责,他并不负主要责任啊,女主难道就没有错?从开头那中年妇女的有关“原谅”我就恶心地一身鸡皮疙瘩。像那个结局,两人站在阳台,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画蛇添足。我觉得剧情到教授解释清楚一切就够了,冲突矛盾结局都有了,你后面阳台讲话没有任何存在必要。()可能是我情感淡薄,不能体察世间人情百态。想要制造催泪效果,所以用了很多煽情语句,以及背景音乐,但在我看来过犹不及。我不想讨论内涵,悬疑片本来就只是看剧情,不是讨论内涵的。编剧有点太想面面俱到了。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算过关,不会浪费票钱,剧情看得挺过瘾,不会想睡觉。剪辑啊画面啊一些配音啊也很给力的。如果满分10分,给7.5左右。
话说徐峥的电影都挺有意思,以后有他的片子我都会去电影院看看,爱情片小妞电影除外,哈哈。
万达影视文化产业经过播种耕耘开始结果了,影片《催眠大师》于2014年4月29日上映,由陈正道执导,徐峥,莫文蔚等主演。该讲述了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和棘手的女病人任小妍之间发生的故事。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徐峥饰)擅长催眠治疗,深得业界的赞扬。但是心高气傲的他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案件,那就是恩师方教授(吕中饰)推荐给他的女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饰)。一天晚上,女助手Amy(杨凯迪饰)引见来了任小妍,但是这个女病人似乎一直都不太配合,对待医生态度强硬,而且坚信自己能有超自然的能力,瑞宁觉得她没有说出真相,于是开始了催眠疗法。意想不到的是任小妍反而掌控了局面,而真相居然与瑞宁的妻子(胡静饰)以及好友洛雨凇(王耀庆饰)有关,任小妍的身份真正是什么?
瑞宁似乎掉进了一个设计好的陷阱里……
影片通过两个高端的心理治疗师徐瑞宁与任小妍之间互为清醒与潜在的催眠,挖掘出当事人潜意识层面最真实的不愿意面对的隐藏极深的记忆,这个记忆其实就是我们的另一个自己,它与现实生活中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真实的'自己有着极大的反差、且大相庭径,这个潜在的自己代表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极为脆弱与阴暗的一面,这一面,你有、我有、他也有。有时候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个潜意识中的自己,一旦他真实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害怕和难以接纳,很多的时候,我们都生活在自己对自己的催眠当中,或者清醒或者迷失,我们用一个又一个高贵、美丽、善良的借口来粉饰着自己的贪婪、自私、怨恨和不满,这个潜在的自我正是我们不幸、倒霉、痛苦、疾病的根源,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或者说我们其实知道但是并不想正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
感谢《催眠大师》投资、执导及所有的演职人员,感谢他们为我们献上了这样一味精美的文化大餐,无论影片的严谨度和逻辑性存在哪些瑕疵,这部影片都是称得上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路上的一味良药,它在提醒着我们试着去关注和正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那个潜在的自己,只有这样,在我们人生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有勇气去打破甚至粉碎那个外在的、习已为常的、虚伪的“我”,进而重塑一个暂新的、有担当的、真正善良的、美好的自己!
催眠大师里面到底进行了哪些催眠?真的可以实现吗?换句话说,人被催眠时也可以说谎吗?
催眠大师里,按电影说法,徐对任/顾(以下统一称顾)进行了恍惚催眠,三次,其中第三次顾差点儿交待了男盆友是徐杀的。而顾的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极端情况,提前给顾催眠说在遇到极端情况时顾会失语然后看见她。
顾在第一次被徐催眠前做了让徐失去印象的恍惚催眠,拨钟。
第二次在催眠过程中利用刺破的手指保持清醒而通过交谈引导徐进入清醒催眠,掉入水池。第三次清醒催眠我个人觉得是恍惚催眠范畴,利用水杯晃动,使徐限入回忆从而突破其意志屏障请求被原谅。
顾的老师提前做出的催眠属于心理暗示范畴,即在顾的心理防线上加固,相当于《盗梦空间》里的保险箱,在被开锁的情况下自动跳转到别处,比如把保险箱整个换成一片草原就木有锁了。即如果看见1+1,则自动换算为我们去荡秋千吧,而不是回答等于2。
徐在自残行为发生后,也对自己做了自我催眠,通过看自己的教学案例电视进行自我催眠。结果就是形成了层层包裹的`自我暗示防御,所以一般的催眠术对其无效。就像一个穿了很多层衣服的美女,脱啊脱啊脱不光。最麻烦的是这美女还会搏击啊亲,把别人脱光了,利索的把前面脱的三件穿回来不说顺便还穿上别人的五件,太让人忧桑了。
我个人理解的催眠术,相当于电脑的数据库调用,看底层数据的,这些数据原本就在我们的大脑里,只是桌面不反应~
而催眠师通过一种算法可以搜寻到合适的数据,并且显示到桌面上,让事主看见并且可以修改;也有的在搜寻过程中直接修改掉了,表现为事主被控状态。
而数据库本身是可以虚拟或者作假的。所以人被催眠的时候可以说谎,即提供给催眠师一个虚拟的并非本源的或者克隆并修改过的数据库。或者像前面顾老师做的那样,自我催眠暗示,提供场景切换。
同时在国外针对目击证人的催眠发现,在催眠状态下,人可以回忆起大于清醒状态下的各种事情,并且有夸大描述的倾向。比如清醒状态下看见一个人走过,会说看见过,记不得长什么样子,是个男人。而在催眠状态下,会说出走路的姿势还会加上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判断,比如左脚比右脚重,眼神很猥琐神马的。
催眠师有职照的,心理咨询师的一种资格证书。有二成的人因为信息接收故障或者意志力坚强,不会或很难被催眠。
通常催眠师会通过音乐、香氛等多种手法结合着用,被催眠者越信任对方,越容易被催眠。
以上为个人意见,本人非催眠师,答案不具学术性。
用80后台湾导演陈正道自己的话来说,悬疑片才是他的最爱,中间拍爱情片更多的是为了职场、票房的考虑(大意),毕竟,陈正道的处女作《宅变》就是一部取得票房佳绩的惊悚片。当然,到了大陆拍电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查尺度跟台湾伪“行政院新闻局”不可同日而语,陈正道也得因应不同的电影环境做出变化。
《催眠大师》虽然有徐峥这位喜剧明星担纲,但其实是一部悬疑片,催眠这东西吧,很忽悠人,不过真要改编成电影,还真得费一番功夫。纵观世界影坛,把催眠拍的很好的电影,还真是凤毛麟角。早年间那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可以算一部,不过那还是表现主义默片时期,近世以来日本人拍过《催眠》系列,也是有一定受众的悬疑片系列,不过影响力不特广泛。
催眠是一个特定的心理学概念,具体的含义我搞不太清,我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也跟我一样,再说了,拍电影嘛,没必要搞得那么科学严谨。总的来说,催眠就是催眠师通过特定的手段让催眠对象进入催眠状态,从而让其袒露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行为举止都听从催眠师安排的手段。催眠这种题材搞得不好很容易就沦为山寨,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赶脚,应当说,《催眠大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错,陈正道拍了很多广告、MV,画面精美,在剧本创作时也参考了心理学专家的看法,因而在催眠师的塑造上颇有心得——监制、主演徐峥的表演也很不错,再辅以莫文蔚、吕中等人,自然错不了。
催眠不能直接用,但让人进入某种虚幻的精神领域的桥段,很多电影都用过,往极端里说,催眠也无非是脑控的一种方式。于是乎,《黑客帝国》《禁闭岛》《盗梦空间》都可以与“催眠”勾连起来,甭管忽悠了一个什么背景,进行精神控制的核心要素是一样的。而《催眠大师》特意为被催眠者营造了特定的场景,这跟《入侵脑细胞》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就是靠视觉语言说话的,催眠之后的场景当然需要美术精心打造,这一点年轻的陈正道导演做的尤其不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国内居民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催眠什么的其实都有巨大的需求,不过这些心理治疗无疑需要及其专业的水准支撑才行,时下媒体上广泛出现的一众“心理咨询师”不少都是廉价的三脚猫,并无医师执照。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也饱尝心理疾患困扰,他们还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几个大都市里工作、生活、寻求心理咨询,但一来二去的,却对国内的心理医生水平不敢恭维,久而久之也对国内心理医生丧失了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病情无疑会雪上加霜。
别看就是说话,这种“话疗”却是治疗心理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或多或少的现代人都有点心理问题,“话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真有憋屈的,千万不能放弃话疗。
下一篇:安全视频观后感作文年5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