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观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4-05-08
时间:2024-05-08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歌德
关云长的侠肝义胆、鲁滨逊的矢志不移、冉阿让的灵魂救渎……
一部部名著经典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名著是熠熠生辉,光芒璀璨的明珠;名著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名著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不一样的名著,又不一样的感受。名著不仅能给我们升学考试带来帮助,更能拓展我们认识知识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平静、坦荡的心怀,给我们追求真理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我们热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热情……
他们是一群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在他们的行述里,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丰满和幸福。
名著《名人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却生就一副运动家的骨骼,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那张晚年变得病态、有些发黄的宽大脸孔,年轻时却是健康的土红色,隆起的额角宽阔无比。特别浓密的头发乌黑发亮,好像永远也不会屈于梳理,显得凌乱逆立,如同美杜莎头上的乱蛇……"———这就是英国旅行家罗素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这个光辉的名字,被世人称为"乐圣"的伟大音乐家。只要一提起他,人们联想到的,不只是他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他那作为一位永远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形象。
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童年时,父亲常常使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音乐;少年时,他就得为生计发愁,还要精打细算挣取每日的饭资;十一岁贝多芬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时他已经是大风琴手了。当贝多芬二十五岁时,他已经被病魔所折磨了。贝多芬在困难甚至灾难中没有低下头来,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他的不屈、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走上音乐的巅峰。这对我们人生也是一种启示。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人类酿造琼浆玉液的酒神。是我赐予了人们精神上的热忱和狂热。"
贝多芬将思想凌驾于世界之上,无视皇族权贵,也不拘于世俗礼法,他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注定他的行为与皇权格格不入。他制造出的音乐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他无名利倾向,更无向任何人讨好之心态,他自由地、随心所欲地驰骋于唯有音乐的天地。这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经历告诉我们太多太多。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是不是像贝多芬一样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呢?《名人传》给了我太多太多;名著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名著就是这样,当你苦恼的时候,他是闪亮的灯火,照亮人生的方向。
名著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感受名著的魅力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月7日下午3:00,伴随着唱读唐诗《登黄鹤楼》的悠扬乐曲,宜昌三中体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的网络直播。
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滋润人生!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魅力;《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告诉了学生怎样学习经典;浓浓的母慈子孝之情,教育学生知人伦而尽孝道,知感恩而尽责任。《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将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同学们情不自禁随之诵读,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
当天同一时间,该校按照西陵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和班班通设备,组织师生通过湖北电视教育频道或网络频道,同上这一堂“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电视教育课,学习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观看“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等。
《同上一堂课·颂读经典照亮人生》再现了中华经典美文的传神风韵,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让师生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9月7号下午3时,十里牌小学两千余名师生在校同步收看了由湖北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精心打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这标志着该校“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正式启动。
《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被誉为鄂教版“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及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等。
《春晓》的花落缤纷,《悯农》的汗水涟涟,《登鹳雀楼》黄河奔流,《沁园春?雪》的江山壮美,《少年中国说》的浩然正气……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通过表演者的倾情诵读和形象、生动的声画演绎,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感知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激励同学们在勤学修德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据悉,该校还就这次主题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传承文明,滋润人生。
二年级时,我们就每人拥有了六本经典诵读书,那时候在我们看来,那六本书就是我们的"宝贝",从而对它更加爱不释手了。几乎每个人天天都带着它们,不时就翻翻看看。发了这本书以后,我们就多了一本"经典诵读"课。
记得有一次上经典诵读课,游老师教我们读第一本的大学的第六章时,老师按先前方法,先让我们读一遍,可是让老师惊奇的是,许多同学背得滚瓜烂熟的,当场老师就表扬了我们。可见我们对经典诵读的热爱是多么浓厚呀?
就是因为我们太酷爱经典诵读了,所以学校搞经典诵读的活动不会少了我们班的。那可多么有面子呀,在省、市里让各个领导都知道我们五(2)班真是不简单!
在四年级的一次经典诵读活动中,游老师精心排出了三个队,每个队都有每个队的特色,虽然排练还是非常辛苦,但是表演好节目的决心使我们忘记了疲劳,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排练中,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艰巨而又快乐的任务。
在表演时,我们更是投入极了,观看的领导都张着那惊讶的大嘴巴,在旁边连连称赞,五(2)班真棒!不愧是游老师带的学生。我们听了,个个都乐开了花。
每学期我们都当一次名星班级,是专门让我们展示的舞台。有许多次我们都展示经典诵读。我们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背,同学们在台下入神地听。我们背得是多么流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当这一切都消失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热烈地掌声和赞叹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我们所用的时间,所用的精力,所用的一切,都没有白费。自然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因为爱经典诵读,所以才爱背它。在时而凝神沉思、时而浅呤低唱、时而浪声高歌中享受着无穷的乐趣,品尝着它的韵味。那里的一些名句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看见适合的话就说,用这种先哲们的智慧来向旁边的人提建议,既婉转,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一举两得。
经典诵读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而快乐的时光。每天,只要一有闲暇空余,大家就拿起书来,读上一段,哪怕是一两句,也会感到满足。尽管有时阅读篇词句时有些一知半解,十分吃力。但是,这仍阻止不了我们对它一往情深的喜爱。我们每次看经典诵读,都感到仿佛是在跟古代的圣贤们倾心交谈,在聆听他们的教诲,在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增加智慧,获取力量。
学校开展了这样一个有特色的课,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它已经完全占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成为了我们生活、学习中形影相随的.良师益友。
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是一束灼照心灵的亮光;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品读经典,光亮人生!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少年,更应该发扬光大,更应该品读经典,领悟其精神实质,健康成长,照亮人生!
品读《论语》,让我懂得了诚实的伟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品读屈原笔下的《离骚》,让我懂得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责任感;品读《西游记》,让我懂得了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师徒四人的深深师徒之情;品读《水浒传》,让我懂得了行侠仗义,肝胆相照的英雄气概;品读《三国演义》,让我懂得了桃园三结义的深情;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
这些经典名著,犹如一盏明灯,让我在黑暗中看到前方的路;犹如一把方向盘,在我迷失方向时鉴定脚步,指引方向。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在痛苦中也要感激生命,因为我懂得了,快乐固然美好,但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华美的语言给我们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海伦·凯勒,成就了霍金,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时间简史》。
成就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发出世间最强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也成为无数人的英雄榜样,在作者身患重病,被黑色的魔鬼吞噬的情况下,顽强的完成了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不竭力量,正因为如此,孟子才写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豪言壮语,更让我明白了人生哲学,我们要与挫折作斗争,坚信﹕人定胜天。
《春晓》的花落缤纷,《悯农》的汗水涟涟;《登鹳雀楼》的黄河奔流;《沁园春·雪》的江山装壮美。从清新婉约到慷慨豪情,从自然规律到家园情怀,一首首耳熟能详传承千年的经典诗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感知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
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诵读经典,可是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精神上获得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的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每每品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著作,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辞约义丰;“学而时习之”的精练传神地告诉同学们怎样从传统经典中吸取精髓,让自己成为有才华的人。
《游子吟》和《纸船——寄母亲》,这两首相隔千年的诗篇,将“母慈子孝”的文化精髓展现地淋漓尽致,让同学明白要知人伦而尽孝道,知感恩而尽责任。
压轴篇目《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效力,为国争光!“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五千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条件十分艰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边防关塞上,从万里之外来到边关抵御外族入侵的将士们看到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亲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乡吗?唉,要是卢城飞将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那匈奴的骑兵越过阴山。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_《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到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我惭愧,我的懦弱。
把时间往回推移五年,当我还是一个一年级小不点儿时,我是那么的爱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每次返校没几天,我就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中午休息时,老师让我计时跳绳,我怎么也跳不好,还没跳几下,就又“哇_”的一声哭了,把绳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泪。许多老师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都围上来询问。我没去注意,不知那时生活老师是多么尴尬,只晓得生活老师抱起我就快速往教室跑。那时的我真的太娇弱了,根本没想到未来的路是多么坎坷,有多少困难等着我去克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