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读后感800字(4篇)
时间:2024-05-20
时间:2024-05-2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无数文化和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传承。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松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横眉冷对的鲁迅……他们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外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传承,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则是君王的追求与宏大的志向。在观赏中,我们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后,近年来不少爱国人士本着对文化的保护正在追讨十二生肖首,历史让我们铭记,时刻敦促我们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正确认知。
回望历史,明确自身责任。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存在,更多的是来时刻警示我们,以古比今,明确时代青年的责任。王昭君嫁至匈奴为和解汉匈关系,维护和平;张骞通西域为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繁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都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无论为民族还是国家,都是我们所景仰的。或许我们在这一秒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下一秒就会改变甚至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要承担远方的责任,首先还是要明确历史责任,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一切,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并传颂的。倘若没有尽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便会随时间一起慢慢流逝掉;传承文化,便是夯实人生大厦必不可缺的基石;传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义,为了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基。
文化无疑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语。但究竟何为文化,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难说清。张岱年先生与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则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文化问题讲个明白。
文化定义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观点。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向曰:“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合称,如果“文”不能影响、教化、感化人类的心灵,给人精神性的启迪,那就不能成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可文人对山进行赞美写成优美的诗句,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启迪,那么自然中的这座山,就赋予了文化的意蕴。此书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强烈的质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异
任何一种文化能持续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何为中国文化精神?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此书中,张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点。一是刚健有为,这涵盖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二是和与中,其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四是天人协调,其精神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对这四种基本精神进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协调的精神,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唯有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书中认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面。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种论调虽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张岱年在书中认为:那就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它具体表现在人们重整体轻分析、重直觉轻知解、重关系轻实体、重实用轻理论。这对于以分析、知解、实体和公理化体系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国古代强调“天地一体”“变化日新”,其许多结论与支配近代自然科学的“理学自然观”格格不入。这里要指出,中国人缺少实证科学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科学技术。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认为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原因是中医药学不能把病理说清楚,中医药学中的“穴位”“脉象”“养气”“食补”等学说,在西医科学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科学”根据。然而,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缺少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就彻底否认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盲从或者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必须引起警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正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文化之探索,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无论世界变化的节奏有多快,作为中国人,永远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弘扬中华美德,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教养,还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语言上。中国有一句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谦虚恭敬,文明高压的语言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影响他人,净化社会。但是还有很多人傲慢无礼,说话粗野低俗,这样不仅说明个人缺少教养,有很容易成为惹是生非的祸端。所以我们要学会礼貌用语,简单的礼貌用语有“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做一个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还体现在行为中,而我们的行为应该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的。一个人的文明行为反映了其品德修养。赫尔岑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有:遇见他人时,礼貌地点点头或问候;与人分别时,礼貌告别;遇到老弱病残孕者主动让座并给予帮助;等等。我们的行为要文明,要做一个文明的接班人。
我国的周恩来总理,拥有者恰到好处、堪称完美的交外礼仪,为外国友人称道,“他甚至被马歇尔称为:世界一流的外交官。”一天,周恩来总理前去机场送别外宾。机场上,宾主双方亲切握手、拥抱、告别......目送外宾进了飞机舱门后,部分随行人员准备离开,三三两两往大门走去。周总理本来正满面春风地站立着,静等气机升空,可回头一看,脸色大变。但他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吩咐身边的秘书把撤去的随行人员叫回来。周总理始终笔直站立,目视飞机起飞,渐渐远去......随后,周总理转过身来,对那先失礼的随行人员所:“客人还没走,机场已经没人了,人家会在吗想?你们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礼节?那好我来给你们上课。”周总理声音不高不低,说话不紧不慢,讲起了基本的外交礼节,“按外交礼仪”,主人不但要送外宾登机,还要静候飞机起飞,飞机起飞后也不能马上离开,因为飞机还要在飞机场上空绕圈......”
周总理待人接物的真诚,谦逊与礼貌,赢得了国内外人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周总理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周总理学习,学习他的文明,他的礼仪,这样才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美德。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意识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们的校园里,有着许多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校道上,垃圾随处可见,不文明的语言也不绝于耳,在花园里,有的同学为少走几步路而直接从草坪上踏过。可见,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提高文明意识;做一个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来;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是金钱来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因为你已经忘记了做人的准则。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文明,有礼貌的接班人,每天都与古人的智慧碰撞,学习古人的礼仪,以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精选42篇)
下一篇:欢乐好声音观后感(精选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