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的范文初中生5篇(3篇)
时间:2024-05-24
时间:2024-05-24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评价,可见此书成就之高。我读罢全书,果然觉得回味无穷,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让世人为之景仰。
“隐而不仕”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为何不从政呢?以他的才华,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读全书,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贪官当权,小人得志,社会颠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们个个势利、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是一个真儒士、真读书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幼年丧父,母亲以针线活为生,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辍学,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而是作画。
话说当天,乌云密布,须臾大雨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艳,分外妖娆。雨过天晴,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红绿相袂,阳光照耀,美丽动人。王冕见了,好生喜爱,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来想去,倏然间灵光乍现,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
寒来暑往,持之以恒,画枝终成。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抚掌叫绝。
渐渐,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心而作,不畏权贵,也不在意官爵,颇有陶公之风范。元灭明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拟授王冕官职,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虚伪无立场,以隐博名,将钱财视为挚爱,抛弃尊严,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又坟前守孝三年,且严遵母亲遗嘱:世不为官。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被竞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贵,但他无惧权贵,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洒脱,将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书画作品中,是一个真儒士。这也坐实了他在小说第一回的原因。而每当忆及此书,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啊。真的隐士无须荣华傍身也自成一代风流人物。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我们或许都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小到像严贡生一样请个客套套近乎;大到像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之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了怎么说话能让别人听着舒服,怎么避开事端。范进中举后,“不是亲戚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成名之前所见到的人和事大多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成功之后,有太多人想要从中捞一份利益、一段关系,抠下别人的金子往自己脸上贴,就像有了靠山。
范进中举前,本是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忽然间咸鱼翻了个身,旁人先前的嘴脸全然消失不见,他被捧上一个宝座。而这眼前从天而降的暴富,恰巧也是他转变的开端,一点点蚕食着他的灵魂。虚伪的习惯,哪怕是一点点,都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习惯。绕个弯几句花言巧语或是看似礼貌的寒暄、夸赞,都是如此。几千年前就是这样,几百年前还是这样,到了今天,就算到了未来,恐怕也还是这样,一成不变。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任何一个时代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势力的压迫、乌合之众的威逼,要想改变这一点是很难的。
今日,世故圆滑的话就挂在嘴边,俗称‘情商高’。其实哪里是情商高,只是巧妙的避开冲突罢了。对于自己,这不就正是一种虚伪吗?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他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成年人身上没有的天真。有什么事情不会藏着掖着,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进了社会后,这理想变成了世外桃源,权力越往上层越容易出问题。这不必多说,古今都有例证。人活着本就单纯,不能坦诚地说话做事是很可悲的。我们嘲笑田园诗人故作清高,向往世外桃源,这不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不忍心与回避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也是《儒林外史》所要表达的核心部分。吴敬梓一生就恰是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构建了这么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社会图景。
吴敬梓年轻时是个标准的浪荡公子,在他23岁那年父亲去世,没有了约束,吴敬梓遂更加散漫,每日只是吃喝玩乐,而且不顾身份贵贱,什么贩夫走卒、街头混混、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俱引之为友。加之他生性豪爽,挥金如土,又不善理财,只几年光景,就把祖辈留下的产业败的差不多了,所以宗族的长辈兄弟都十分歧视他,唾骂他,进而又联起手来把他剩下的不多的财产也侵夺干净。最后他的土地卖光,房屋典净,奴仆也都逃散,从一个穿金戴银的富贵公子沦落成一个头顶蓝天、手握清风的穷光蛋,被乡里豪绅“传为子弟戒”。没有了生计,吴敬梓只好四处斋借,但亲朋故旧或将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觉得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如此生动、尖锐地讽刺。大部分人已经很好地融于其中,被麻痹了。
读儒林外史有感的范文初中生5篇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史记》读书心得初中范文5篇
★初中必读书目《史记》的读书笔记6篇
★《围城》中学生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青铜葵花》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边城》读后感500字
★初中生读《双城记》有感范文精选3篇
★读《神秘岛》初中生有感600字范文
★读《昆虫记》有感600字
★读《森林报》有感600字
上一篇:生命重于泰山观后感(精选13篇)
下一篇:电影狮子王观后感(精选1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