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800字作文(4篇)

时间:2024-05-25

围城读后感篇1

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围城读后感篇2

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证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如果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证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

围城读后感800字作文

围城读后感篇4

围城,最初接触时,是在高中的阅览室里。那时学业繁重,最闲适的时光就是每周的阅览课那45分钟,而这期间最让人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读到一本有趣的书,譬如这本《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这段感悟吸引了,虽然那时候的人生阅历尚且无法完全领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但也激发了想要阅读、理解的欲望。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际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方鸿渐的人生,如同飞来飞去、寻觅不停的水鸟:从国外回到上海,从上海辗转内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断地进城出城,每一次的转身,人生似乎都每况愈下;从无所作为的爱情围城中仓惶而逃,又从明争暗斗的事业围城中无奈落败,最后陷入兵荒马乱的婚姻围城中。看似在追求,实则是流浪,没有目标,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断追求,又不断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鸿渐之外,其他人物也有个性鲜明的性格特点,孤芳自赏的鲍小姐,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和唐晓芙,执着顽固的赵辛楣等等,他们在这座围城里争来斗去。方鸿渐没有得到唐晓芙,苏文纨没有得到方鸿渐,赵辛楣也没能得到苏文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围城,他们最终走进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进的那座城,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说出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老先生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极尽辛辣讽刺,犀利深刻。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书中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钱钟书先生以高超极致的幽默,洞若观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态纷纭,抨击社会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精词妙语,入木三分,如一把长针,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浅浅,麻痒酸痛之后觉得畅快无比,再悲叹人生的虚妄缥缈;同时也饱含了深邃、深远的意义,书中的人情百态,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让身处其中者低徊叹息,博千帆过尽者会心一笑;读者各自解读,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关于婚姻,有人说读后之后会对婚姻失去希望,恐惧结婚。其实不单单是婚姻的围城,围城处处不在,我有时觉得就跟孤独一样,他就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你无法逃避只能说怎么去相处的更好。人世间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间的事,越活越开,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业也罢,只不过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错了即改之,怕就怕作茧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围城,心若没有栖息,哪里都是流浪。

今天再读《围城》,其实不必尽用嘲讽苛责的眼光去解读书中人物,因为钱钟书先生不止是写方、赵、苏、唐、孙......他写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谁的心中没有过方鸿渐的懦弱退怯,谁又能对苏文纨的文质之香严词拒绝,谁不希望有个在你需要时一直都在的朋友赵辛楣,谁的心里又没有一个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晓芙,多少人最终被生活的琐屑和无奈锻造成了孙柔嘉?相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我们穷尽力气一生辗转,起伏颠簸,终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数人”。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