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4篇)
时间:2024-06-07
时间:2024-06-0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有,低头思故乡。读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时,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浓浓的思乡、念乡、爱乡之情。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作为一个漂泊江湖的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那生我养我的苍天厚土,在夜半无眠时,在明月独照时,怎能不心心念念那生我养我的地方。远离故乡的游子啊!就像那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流浪在他乡、流浪在远方。
诗人生在封建时代,凭着一腔报负和杰出才干,欲报国而无门,只能奔波在流浪的路上。他曲折的人生之路,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让他饱尝远离故乡、四海漂泊之苦。诗人是炳照千秋的诗仙啊!他可是身不满七尺、雄心万丈的啊!他可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啊!可生在那个封建时代,就得离乡,就得漂泊,就得流浪的人儿像雪花样飘洒在天涯,就得尝尽亲人离别、背井离乡、报国无门之苦。想想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真正是泡在蜜罐里的啊!我们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过硬本领,将来建设好自己的故乡。
虽然我的故乡还不美,而且也不富饶,但是只要我们学好过硬的本领,长大后就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他建设成地也肥啊!水也美啊!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折不扣地学好文化知识,力争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信诗人思乡恋乡、结束漂泊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一定能够实现。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李白尽管身在异地,但他的心却一直思念着、向往着故乡。夜色笼罩下,天边挂着的那轮月,那洒下的如霜般的月光,将李白带到了思想的情怀中。是啊!故乡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大家一定能理解在远方思恋家乡的感觉。想想啊,李白思念着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是多么的伤感啊!相信大家身在他乡也一定会像李白一样思乡的。故乡,这个亲切的词,它像一棵古老的藤,承载着对时光的眷恋,贮藏着对往事的缠绵。故乡情,像永远斩不断的根,让人们永远心系着故乡。曾听人抱怨过故乡的偏僻和落后,但他们是否听过故乡的鸟儿清晨悦耳的鸣叫;是否看过故乡人最淳朴的笑脸;是否触摸过故乡那秀丽的山水呢?或不知在春天故乡带着播种的希望;夏天携着似火的骄阳;秋天留着摇曳的芬芳;冬天领着雪花的绽放……故乡,那个让游子辗转反侧的地方,氤氲着爱的气息。如今,我身在故乡,这片静卧在青通河畔的这座小城,思绪万千。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它不曾离我而去,始终在我身旁奉献着。
夕阳的余晖伴着鸟归巢时的鸣叫,我静静的吟诵着《静夜思》,心中独留下一句话——故乡,我爱你!
下一篇:去年的树观后感(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