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的观后感(整理2篇)

时间:2024-02-24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篇1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再读“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篇2

《大学》读了有50遍了,一遍遍的读着,一颗浮燥的心也慢慢安定下来。

通过读《大学》,我觉得读经典还是先要理解其大意,否则一遍遍的读,也仅限于“读”。明白了其大概意思,每读一遍理解也就更深些,每一遍都会有收获,慢慢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这也就是要多读、熟读的意义吧!

之前自己欲望太多,忽略了太多不起眼却又十分重要的东西,对孩子没耐心,对家人暴燥,对自己也苛刻;却要求他们应该平和安定,真是“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通过读《大学》,自己慢慢静下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发的规律,急不来。现在家里少了些“鸡飞狗跳”,多了些“母慈子孝”的画面。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不再凡事都要争到底,徒增许多无谓的.烦恼。通过这半个月来,对《大学》的诵读与理解,自己也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最后,由衷的感谢马老师的引导与鼓励,每次无论读的多少,马老师总是微笑着说:“不错,不错,读的挺好!”马老师真是一位可敬的教育者,此之谓“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