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内容(3篇)
时间:2023-12-02
时间:2023-12-02
(一)培训内容偏离学校的实际教学
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培训内容既要反映新课程的需求,又要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每个学校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培训未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却没有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出调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培训内容过时、老套,不能满足新课标下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培训方式缺乏互动性
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率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枯燥乏味的培训方式必然对培训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现阶段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以开展专家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做报告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参训教师在培训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易使教师培训变成“培训者滔滔不绝,参训者不知所云”的独角戏。
(三)培训理念更新缺乏前瞻性
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备支撑,是教育事业中一个独立而特殊的门类,其培训理念对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认为教师培训是按时定期的例行公事,是教育主管部门指派的任务,完全没有认识到组织教师培训对教师自身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单位处于极端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也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培训内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组织教师培训的原因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把握好培训内容。第一,培训单位要根据接受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明确每次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制订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第二,培训内容切忌过于理论化,要与实际相结合,纯理论的内容既不利于教师的实际吸收掌握,又缺乏实例的支撑,使得教师培训内容看起来过于空洞。培训单位要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解答教师的教学疑惑,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第三,要根据被培训教师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微调。例如,有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与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培训内容要根据学校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教师所教授具体科目的实际情况也是进行培训内容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队伍
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在职教师,被培训者已经有一定的授课经验和能力,因此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必须令受训教师信服,所以培训者要具有一定的素养。第一,培训者的专业素质要过硬。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对新课标的解读,因此培训者必须对新课标的理论有全方位的把握,对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了如指掌,唯有如此,培训者才能赢得受训教师的尊重与信服。第二,培训者要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对教师的培训并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三,培训队伍内部要做好协调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教师培训工作并不是靠几个培训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培训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必不可少。
(三)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培训主管部门要更新培训观念,明确教师培训工作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出于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关乎全体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培训方式要丰富多样、灵活机动。传统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容易使受训教师开小差、拒绝参与,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可以考虑以讨论会、辩论会以及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这样受训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而且互动式教师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使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之间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加强校本研修工作
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校本培训是在集中式大面积的教师机构培训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指责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方式,并且已成为基层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校本培训较传统集中式培训的优点在于:首先,关注本校的实际需要,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理论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其次,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机动灵活,培训更是结合本校的实际需要有别于其他学校。第三,重新配置了教师在职培训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利用各校现有的条件开展培训工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第四,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是主动参与、地位平等的,双方可以互动学习,既可是培训者也可是受训者,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发挥。
校本培训在在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但是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不足、有待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样,校本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现状调研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思考,我们选取了某省的中小学教师及校长、教师培训及管理部门相关责任人开展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校本培训。其中教师277名,校长30名,教育行政相关管理人员10名。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与访谈,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对校本培训认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只是“了解一些”,有4%的教师“一点都不了解”,16%的教师了解。85%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好处是省时方便经济,“反正必须参加培训,在自己学校最方便”。个别校长认为“校本培训就是自己学校组织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教师听报告”,“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业务培训”。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教学任务重,实行校本培训是必须的,但不能太多,不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精力。28%的教师因教学任务重不愿意参加校本培训。
2.对校本培训开展方式的调查
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讲座、观摩听课、集体备课、自我反思、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外出学习。学校常用的方式前三位依次是:集体备课、观摩听课、专家讲座。对于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的教师满意,35%的教师不太满意,25%的教师认为一般。不满意的原因有:“同事间的听课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探讨,怕说话得罪讲课教师”,“别的学校组织外出学习,我们总是备课、听课”,“走出去,请进来,说的容易,需要经费,需要联系”。除教研活动外,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专家的报告及指导、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教师认为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专家的讲座及实践指导、观摩听课、自我反思。最集中的建议是要给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搞形式,要追求实效,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3.对校本培训内容的调查
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是否对培训内容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教师反映“没有调查”,40%的教师反映“有调查”。学校校本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教师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36%的教师反映“有”,36%的教师反映“少部分有”,而反映“很少有”的教师占28%。校本培训的内容依次是:学科的教学、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信息。对于培训内容是否适合学校及教学实际的问题,87%的校长、79%的教师认为比较适合。但大部分学校实施的校本培训内容是停留在原来的教研活动这一层面。“听课和评课”成为了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占到了44.6%。60%的教师认为“结合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培训更好”。
4.对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调查
结果显示,80%的学校都有文本的培训计划,各个年级组和教研室也有计划安排,负责人大多是教研室主任。64%的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评价不详细,16%的教师反映几乎没有评价内容。学校是否有关于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64%的教师反映没有监督管理制度。关于学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有奖励激励措施问题,70%的教师反映没有奖励措施。关于培训结束后,培训方组织教师进行评价或反馈,54%的教师反映“有”。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评价标准主要是:是否参加讲座、完成听课任务;检查是否有篇
一是缺乏针对性:据了解,不少学校都喜欢在两个学期的开学前安排半天或一天的校本培训,然后在开学后再安排两到三次次就算了。至于培训的内容方面却很少考虑是否有针对性,对培训的目的往往不够明确,很少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往往是一些大而空的培训。所以,有时候老师们好像只是应付式或任务式的培训。长此以往,老师也只好带着一种被培训的心态去参加,反正心里想着拿点继续教育的学分就是了。显然,这样的校本培训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建议:校本培训必须加强针对性,根据学校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而规划具体的培训内容。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最紧迫的就先培训什么。培训内容不在乎多,与其务虚不如求实,要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针对性。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一线老师的培训,尤其是与教师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培训。
二是缺乏系统性:由于培训部门对校本教研缺乏系统的思考,因而在培训内容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性,培训专题之间缺乏连贯性,所以往往是一次性的培训。对培训的主题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只是停留在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或似懂非懂的感觉。当下一次培训时,基本上就忘记了上一次的培训内容了。
建议:校本培训要体现系统性,系统规划,系统培训。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操作。通常来说,一个主题的培训要通过系列的培训才能真正完成,一次性的培训是不透彻的,所以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三是缺乏层次性:校本培训通常是全员性的一种培训,无论是什么培训都要求全体老师参加。作为一所学校来说,不同层次的老师是需要不同层次培训的。但由于缺乏全盘考虑,往往停留在通识培训这一层面。由于缺乏层次性,所以老师感觉收获不大,自然就慢慢地失去了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建议:校本培训要关注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老师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培训。一是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对象(如: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二是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内容(如:教学技能、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等),三是要考虑安排不同层次的主讲老师来培训(如:校级、区级、市级、省级等)。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目标要求: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四、培训内容: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五、培训安排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讲5月30日教师进修学校曹益伦郑国平;张谊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讲6月24日上午(8:00-11:00)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我镇全体在职教师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c、组织校本培训。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具体培训进程、内容: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笔记随笔(8篇)
下一篇:凝视生活作文()(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