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大学生(2篇)

时间:2023-12-23

资助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建设

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是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政策体系,对于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帮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很多高校的贫困学生解决了学业资金上的困扰,本文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入手,探讨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建议,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思考关于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一、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难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形式和手段,都旨在让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一些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去反思。

(一)现行奖贷助补免体系的问题。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以奖贷助补免为主,表面看起来对于贫困高校学生的资助手段很多样,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奖学金的评定不是以贫困程度来划分,其性质上来说不属于贫困资助体系;其次,奖贷助补免这几项中有些是有偿的,有些是无偿的,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钻空子,资助没有落实到最需要资助的人的头上;最后,一些无偿的补助如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缺乏一定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学生不知为何拿这些钱也没有人给予说明,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力量的融入是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存在很多细化工作要做,社会与学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单纯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力量来资助贫困高校生,存在资助力度小,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家庭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同时覆盖范围有限,并不是每一个贫困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都能受到帮助,因此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是重要且必须去做的工作。

(三)贫困生资助仅停留在资金资助上。很多人把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概念仅仅理解为捐钱,捐款,的确,对于广大高校贫困学生来说,资金问题确实是困扰他们学习生活的重大难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贫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已不仅仅停留在资金资助的问题上,很多由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成长,因此在新时期,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能在认识上只停留在资金资助的一个问题上,要建立更长远的发展战略。

(四)贫困学生认定机制的问题。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机制是保障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基础,一旦认定工作出现问题,会使本该受到帮助的学生和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影响公平性等原则,然而现行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定体系和方法,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认定方法,往往只凭借一个贫困生证明或申请表就草率资助,缺乏监督和跟踪调查。

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更新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观念。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不同于义务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根据资助对象的特点,我们不应该把资助仅仅停留在资助资金这一层面上,对于可能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对其心理帮助,情感帮助,就业资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认证体系。贫困学生认证工作一直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难点工作,鉴于贫困学生认证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首先要完善贫困学生认证体系,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设立认定责任监督,建立贫困生档案等等;同时要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各项指标。

(三)拓宽贫困学生的资助渠道。资助渠道的单一往往会造成资助力量小,资助范围不广等问题,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一直都是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教育问题,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统筹规划,拓宽贫困学生的资助渠道,国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让社会团体加入到奖学金扶贫资助的工作当中,扩大资助资金来源,学校也要密切与社会沟通,正确资助资源。

(四)平衡现有的资助体系。在现有的资助体系中,从调查上来看奖学金方式是资助力度最大的资助方式,但它针对的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难以惠及贫困高校学生,若对贫困学生给予照顾则又对其它学生缺乏公平性。

三、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教育的发展,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要随着发展而不断完善,我国重视贫困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建立,设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资助体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帮助,然而资助体系的建设不能一成不变或是不思发展,要结合新时期的具体要求来不断完善,相信随着教育投入的深入,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心皓。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三大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3-24+16

资助贫困大学生篇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励志育人;发展性资助

近年来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简单地说,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奖、贷、助、补、免’,‘奖’指国家奖助学金,‘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勤工助学,‘补’指困难补助,‘免’指减免学费。[1]这样的大学生资助格局,打破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的无奈局面,很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从中受益。然而,从事长期的学生工作可以发现,只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励志育人工作和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注重资助资金的投入,忽略贫困生的发展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求学的路上,依然执着而充满艰辛,经济上的扶持是有必要的。目前对贫困生帮扶只有经济资助,很多贫困大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下,贫困生的发展教育得到搁浅。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承受力大、交际障碍、缺乏感恩、就业难等心理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我们应该从励志育人着手,关注这一群体,给予更好的资助,不能忽略他们的发展教育。

2、注重物质奖励的增加,忽略贫困生的精神奖励

每年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都以单一的物质奖励为主,并且金额逐年增加。更多在校贫困大学生较依赖通过申请资助来完成学业。以至于缺少通过励志教育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能力,通过励志教育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鼓励。高校“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资助工作只有以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利益,体现物质奖励的真正价值。

3、注重无偿资助的给予,忽略贫困生的社会回报

如今全社会都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帮助都是无偿的。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断索取,不断依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容易伤害到资助者的资助热情。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会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缺乏感恩、诚信和责任。没有励志教育的感染,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的长远发展。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物质资助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目前经济困难又要完成学业的现实问题,更应该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能在资助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真正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一切着眼于贫困生的良好发展,重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并建立贫困生的行为约束机制,保证了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和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3]

三、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

打破单一的物质资助传统模式,采取以励志育人为前提的多种多样方式加强学生的鼓励,这种鼓励更侧重于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学会诚信和学会励志的综合能力培养,发展性资助将成为高校扶助贫困生新趋势。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构建模式探索:

1、有效开展心理扶贫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不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接触事务和人群有不自觉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和表达自己。学习方面会出现由于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下滑,产生厌学。交往方面缺乏大胆的沟通能力,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不会与异性相处,宿舍矛盾较多等。就业方面缺少足够展示自己的自信和拥有求职的实践技能,求职挫折较多。其次依赖心理,贫困大学生进校后获得的资助项目很多,不同项目累加数额较大。工作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只要开具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就可以依靠学校、国家或是企业给予的资助奖励,或是因为父母双亡始终以“孤儿”的身份不断索取相应的物质资助。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助长贫困生只知道用“贫困的双手”向好心的人们无条件的施舍,容易滋生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毛病,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在校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鼓励,教育和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采取励志教育来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指导、学生社团、爱心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

2、借助励志教育展开育人活动

教育必先育人,让学生在励志教育中自觉养成自主意识、增强主动力,立足长远发展。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虽然困难,但是思想不能贫困。一个人若有上进的思想,他的要求会上进,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从而展开育人活动: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宣讲,现身说法促资助育人。校内展开对新生入学培训时,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奋发斗志是最好的现实教科书,给贫困生亲自说法,树立学习的榜样。

贫困生大学生中间有不少励志故事,可以建立励志宣讲团,宣讲组员可以从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交际方式、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其他贫困大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事迹和典型经历。激励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练就真本领,挑战自己,不向命运低头。

借助新生媒介做励志教育。借助校内自拍自导的励志微电影,在图书馆或室外循环放映,以发生在身边的贫困生个人真实故事激励群体,要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优秀事迹讲座。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到校内进行宣讲,对贫困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很好的励志榜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多项职业技能、锻炼个人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贫困生综合能力

每位贫困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迷失了方向,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难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另外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首先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信能力。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体验式平台。如扩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养成靠自己的努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还要改变认识,参与到社会求助、自愿者服务队伍中,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温暖。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愈加艰难。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既要珍惜在校时光,又要把握好机会,做个有准备的人。就业是大学生迈出社会必经的过程,是独立生活的标志。作为高校,要提高学生在校实践技能,参与社会调研,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举办求职大赛,提供就业单位,做好创业项目培训,增加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砝码。逐步引导其在就业和创业路上的前行,使他们不惧求职挑战,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

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资助,只有将物质资助和发展性资助有效结合,才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助困育人。正所谓“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将励志育人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中,目的是激励其摆脱家庭贫困的绊脚石,促进心理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育人工作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使育人工作更上一层。(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该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助困育人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3ZZ029课题主持人:韦凡荣

参考文献:

[1]http:///20120815/n350664365.shtml

[2]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