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笑”作文(收集3篇)

时间:2024-12-17

“孝”是“笑”作文篇1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在真个是上父母绝对是我们挚亲挚爱的人,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是他们让我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人。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依偎在父母的怀中,嘴上叫着“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总是单纯的享受着这份纯真的感情;可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真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知识在不断扩大,思想也在逐渐丰富,“懂”的也是越来越多。

就这样,我们不再依偎在父母的`怀中,取而代之的则是知识与年龄上的代沟。

事实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觉得自己是孝顺的,可以帮父母分担家务什么的,可事实呢,我们总是笑脸留给家中以外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可到了家中,留给父母的却一副“苦瓜脸”,甚至是连一句话都懒得说,更别说去帮助父母做家务了;更有甚者,竟然天天在埋怨父母,埋怨他们父母没有给他们物质上应有的支持,埋怨他们的父母给他们丢了人……难道这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孝”吗?

现在想想,这确实挺可“笑”的,暂且不说父母给予了你生命,就光你父母从把你生下来一直养育到现在,他们又付出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我们带走了他们的青春,他们不埋怨;他们付出了所有,他们也不埋怨;他们做的,只有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埋怨他们呢?而我们每一次的埋怨又使他们感到多少难过。甚至是不知所措。

实际上,“孝”不需要多么的复杂与华丽,现在的我们或许还不能够为我们的父母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一个简简单单的“笑”,我想,我们的父母应该就很满足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而他们快乐了,不就做到“孝”的真正意义了吗。

再看这个“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父母一直保护着我们,但我想,我们还可以理解为:等父母老了,我们给他们撑着。

随时随地都给父母一个笑,父母累了,我们笑着给他们捶捶背;等父母老了,我们笑着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用你的“笑”来尽你的“孝”,不要让自己与父母感到遗憾!

“孝”是“笑”作文篇2

父母经常教育我“百善孝为先”,为人的根本是孝敬长辈,孝顺父母,我自认为已做得很好,每次有好吃的总会先给长辈,直到看到《论语﹒学而》中那段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原来,对父母长辈的孝,物质上的给予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敬”,就是要让长辈精神愉悦,生活开心。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去年秋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妈妈坐在电脑桌前为外公外婆挑选羊绒衫,我在一旁出谋划策,最后,我和妈妈一起为外婆挑选了一件深蓝色的圆领羊绒衫,为外公挑选了一件褐色条纹羊绒衫。

周末,当外婆穿上我们精心挑选的羊绒衫时,摸了摸,又捏了捏,说:“非常柔软,也很轻便,颜色挺适合外婆这个年龄的',很好,很好!”看到外婆饱经沧桑的脸上,每一条皱纹都漾着笑意,我由衷地觉得孝就是为长辈买一些他们喜欢而又舍不得买的好东西,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可妈妈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我眉头紧皱,“姆妈,你看前两年你帮凡凡织的毛线衫袖子又短了很多,身架也有点小了,要么今年再帮外孙女织几件吧!”

“好的,好的,我是正愁没事做呢!”外婆忙不迭地答应道。

趁着外婆忙里忙外的时候,我赶紧对妈妈说:“妈妈,外婆年纪大了,腰椎也不是很好,眼睛已经老花,你怎么还让外婆给我织毛衣呢?”

妈妈把我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凡凡,你是不是觉得妈妈这样说有点不够孝顺呀!外婆现在衣食无忧,物质上已经不缺什么了,但年纪大了最怕空虚,无聊。妈妈让外婆给你织毛衣,外婆会觉得自己对晚辈还有价值,自己是有用的。外婆会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被我们需要着,这感觉多好呀!”

我点点头,恍然大悟,姜还是老的辣,原来妈妈这样说是有深意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孝不仅是经济上的赡养,给长辈买一些好吃好喝好穿的,更重要的是让长辈得到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在快乐和满足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天。我们晚辈要用行动告诉长辈:我们需要你,你对我们很重要。

几个星期以后,当我穿上外婆编织的柔软舒适的粉色毛衣不停地在她面前摆pose时,我分明看到,外婆的眼角绽放着朵朵美丽的小花。

当妈妈又一次跟外婆说:“姆妈,你上次给我的那些笋干太好吃了,我做了笋干烤肉,我们同事吃了都说好。你能不能再帮我晾晒一些呀!”外婆爽朗地笑了起来:“没问题,天气好了,我马上就去晒。”

我也会心地笑了,原来我们孝德的内容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而适度的索取和“剥削”不也正是孝德的一种表现吗!

“孝”是“笑”作文篇3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题记

纵观来到人世这十数年间,历经颇多风雨。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细数,真便只有父母。

“孟母三迁”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学习环境不满而搬迁三次的美德;“精忠报国”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充满希望的传承。瞧,无论何时的父母对孩子们都是充满了爱的。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回报他们呢?替他们赚钱,还是替他们工作?

怎样做一个好儿女,这个问题我也曾困惑。我常因一些小事惹得父母生气,但转瞬间又可以因为另一件事使他们开心,这让我很困惑也很苦恼。

记得看过一个调查,在子女成年之后,父母希望他们能在身边陪伴;当子女工作之后,父母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在子女成家立业之后,父母希望他们能抽空打个电话便好。我当时便想:父母的爱难道只值得这么平庸而又卑微的回报吗?我内心跌宕起伏,不知是平时顶嘴父母的愧疚,还是对父母数十年养育的感谢。原来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想最爱的人留在身边。

父母是这世间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对他们来说是天使,家庭对我们而言是天堂。我们做子女的,必须要天天哄父母开心吗?其实不然,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就是时常能陪他们聊聊家常,父母老了能同他们一起看夕阳。做一个好的子女,容易也艰难。

“爸爸,人的一生有多长?”

“就是从我第一眼开始见到我的母亲到母亲看我的最后一眼。”

母亲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膝下有子”的`年华。贾玲的一部小品《你好,李焕英》,用最朴素真实的语言,抒发了她对母亲的爱。

“妈,你为啥总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啊!”

是啊,让父母笑,原来如此简单。

“孝”本来就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美好。或许,在你学习的空余给他们做顿晚餐;在他们劳累一天之后给他们捶捶背;每晚睡觉前的一句晚安都可以让他们开心一阵子。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

“怎样做子女?”陪伴、关怀、点点滴滴。老人“笑”了,你就“孝”了。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