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例(3篇)
时间:2025-11-10
时间:2025-11-10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7-18
推进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完成学业、顺利就业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1.经济困难导致生活困窘、身体素质差。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是最紧跟时代潮流的一批人,各种最新款式的服装、电子产品甚至奢侈品都能在大学生中发现,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丑小鸭”,他们的衣着打扮与潮流格格不入,没有手机、电脑、MP3,甚至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缺乏。长时间经济的困境使得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部分贫困生体质下降,甚至患上了程度不同的生理和营养性疾病,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偏远地区、农村,而大学一般都在城市,校园氛围中也渗透了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大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帮助其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这对那些生活消费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到综合素质的多元标准,使得本来成绩不错的贫困大学生丧失了优势,加之由于经济原因,在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等方面缺乏锻炼,对于大学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不愿与人交往。
3.心理问题突出。胡春红研究发现,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非贫困学生的1.035~5.984倍。贫困程度较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显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恐怖和精神病性症状这6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显著。近些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数,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
4.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压力较大。从高考竞争中凭学习成绩取胜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胸有成竹,在经济条件比别人差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由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改变,部分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另一部分贫困生,为了争取到奖学金改善经济状况,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虽然每次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心理压力很大,从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的面貌,因此兼职几份工作,甚至占用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业。
二、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基于学校层面的思考
目前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有“奖、贷、助、学、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学校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的具体措施将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切实利益。
1.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认真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贫困生认定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困难的工作,高校生源遍布全省甚至全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个人对贫困程度的理解不同往往使得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化,仅凭学生的档案记载、个人情况说明和一纸困难证明,往往会鱼目混珠。为此,高校方面应该想方设法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客观化。如调取学生餐卡消费情况作为认定参考,派出辅导员及学生会干部深入每位贫困生家庭实地调查情况,走访学生所在村、街道了解情况等,以求对贫困生的认定做到准确、合理、全面。
2.筛查贫困生心理情况,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该建立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辅导中心,对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确保每一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健全人格,杜绝马加爵、黎力事件的发生。
3.积极寻求社会资助。高校方面要发挥自身的知识带动优势,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援助,可以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支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还可以动员有名望的海外人士、成功人士、校友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在用人等方面对资助企业适当倾斜,使资助工作常态化。
4.做好推荐工作,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在了解贫困生创业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特殊的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
三、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基于辅导员层面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关怀者,是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方式的指导者,是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引导者,是心理医生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在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努力接近这一群体,融入这一群体,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作贫困学生的发现者。由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利益的趋势使得一些本不贫困的学生混到这一群体中来。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做好充分工作,通过谈话、走访宿舍等方式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状况,甄别“真”、“假”贫困生,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扫清他们的心理障碍。真切的关心贫困生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决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掉队。
2.做贫困学生的知心人。贫困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辅导员应该做好贫困学生的知心人,多与他们交流,掌握详细的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扶贫先扶志,辅导员要鼓励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立志靠实力摆脱困境。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使之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学习。
3.做贫困学生的引路人。针对贫困生迈入大学后的不适应、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及就业难等实际问题,辅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引导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在求职择业问题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贫困大学生群体带来的问题是多样且复杂的,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更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关心、爱护、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成就事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对策
目前,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的完善,资助项目越来越多,受助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帮助了高校贫困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却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资助部门在做好贫困生各项资助工作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扶贫”,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发奋图强的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1.焦虑感
贫困学生上大学不容易,特别是家庭中有好几个上大学的兄弟姐妹,面对高额的学费,特别需要父母的支持。他们能感激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但同时家庭压力较大,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家庭的现状,回报父母的高期望,从而造成一定的焦虑感。很多贫困生在校期间都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平时还要勤工俭学赚生活费,不得不把时间花在兼职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贫困生大多都获得过国家、学校的资助,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背负着还款压力,既要兼职赚生活费又要花精力搞好学习,使得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紧张中,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这种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人际交往困难
贫困学生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兼职和学习上,心理压力较大。而青年学生又热衷搞AA制的各种集体活动,这方面的费用虽然不多,但对贫困学生来说,生活费已经捉襟见肘,再加上这方面人际交往上的花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渐渐的失去和其他同学交往的热情,逐渐远离集体,成为集体活动的边缘人。有高校做过一项关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交往的调查,调查发现,经常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贫困生为28.07%,其别困难的学生仅为5.47%,而非贫困学生则高达71.93%。可见,贫困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3.自卑感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生,家里子女较多,父母所受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较体面的工作等。这些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使他们经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很容易自卑,常常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与人来往。这种消极、自卑的心态困扰着他们,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继而影响学业。
4.抑郁
宁夏大学曾经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心理状况调查量表,对在校217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并和501名非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比较,调查发现,贫困生的心理抑郁状态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会造成的就业困难、父母的期望、背负着还助学贷款的经济压力等,使他们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郁郁寡欢,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抑郁心理较重。这些抑郁状态,长期下去,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二、做好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贫困学生的精神家园,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和谐的大环境来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平等、健康、轻松的活动氛围。鼓励贫困生多参加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多开展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组织辅导员系统的学习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职业能力。这样辅导员能更好的通过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生活学习等,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较准确的摸底和评估,一方面能更好的应对贫困生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心理事件;一方面对心理状况较严重的贫困生信息能够及时上报院心理咨询中心,由更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其次,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室建设,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贫困生理性认识自己;辅导员应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拓勤工助学渠道,锻炼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跟他们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建设,尽量设置一些跟他们专业相匹配的岗位。随着贫困生的持续增加,高校应开拓更多的勤工助学渠道,满足贫困生的需求。高校可联系企事业单位,组织寒暑假兼职招聘会,让贫困生不出校门,就能找到更多的兼职机会,同时又能保障他们的利益。通过兼职,更好的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
4.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困难档案,帮助其就业
高校就业中心和辅导员应对贫困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做好统计工作,并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困难档案。对他们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帮扶,做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高校应利用各种资源,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符合条件的贫困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叶华松.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2).
[2]吕延明.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李小鲁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视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使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过分敏感、焦虑、抑郁、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物质”与“心理”双重贫困学生。
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是多样,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高校教育的缺乏、自身心理素质的软弱等。作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同学会、同学生日等名目繁多的聚会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生来说无疑困难很大。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得较少,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分析涉足也较少。
(2)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
3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3.1学校角度
3.1.1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因此各大高校应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2)建立多渠道的扶贫机制。首先应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拓展覆盖面,探索设立助学基金和专项奖学金,同时设立学生勤工俭学指导部门,建立学生勤工俭学基地或合作单位,广开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1.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引进和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贫困大学生“有苦有处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1.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特别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1.4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应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在充分了解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也通过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鼓励贫困生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在锻炼中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从而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3.2学生自身角度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大学生应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对待暂时性贫困。
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充分发挥其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抵抗困难的韧性。同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能密切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增进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赵海信.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7).
[2]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4).
下一篇:眼科临床论文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