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困惑(精选8篇)

时间:2023-06-26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1

关键词:教育;改革;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18-02

农家孩子基础薄弱、见闻不丰、群居校园生活单调枯燥等因素让沐川初中的教学举步维艰,校园里笼罩着些许沉闷的氛围。如何让孩子感到校园的美好,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教育领导班子,敏锐地捕捉到教学改革的气息――坚定地走教学改革之路。

一、心存疑虑

课改实验学校沐溪邓谨老师发帖:“杜郎口”教改模式在我们山区学校合适与否?”

该帖子引起沐川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回帖38条,浏览人数165人),现摘录心存困惑的几个帖子:

教师1:我觉得好是好,但是我们的差生多,施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教师2:要是每个学生都要学,都想把学习搞好,那这种模式一定会促进教学的。

教师3:感觉是有难度的,我们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有很大难度啊,我想每个地方都应该以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一味的照搬和生吞未必就是好事!

教师4:嗯……我觉得在我们这些乡村学校实施的可能性不大……施行杜郎口教学也要分析学生实际,由于教学环境、条件差,学生课外阅读少等原因,讨论式教学在他们身上没有什么价值……

教师5:我个人坚决反对依样画葫芦,这样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教师6:不管是什么方法,在应试教育下,分数是老师的命根。

教师7:在培训和学习中获得的这些理论的东西听起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可是我感觉在实施的时候却是那么的难,很困惑啊!

教师8: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我好困惑,我在工作中努力把理论联系实践,结果却不理想。

当然,持肯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有局部认可的,也有全面认可的。沐溪的钟代军就坚信:“这样看:别个都干起了,我们也不要怕啥子嘛”。

困惑,也不仅仅是纠结于课程改革。蒲江的“幸福教育”和昌乐的“高效课堂”的理念无疑是完美的,但要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好的理念落到实处、发挥作用、见到效果……我们的教师感到极度困惑。抛开对杜郎口等名校的课改心存疑惑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困惑。

教师9: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减退,我该咋办?

教师10: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意义何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需要用到多媒体的课文很多,但是如果真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却收益甚少……该怎样取舍呢?”

教师11:怎样让学生喜欢阅读?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学习语文必须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读多看,但现在的学生好像没时间看书,不喜欢看书,有什么办法”。

教师12:作文该怎样教?

“作文教学是我工作的难点之一,每一次作文课我都是尽心上了的。可是当学生们的作文本摆在我面前时,我犹如霜打了的茄子,情绪一落千丈!真不知道该怎么教才可以见到更多优秀的文章?恳请诸位语文老师多指教!!!”

文言文、现代诗歌、语文实践活动等怎么教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见,有困惑不是坏事。

二、迎难而上

沐川教育掀起的学习热潮、课改热潮,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教师热心学习、静心思考、努力探索……

1、好的理念必须学习

蒲江的教风:“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它给我们的启发颇大,教师要厚积薄发,修炼自身的品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方能朝着“至善”的境界发展。

要有理念引导的实践才是有价值的实践。蒲江的“幸福教育”和昌乐的“高效课堂”的理念是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多年探索精心提炼而成;观念相对滞后的我们有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向前推进。

在教师培训中、片区活动中、学校校本研修中,下功夫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教师们联系自身的实际深入思考、广泛交流,有所悟、有所获。

2、注重对“做法”的探索、揣摩、感悟,积累经验

蒲江中学实验学校的徐副校长在交流中强调:要推行改革,学校领导必须坚定信念,教师要“敬业服从,智慧工作”,制度保障上明确提出“搞课改的教师不写教案,腾出时间观摩研究别人的课堂教学,各种政策向他们倾斜”。

他们推行“幸福教育”,从细节处着手,注重礼仪、注重修养,让学生构建人生大厦的基石。归纳并完善《蒲江中学实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读本》。

学风上讲究“强学力行,止于至善”。从“强学力行”四个字中,可以看出“幸福教育”仍然需要纪律保障、勤奋刻苦、体验实践……从艰苦的磨砺中获得成功才是最大的幸福。就初中语文学习而言,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博闻强记,厚积薄发”仍需大力提倡。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学生;互动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必然基础。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语言认知发展需要,多给学生更多自主自由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口欲言又止和手想写又停的过程中适当指导,不仅能便于学生暴露学习思维方法,还能够使得教师在主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调整策略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多观察学生困惑,营造畅言氛围

察言观色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必然需要和基本前提。多观察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能在发现他们学习困惑同时,便于激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在观察学生的困惑时,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中暴露学习思维个方法。多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在自主交流中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合作的载体。多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学习需求,特别是了解学困生、性格内向等学生的学习发展,摸清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困难,引导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感知体验。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疑难问题,主动提出相关对策,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自由权。

通过观察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得提出补救策略,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要。例如,在译林版(下同)八年级上册Unit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针对文章表达主题,可要求学生就“Introduce their friends”和“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 in your friend?”等进行自由交流,帮助他们主动暴露学习思维。在了解学生困惑的基础上,可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best friend?”等进行表达,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理解文章。

二、多参与学生互动,深化认知体验

了解学生需要走进他们,参与他们的互动,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灵感,激活学习激情。

教师多参与学生的互动,能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强理解感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以了解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主动质疑思考。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为他们提出富有指导性的学习方案和策略,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参与。多和学生争辩沟通,引导学生在多方质疑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暴露学习思维过程,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灵活指导。

参与学生互动,能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为亲密,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语言感知激情。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就“How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化理解感知。同时,可要求学生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和“Do you think ORBIS doctor’s work is very important?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则在学生交流中主动参与互动,以观察员身份来组织好他们的讨论。

三、多引导学生反思,强化策略指导

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引导他们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探究学习思维方法,更利于他们获得深刻感知体验。总结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运用技能不断深化和延伸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反思中,教师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能针对各自的实际差异进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语言表达、理解感知、互动交流等进行总结,让他们在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查找差异和不足。建议学生根据语言资源运用,引导他们对表达进行主动调控,让他们在主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解,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策略。教师在指导中,多给学生自我陈述和总结的机会,以方法优化和过程活化为根本,多给他们主动修正和积极完善的机会,让他们适应英语教学。

通过反思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能使得他们将丰富认知体验转化为主动概括和修正的基本技能。反思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激活思维灵感,形成正确的语言感知。

如上所知,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主题发展需要为根本,多融入学生互动交流过程,指导他们积极表达与合作探究,能在凸显课程学习生本主义原则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生成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更能使得学生在和谐情境中获得深刻实践体验,有效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3

关键词: 词对齐;统计机器翻译;对齐困惑度;对齐错误率

中图法分类号 TP391 文献识别号: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4-

Filtering Training Corpus and Improving Word Alignment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LIANG Huashen, ZHAO Tiejun

(MOE-MS Key Lab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peec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Word alig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s、Translation models and reordering models are both built based on word alignment result、The bad influence caused by word alignment error, would still exist in these models, or even bee wors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word alignment errors, the paper proposes a corpus filtering approach based on alignment perplexity, and also proposes an improved discriminative word alignment algorithm、 The corpus filtering approach can omit sentence pairs which contain crucial alignment error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ord alignment algorithm, the improved word alignment algorithm can produce alignments with lower alignment error rate、

Key words: Word Alignment;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Alignment Perplexity; Alignment Error Rate

0 引言

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IBM Watson 研究中心的 Brown 等人提出了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翻译方法[1-3],此类方法的性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翻译方法。从此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999 年,研究者们根据 Brown 提出的思想了第一个基于统计的无指导词对齐工具GIZA[4],其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Och等人对 GIZA 进行了改进,了新版本的词对齐工具,称为 GIZA++[5,6]。从此,统计翻译方法成为国际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

总体来说, IBM 的 5 个模型词对齐模型均属于产生式模型,其使用的特征都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加入其它特征。于是,一些学者探索了使用基于最大熵理论的判别式模型进行词对齐的方法。中科院计算所的刘洋将目前流行的统计翻译框架运用于词对齐上,由于此框架采用了对数线性模型,因而这种词对齐技术可以融合任意特征[7]。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Dyer 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法[8],用对数线性模型融合任意的特征,与刘洋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Dyer 采用一种梯度下降的 online 方法对特征权重进行估计,而刘洋则采用统计机器翻译中常用的最小错误率训练 (Minimum Error Rate Training, MERT)[9]的方法对特征权重进行估计。

本文针对IBM词对齐模型4的特点,提出了一串基于对齐困惑度的双语语料过滤方法和一种改进的判别式词对齐算法,语料过滤方法可以将词对齐阶段有严重错误的双语句对过滤去掉,判别式词对齐算法与传统的自动词对齐算法相比,可以得到对齐错误率更低的词对齐结果。

1 基于困惑度的训练语料过滤方法

1、1 单语语句的困惑度

在统计机器翻译中,通常引入 n-gram 语言模型来判断自动产生的翻译结果是否为一个合理的目标语言句子。假设e = e1e2…ek是由 K 个单词组成的英文句子,则在N元语言模型 LM 上计算英文句子e的得分如公式(1):

对于同样长度的句子,显然,概率P(e) 越大,句子越“合理”。但由于n-gram语言模型中的 n 元组概率都是小于 1 的,所以句子越长,这个概率就会越小。困惑度 (Perplexity) 就是为了评价任意长度的句子是否合理而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先计算句子中所有 N 元片段概率的几何平均数,然后取其倒数,具体公式如下:

如公式(2)所示,如果e中的N元片段概率都比较高,则说明e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句子;而困惑度的计算公式则求取这些概率的倒数,因此越合理的句子,其困惑度越小。通常,n-gram语言模型中N元片段的概率都非常小,为了提高计算的精度,在实际的应用中用到的大多是困惑度的对数,公式如下所示:

从公式(2)和(3)中可以看出,困惑度的大小与句子长度无关,因其只取了e中所有 N 元片段概率的平均值。

1、2双语句对的对齐困惑度

在统计机器翻译中,从句对齐的语料中获得词对齐信息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所有无指导的词对齐算法,都是将句对齐概率拆分为词对齐概率,以及一些与单词位置相关概率的乘积。目前通用的 IBM 词对齐模型1-5是一类单向词对齐的模型,这类模型做出了这样的假设:在由目标语言向源语言的对齐过程中,每个目标语言的单词只能向源语言映射一次,即不存在两个以上的源语言单词对齐到同一个目标语言单词的情况。因此在做由目标语言f = f1…fm向源语言e = e1…en的单向词对齐时,共产生m个词对齐;相对地在做由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单向词对齐时,共产生n个词对齐。

在产生词对齐的同时,整个语料上的词对齐概率表也会一同生成。对于单语的句子,可以用 n-gram 语言模型估计其困惑度;同样地,对于包含了词对齐信息的双语句对,也可以用词对齐概率估计其困惑度,具体公式为:

公式(4)和(5)之所以用到反方向的词对齐,是因为 IBM 词对齐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噪声信道模型。在估计目标语言句子f到源语言句子e的对齐概率P(f|e) 时,产生的是以源语言单词e为条件的词对齐概率表 {P(f|e)},而在这个方向上的词对齐,同一个源语言单词e可能对应多个目标语言单词f,也可能不对应任何单词。而在计算困惑度 PP(f|e) 时,每个 f中的单词都分配了一个概率为 P(e|f) 的对齐,这些词对齐概率的几何平均数,即为将目标语言句子 f对齐到源语言句子e上的困惑度。与单语语句的困惑度一样,双语句对的困惑度同样与句子长度无关。若训练语料已经完成了两个方向的词对齐,并且已经得到两个方向上词对齐的条件概率表,则对于双语句对 (f,e),其对齐困惑度为 (logPP(f|e)+logPP(e|f))/2。这个对齐困惑度的值越大,

说明双语句对越“不像”对齐句对。通过设定对齐困惑度阈值,可以将训练语料中对齐困惑度

大于这个阈值的双语句对全部过滤去掉。

2基于IBM 模型4的判别式词对齐

2、1 IBM 词对齐模型概述

IBM词对齐模型3与模型4均属于产生式模型,在由目标语言句子f向源语言句子e的方向上做词对齐时,限定每个目标语言句子的单词只能向源语言方向投射一个词对齐,而产生式模型认为这种词对齐关系是从源语言句子e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产生出来的。IBM模型3所作出的词对齐假设如图1所示,IBM词对齐模型3认为词对齐的产生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产生空位的概率表从源语言句子e的每个单词上长出若干空位,由此得到一个关于空位的向量;

第二步,根据翻译概率表给每个空位填上一个目标语言的单词, 由此得到一个关于目标语言单词的向量;

第三步,根据翻译概率表给每个目标语言的单词安排一个位置,使其组成目标语言的句子f,由此得到一个关于目标语言单词位置的向量。

在实际的词对齐工作中,即使仅仅穷举所有单词产生空位的情况也是一个 NP 问题。为了使词对齐模型在现实工作中切实可行,基于 IBM 模型 3 的词对齐采取了一种爬山的算法。首先 IBM 模型 3 提出了相邻词对齐的概念,对于 (f,e) 上的词对齐a,改动某一个词的对齐,如将fj-ei改为fj-ei’,或者交换两个单词的对齐,如将fj-ei,fj’-ei’变为fj-ei’,fj’-ei,经过此种改动而得到的词对齐均与原来的词对齐相邻。IBM 模型 3 的爬山过程,就是从一个初始的词对齐结果开始,在其相邻的词对齐结果中找出模型得分最高的一个,并以这个结果为新的起点,继续迭代,直至找到的词对齐结果其模型得分不低于该词所有的相邻词对齐结果。由 IBM 模型3 本身的定义,在已知当前词对齐结果的模型得分时,可以快速地计算得到其相邻词对齐的模型得分。

IBM词对齐模型4将模型3的调序模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处理源语言单词产生空位中所填的第1个单词的调序位置关系,这个概率表记为,另一种情况是处理源语言单词产生空位中所填的第1个单词的调序位置关系,这个概率表记为。由于IBM 模型 4加入了这个复杂的调序模型,令其无法快速计算得出相邻词对齐的 IBM 模型 4 得分。因此 IBM 模型 4 的爬山过程比 IBM 模型 3 更为复杂,每一次迭代先计算所有相邻词对齐的 IBM 模型3得分,并将这些相邻词对齐按 IBM 模型 3 的得分降序排列,从排在最前的相邻词对齐开始,计算其模型 4 得分,找到第一个模型 4 得分比当前结果高的,作为新起点继续迭代。

2、2 基于 IBM 模型 4 的判别式词对齐

判别式词对齐的方法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多种特征进行融合。假设词对齐采用的特征集合为H = {h1,h2,…,hk},A为句对 (f,e)所可能产生的所有词对齐的集合,为句对 (f,e) 所可能产生的某一种词对齐,则寻找最佳词对齐的方法如公式(6)所示:

在公式(6)中,为各种特征的权重,通过遍历所有可能的词对齐,综合考虑所有的特征取值,最终找到一种得分最高的词对齐作为自动对齐的结果。对于现实训练语料中的双语句对,穷举所有的词对齐情况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启发式的方法,用以代替这种穷举式的搜索方法。

为了减小词对齐的搜索空间,限定双语句对中的每个单词都仅有一个词对齐,这个对齐可以对到空词上。图2给出了基于这种限定的词对齐的一些例子。若使用有向图来表示词对齐,每个单词只能发射产生一个词对齐,即每个非空单词的出度只能为 1,但每个单词的入度可以为任何值。改进的词对齐算法需要首先为双语句对设定一个初始的词对齐。根据已有的 IBM 词对齐模型 4 的词汇互译概率表,源语言端的每一个单词都可以在其对应的目标语言端句子中找到一个对齐概率最大的单词;同样地,目标语言端的每一个单词都可以在其对应的源语言端句子中找到一个对齐概率最大的单词。其中对齐概率最大的单词可以是空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双语句对的初始词对齐。

参考 IBM 词对齐模型中的“爬山”思想,在初始词对齐确定以后,最佳的词对齐结果可以通过多次搜索迭代获得。以初始词对齐结果为起点,每次只改变一个单词的词对齐,这个单词可以是源语言单词,也可以是目标语言单词。对于双语句对,句子中的某个单词fj除去当前对齐到单词ei以外,还有n种可能的对齐,因为fj可以对齐到空词e0上。改变fj词对齐的同时,整个句对的对齐概率也随之改变。在搜索最佳词对齐的“爬山”过程中,单次搜索的目标是:遍历双语句对,尝试改变每一个单词的词对齐,找到使句对齐概率增加最多的词对齐结果。单次搜索的时间繁杂度为O(mn)。整个迭代过程从初始词对齐结果开始,不断搜索比当前句对齐概率更高的词对齐结果,直到改变任意一个词对齐都不能使句对齐概率提高为止。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数据准备

本文实验使用的训练语料如表1所示,列表中的语料均是中英双语句对齐语料。这些语料均经过了初步的预处理,滤除了存在乱码的句对,删除了任意一端长度超过 80 个单词的句对和长度比超过 5:1 的句对,中文部分用stanford的分词系统[10,11]进行了分词,英文部分进行了 tokenize 处理。预处理后全部的训练语料大约包含 136 万双语句对。

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双语句对的词对齐困惑度对训练语料进行过滤,比较通过不同的过滤阈值得到的语料对翻译效果的影响;第二部分使用本文提出的判别式词对齐和IBM 词对齐模型 4两种方法分别在训练语料上获得词对齐结果,分析这两种词对齐结果的对齐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以及这两种词对齐方法对翻译系统的影响。

3、2 基于困惑度的训练语料过滤实验

本节的实验通过对齐句对的困惑度对训练语料进行过滤,取困惑度 5?16分别对训练语料进行过滤,过滤的结果如图3的左图所示。用过滤后的语料训练12 个短语模型和调序模型,分别在 NIST 2005,2006,2008 中英翻译语料上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图3的右图所示。

实验证明训练语料中的错误对齐句对是会对自动翻译的结果造成影响的。在用困惑度对训练语料过滤的实验中,训练语料明显减少是开始于困惑度阈值小于 12,而在测试集上得到最高 BLEU-4 得分的部分却是困惑度为 7-8 的区间。这说明对齐困惑度在 8-12 之间的约 40 万对齐句对不仅对翻译系统性能的提高没有帮助,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虽然对齐困惑度在 7 以下的句对都是较好的互为翻译的句对,但是这部分句对在整个训练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太小,不足以将自动翻译的效果拉高。实验证明困惑度在 7-8 之间对齐句对恰好是个临界点,在训练语料中加入对齐困惑度在 7 以下的句对时,很可能会提高翻译系统的表现;相反地,在训练语料中加入对齐困惑度在 8 以上的句对时,很可能就会对翻译系统的表现造成不利的影响。

3、3 基于 IBM 模型 4 的判别式词对齐实验

为了检验不同词对齐模型的对齐效果以及不同词对齐结果对机器翻译的影响,在训练语料上分别进行了两个方向的 IBM 模型 4 词对齐和基于 IBM 模型 4 的判别式词对齐。从LDC2003E14 语料中随机抽取 300 个对齐句对,由人工标注词对齐。将手工标注的 300 个平行句对与所有训练语料放在一起,分别进行两种无指导词对齐,其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对齐错误率如表2所示。其中“IBM model 4 fe”与“IBM model 4 ef”这两个方向的词对齐结果都是通过 GIZA++ 进行单向对齐得到的,“discriminative alignment”对齐结果则是通过本文介绍的判别式词对齐算法得到的。

从表2中可以看出,“discriminative alignment”的词对齐结果在精确率、召回率和词对齐错误率方面,都比GIZA++得到的两个单方向的词对齐结果要好。

为检验不同词对齐结果对自动翻译效果的影响,对GIZA++产生的两个单向词对齐结果运用“grow-diag-final-and”方式进行融合,并分别在“grow-diag-final-and”和“discriminative alignment”两种词对齐结果上构造短语模型和调序模型,同时又在 NIST 2005,2006,2008 中英翻译语料上进行了翻译实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看到,判别式词对齐对自动翻译的提升效果最好,判别式词对齐强制每一个单词必须发射一条词对齐,并且这个词对齐可以对应到空词上,这一限制使词对齐的点在整个词对齐矩阵中分布较为均匀,有助于短语对的抽取。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困惑度的双语语料的过滤方法和一种基于 IBM模型 4 特征的判别式词对齐算法。统计机器翻译系统中的翻译模型,是在句对齐基础上进行处理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句对齐语料都是从篇章级的对齐语料中自动抽取出来的,因此训练语料中通常存在大量的对齐错误。本文中提出的基于困惑度的过滤方法可以有效地过滤去掉影响翻译质量的错误的对齐句对,提高自动翻译质量。本文中所提出的判别式词对齐算法,在词对齐这一阶段的任务中,可以代替目前流行的词对齐方法,即用开源词对齐工具 GIZA++ 进行两个单向词对齐,并将两个方向的词对齐结果以“grow-diag-final-and”的融合方法合而为一。判别式词对齐算法可以很方便地加入任意特征,在同样加入 IBM 模型 4 各项特征的前提下,判别式词对齐无论是在词对齐方面,还是在对于翻译质量的提高方面,都比传统的方法略好一些。

参考文献

[1] BROWN P F, PIETRA V J, PIETRA S A D, et al、 The Mathematics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3,19(2):263–311、

[2] BROWN P F, COCKE J, PIETRA S A D, et al、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6(2):79–85、

[3] BROWN P F, PEITRA V J, PIETRA S A D, et al、 The Mathematics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3,19(2):263–311、

[4] AL-ONANIZAN Y, CURIN J, JAHR M, et al、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FinalReport, JHU Workshop, 1999、

[5] OCH F J, NEY H、 Improved statistical alignment models[C]// Proceedings of 38th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Hong Kong,China, 2000:440–447、

[6] OCH F J, NEY H、 A parison of alignment model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Saarbrücken, Germany, 2000:1086–1090、

[7] LIU Y, LIU Q, LIN S、 Discriminative word alignment by linear modeling[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0, 36(3):303–340、

[8] DYER C, CLARK J H, LAVIE A, et al、 Unsupervised word alignment with arbitrary features[C]// Proceedings of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Portland, Oregon, USA,2011:409–419、

[9] OCH F J、 Minimum error rate training i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apporo, Japan, 2003:160–167、

[10] TSENG H, CHANG P, ANDREW G, et al、 A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word segmente[C]//Fourth SIGHAN Workshop on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Jeju Island, Korea, 2005:168–171、

[11] CHANG P, GALLEY M, MANNING C、 Optimizing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performance[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StatisticalMachine Translation、 Columbus, Ohio, 2008:224–2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61173073)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2011AA01A207)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4

一、拖堂的危害

“拖堂”莫非是想通过这种手段给学生延长一点学习时间,也就是自己能多讲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用心可谓良苦。其实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也对儿童的身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害处颇多。

其一,“拖堂”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经过35分钟的紧张思维活动,精神已很疲乏,身体需要排泄,硬撑死憋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神经系统紊乱。应及时地让其轻松调整、恢复情绪。

其二,“拖堂”既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殃及下节课的正常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记忆是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他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也浓,余下的时间是由教师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前20分钟学习效果加以巩固罢了。下课铃响时,若不及时下课,学生虽然装出一本正经的听课样子,其实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张有弛,学习也亦如此。课节安排、时间设置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5分钟内他们动脑动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如不按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心力不足,影响记忆效率和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过多的追求形式

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中若就事论事,学生常常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感到枯躁乏味。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就无异于用“法定”的教学时间去作无效的劳动,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的深化、扩展与发挥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则反倒成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们一部份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已形成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强迫自己要当即处理好发生的事,这些个性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下“暴风雨”,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总之。教师个性品质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们在教学中拖堂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思考

1、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揭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3、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样:“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读写迁移训练的要求,但是在有关部分的表述中还是强调在阅读中“用得出”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练习,通过运用,及时地把学生储备的语言由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5

困惑一:在备课设计环节的超量付出问题。

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优化课堂资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高效课堂成为必然。但实际问题是:由于课件的设计制作需付出远远超过传统手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加上语文知识的丰富、浩瀚,若课课如此,天天如此,长期下去,势必会让我们的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体力和健康的透支。而学校又趋向于以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监督和考评,这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实际上却导致了都不愿面对的困惑和矛盾。

【应对策略】可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与校级备课资源共享加以解决。一是在年级学科组内建立备课分工合作机制,合理分工,人人参与,集众人智慧于一体,实现“同课异构,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校级资源学科共享机制,由学校教科研组对三个年级的语文课件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建立学校学科资源数据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并通过过程监督、考核激励等引导教师自主听课、评课、书写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自觉完成“彰显个性、风格鲜明”的课件再创作,实现语文教学课件设计的低消耗、高质量。

困惑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保障问题。

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同学听课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注意力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加上对老师教学用语和语文知识的理解困难,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学困生现象。学困生的主要表现为:不容易被老师的课堂吸引,课堂上很容易走神,不敢或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被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自信,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后作业质量差,等等。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最终构成了我们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阻力。

【应对策略】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对学困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最好的礼物。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加以尝试和努力:一是以爱唤爱,以心交心。可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与其思想的沟通,用日记评阅和指导缩小与其心理的距离,使他们在热心的鼓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产生对学好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走进老师的内心,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奠定思想基础。二是面向全体,精心备课。把课堂设计(备课)作为发展优秀生、促进中等生、激励学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进度安排、问题设置、基础知识反馈和个性展示环节,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之后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三是把握梯度,合理分组。我们知道,学习小组建设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方面,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参与”的配置原则,切实考虑学困生的发展与提高,让他们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其他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热心帮助和带动。

困惑三:教法创新与个人风格的关系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育观,凸显教育主体的创造性,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主题。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创新”使我们的教师获得了自身成功与学生进步的喜悦和体验,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正在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教师在追求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将自身原本极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淡化或丢失了,太多的语文课堂(尤其是所谓的“优质课”)呈现出不约而同的形式和过程的高度雷同。从这个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6

困惑一:

语言沟通困难

出国留学,语言是必须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尽管学生在国内已经具有多年学习英语的基础,出国前也接受了强化式语言培训,但往往在出国初期也难逃语言困境。

目前在美国迪安萨学院留学的陈同学说,在国内时,自己的英语不错。到美国后,却发现听不懂教授讲课,甚至去超市买东西,有时也无法表达清楚意思。“一次去买卫生巾,我找不到摆放卫生巾的柜台,又不知英文单词怎么说,急死了。”说起一次窘况,陈同学有点不好意思。约两个月后,她才慢慢适应当地环境,英文沟通也基本过关。

留学专家梁海认为,初到海外,留学生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及对当地语言的不敏感是必然的。许多英语基础好、雅思拿高分的学生,出国后同样面临上课不知老师所云的情况;在看不懂租房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草率签约而导致损失;超市里购物,只能通过半语言半手势的方式交流。可见,语言基础只是关乎到缓冲阶段的时间长短而已,并不能让学子在初到异国就立竿见影。

困惑二:

学习技巧不足

“在国外,许多外国学生不喜欢和中国学生组成小组,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学生实在太闷了。”在加拿大留学的汪同学说,中国学生自小在国内被灌输的是应试教育,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在考试中拿高分并非难事,这跟国外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梁海也表示,与国外学生不太一样的是,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习惯被传授知识,不爱主动向老师发问,参加互动的积极性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胆量不足。

困惑三:

文化差异影响大

漫长而曲折的留学生涯中,语言仅是过渡的工具,横亘在留学生与异国生活之间更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

南宁市一家留学机构的留学专家蒙雪梅告诉记者,她的一名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入住寄宿家庭。孩子用卫生间时像在家里一样,洗漱完毕不注意擦干台上的水滴;有时洗完澡也不及时把脏衣服拿出来。房东非常有意见,以致于后来要求这名留学生搬出去。蒙雪梅说,许多初到国外的留学生,将国内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惯式套用到国外的日常生活中,以致遭误解或不快,甚至触犯当地法律法规,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蒙雪梅说,她常听到中国留学生因打骂邻居小狗而遭到警察问话,因在公共场合抽烟而被罚款等。或许出国前,谁也没关注意大利是否允许喂鸽子,也不清楚新加坡禁止嚼口香糖,更不了解加拿大不允许全用硬币结账,但恰恰因为缺乏对异国文化及法规的了解,让学子在国外不经意碰及“雷区”。

困惑四:

独居异乡孤独

“我的同学回国了,重度抑郁症。”前段时间,在美国留学的唐同学告诉记者,她的一名中国同学因为极度不适应国外的学习,患上了抑郁症,不得不回国治疗。

蒙雪梅表示,对于每个初次出国的留学生而言,满目的新奇刚开始让人备感兴奋,但是当旅途结束,真正需要融入当地学习和生活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愁绪如影随形,随之便失落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孤独感也是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年龄和个性而不同,历时的长度和强度因人而异。

专家建议:

国内读预科减轻不适应

如何有效减少留学路上的不适与困难,梁海认为,对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入读国内开设的国际预科是较好的选择,能有效做到语言基础的桥接和国家文化差异间的缓冲,为留学生涯提前做好准备。

首先,在语言和学习技巧方面,国际预科采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课堂是全英文教学,注重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创新的思维。在学习技巧上,老师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如何适应国外课堂,小班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敢于发表观点和意见。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7

关键词 教学资源乏 教学观念 教育信息闭塞 评价方法单一 农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之间最大的不同点是:语文新教材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新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指出语文教师们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足够重视,积极创造性地类综合开展各性学习活动。特别是众多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条件,并进行因地制宜地开掘,带领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对计算机知识学生们知之甚少,甚至部分语文老师都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查资料更是一句空话,优质资源的来源途径闭塞,教师无法走出去,新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引进来,所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 语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调查表明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他们把语文教学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识字,以及对基础知识训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文章一段一段地讲,讲成了一堆堆的零件,使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考虑学生是否听得懂,也不考虑提问是否真的有意义,教师们讲完提问完后便让学生们做类似“抄”的作业。重复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严重脱节,完全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2 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方法单一,缺乏多维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然而,对农村的孩子家长和社会来说,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这就对平凡的乡村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成绩为脸面,所以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得把所有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讲练之上,但这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应试中且行且止。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年度的行教行为,就在这反复选择中困惑地前行着。

3 改变当前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3、1 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资源整合,重视多媒体的作用

在“两基”工作中,很多的农村小学都配置了仪器、图书和远程教育设备。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有所帮助的。但在农村小学中,这些成了一种摆设。图书室的书积满了灰尘,远程教育设备不知道怎样接收和管理,至于利用就无从谈起了。其实这些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比如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到远程教育室观看课件等。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有所帮助的。如: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容量大等诸多优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艺术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更强的现场感,这对于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课堂上还可以在观看片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能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增强进取意识。通过多媒体营造的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既让学生学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情商。

3、2 改革目前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在语文学科上逐步建立起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检查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这是我们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它能把一个教师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激励艺术反映出来,是一个教师高超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体现。好的评价语能够开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智,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发积极的学习动力,建立起学生们足够的学习自信,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恰当运用课堂评价,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课堂知识抢答、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学生表现自己的需要。

3、3 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8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