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特点(精选8篇)
时间:2023-06-27
时间:2023-06-27
1 语言要亲切,富有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祥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数学自然就学好了。
2 语言要精练,提高效率。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理解不了,讲课语言繁琐累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者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要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语言要生动,但要通俗。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理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4 语言要幽默,有趣味性。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的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诨,那只是舍本逐末。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审美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57-01
汉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应用汉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的进程中不断领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美学特点,最后内化成为自身的素质文化水平。
1、汉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点
(1)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
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地方:一是在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音素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元音发音清晰洪亮,而辅音音素多在音节开头,从而使得汉语的音节听起来和谐悦耳,富有韵味;二是汉语声调具备平上去入四声,在语流中,不同的声调组合,让汉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三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占绝大多数,这些双音节词语使用句子具备一定的节奏感,不乏味也不平淡。这些特点使得汉语言具有了独特的语音旋律,将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汉语言文字的词汇美
汉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构成方式,如陈述、动宾、偏正、补充、并列等,这几种构词方式的变换运用,使汉语的词汇既具有结构的严密性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此外,汉语言中的许多词语还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就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作用。如:“冤家”一词,在非友好的语境中是“对手”“死敌”的意思,而在友好的语境中则具有了“喜爱”“亲昵”的表述作用。倘若不去仔细的揣摩,就无法明白其中需要表达的意思。又比如,在恋爱的过程中,男孩子为了迎合女孩子的欢心,故意去做某些行为,女孩子在这时候说说的“讨厌”往往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另外,同音词多也是汉语词汇丰富性的表现。同是“看”的意思,汉语中就有七十多个词语可供选择。
(3)汉语言的语法美
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非常简洁,但其构成的句型却又富于变化。各种句型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可以相互变换,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意义。如:“我把杯子打碎了”、“杯子被我打碎了”、“杯子被打碎了”、“杯子打碎了”,尽管这几个句子的结构形式不同,但其表述的意义却基本相同,显示了汉语语法的变化美。再比如,可以说“10个人吃完了一桌菜”,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一桌菜被10个人吃完了”,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就一个简单的“吃”字,在汉语言语法中能够表达出来的意思就非常多,不仅可以和虚词组合,也可以和实词进行组合,比如吃亏、吃惊、吃水、吃山、吃泡面等。
2、汉语言审美特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汉语言审美特性的运用使教学具有更为流畅的和谐性
从汉语言文字语言的语音方面来分析,其具备流畅的音乐美特点。充分运用这一点,能够让课堂产生独具一格的审美魅力。比如,在科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带领班上学生一起进行诵读或者让学生倾听,从而感受到文章中的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音乐美,同时在朗读或者倾听过程中去领悟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审情趣,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提高汉语言教学的效果。 在我们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课文都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效果,学生在诵读或者聆听的进程中可以将汉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独特的音韵旋律充分展现出来,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这些文章中表达的意境产生共鸣,在这种共鸣当中进行情感的沟通,学生在享受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兴趣与韵律的同时,其汉语言水平也在逐渐提升[2]。
(2) 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的运用使教学实践具有更为形象的效果与创造性
象形文字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言文字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字初期,象形文字就是在模拟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形态而产生的,所以,针对每一个汉字,其自身都具备一定的独特形态,也就意味着其具备独特的形象性审美效果。根据象形文字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进程中,充分应用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在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想象来猜测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从而让汉语言课堂在一种充分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气氛中,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带领学生去体会华夏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进而形成高效的汉语言教学效果[3]。例如,教“鲜”和“美”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鱼肉的味道和大羊的形象,进而轻松地使学生理解字义,获得通感效果。
(3)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很大的意义作用
汉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特点审美性,决定其自身长久以来所积累的宝贵的华夏民族传统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在创造的时候,就蕴含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命生存、对于世间万物的哲理性思考。正是基于这种特点,能够让教师在汉语言教学的进程中让学生受到汉语言丰富的文化色彩的感染。各个朝代所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其中所蕴藏的意义,需要反复的揣摩,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比如,王维的绝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孤烟”加上一个“直”字,能够展现出大漠的寂静,当中没有一点风的迹象;而给“落日”加上一个“圆”字,并不是说只有“落日”才是圆的,而是衬托落日在地平线上显得圆,而纵观这两句的整体画面,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寂静的境界,“直”和“圆”两个字则为点睛之笔。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进程中,自身的道德与人文精神必定可以得到持续的升华。
3、结语
汉语言文字不管是在语法、语音,又或者是词汇方面,都具有审美特点,将这些审美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兴趣,促进汉语言文字不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03):74-7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尤其是普通话的表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成为学生标准的学习典范。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不能含糊其辞。同时,也要注重对逻辑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教学模式促使学习的更加高效。在表达情感内容时,要做到准确完整以及简洁明了。例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学生对科学术语了解甚少,导致在理解能力上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教师要针对科学术语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教学语言,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也变得轻松起来。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二、重视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面对年龄尚小的学生,必须做到灵活和机智。小学生生性好动,让其呆呆地坐40分钟简直是一种折磨或者煎熬。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此苦恼,想尽各种办法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衡量其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学生通过教学是否真正有所提高或者有所收获。比如,从开始的不懂变得懂了,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等。所以,教师教得好不好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收获,那教师的付出就等于是无效的。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习的随意性较强,很容易就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主动去学习。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以及规范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语文,从根本上来讲,它的含义是语言的学习,小学语文的作用就是让语言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弱的小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基础,为之后的学业道路提供便利,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地位不容忽视。小学生处于发育阶段的童年阶段,注意力较为分散,容易被有趣新鲜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能用成熟的思维去面对小学生,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用自身的能力给予小学生最大限度的吸引,使他们主动学习并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二、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典范性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说过:“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模范,或者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为,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可以说教师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言语,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示范。我们经常说的“为人师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典范性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具有典范性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可以为未来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语言使用的标准型。同时,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所有教师都要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考试,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语言的顺利发展。
2、可接纳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安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小学口语教学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相贴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方法,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结合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要尽量浅显、简单,尽量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并对他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而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则要侧重使用严谨的口语表达,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诗歌《瀑布》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入教学课程: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小溪中的水在缓缓的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中的水在奋力的奔涌着。不论是小溪中的水还是长江中的水都在连续不断的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与小溪、长江不同,它从高处倾泻而下,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吗?(这时学生们很快会想到瀑布,参与课堂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那么大家有谁见过瀑布吗?“瀑布”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本节课,看一看课文是怎样展示瀑布的。这种教学引导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原有生活体验(小溪、长江)进行回顾,又引发学生对瀑布的好奇心,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引导方法。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教学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如今,高中历史教材已然焕然一新,将原有的“引线串珠”式的编年史的编写方式更新为以版块为单位。这样一来,历史课本开始倾向于重视历史理论,轻视历史事件这一特点。在近来的历史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考试试题都弱化了死记硬背的表面知识,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和难度。高中历史教材的改版,特别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用更新颖的语言授课,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多年实践,笔者以为历史教师抓住以下几点语言特点,从而授课时进行改善,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1 教师语言应具有色彩性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同于理科学科的教学。理科学科教学中,比如物理、化学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课程进行完善,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十分感兴趣。然而,历史学科不具备这一特点。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具有色彩性的语言和知识点相结合。如今,高中历史课本只是对知识进行客观性是陈述,倘若教师不将知识进行修饰和加工,一味地按照课本授课,不但会使学生认为历史课堂枯燥无味,还会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不能清晰地掌握,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因此,其内容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备课时,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修饰和加工。比如,对于有正面色彩的历史事件,教师应添加一些褒义词等。再如,教师还要认真斟酌何时用褒义词、贬义词或中性词。教师授课生动,要做到交代历史事件时言简意赅,同时客观、公正。当需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予评价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而是要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节中,谈辛亥革命影响时,教师应理性看待辛亥革命的影响。比如有积极的影响,如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进也要看到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仅仅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还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 教师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感染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在教学时所用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不是沉浸在枯燥无味的知识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只是用最平常的语言将知识要点进行说教,如此空洞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快对高中历史学科厌烦。然而,带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历史教学语言,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历史画面和场景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讲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可运用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图表,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将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野蛮手段展示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对课本语言的分析,从而形成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连贯性。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我们发现,教材上运用了一些关键词,比如“出行开始出现”、“进一步得到拓展”等。这些关键词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了历史本身的逻辑性,而且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挖掘关键性词语,使高中历史学科更具有生动性。
3 教师语言应具有时代性
历史和现实是有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教学需要联系现实。在讲课时,教师应合理采用现代词汇,这样一来,会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遥远,更贴近生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课中,把清政府“门户开放”和今天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对比,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对外开放”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4 结束语
历史教学语言的三个特点,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教师对历史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也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坚信,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与我们一起分享。同时,只要教师认真教学,高中历史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课堂语言也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8、
[2] 罗召庆、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M]、教书育人出版社,2010、8、
[3] 肖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Research of Legal English Language
GUAN Chengyo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As the sharp increase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egal affairs, application of legal English is increasingly wide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English vocabulary and syntax, elaborates our country's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scipline prospects of legal English from aspects of teachers resource, textbook, teaching method and subject location,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legal English reform、
Key wordsleg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textbook; teachers resource; location
法律英语(Legal English),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 Law,即法律语言。在英语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越来越频繁,涉外纠纷也越来越多,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因而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培养兼具法律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教学,旨在为改进我国法律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1 法律英语的特点
(1)大量使用古词汇。法律英语文体严肃庄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词汇的大量使用。比如:herein(此中,于此,在此文件中),therein(在其中),thereinafter(在下文中),thereof(其),thereto(附随),herewith(与此一道),whereas(鉴于),thence(从那里),aforesaid (上述的),whereby(按)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普通英语中鲜有使用,然而为显示法律行业的特殊性,法律界人士对其却往往情有独钟。
(2)外来词汇的使用。由于十一世纪的诺曼征服,英国的法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入了大量的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词汇,尽管有很多词汇已经从语音,拼写方面被英语同化(如summons, plaintiff, jury等),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保留了其原有的音和形,比如法律英语中的拉丁词汇adhoc(特别),res(标的),certiorari(调卷令),locus standi(出庭资格)等,还有法语词汇voir dire(考察证人或陪审员是否适合的预先审核),estoppel(不容反悔规则),entail(限定财产继承)等。这些词汇在法律英语中出现,进一步增添了法律英语的难度和复杂性。
(3)法律术语。很多普通的词汇放到法律英语的语境下会产生独特的含义。如“bar”,一般译为“酒吧”,而在法律英语里,意思变成了“律师界”,consideration在普通英语里为“考虑”,而到了法律英语里就成了“对价”。法律术语的频繁使用进一步加深了法律英语的专业程度。
(4)近义重复。在不少法律文献里,为避免歧义,大量使用近义重复。比如rights and interests(权益),terms and conditions(条款),plete and final understanding(全部和最终理解),null and void(无效)等。
(5)代词独特。法律英语中为避免歧义,往往重复名词,而对于代词的使用非常慎重。尽管如此,法律英语中也不乏有代词的出现,如such, the same,the said,the aforesaid等,这些代词也为法律英语所独有。
(6)多用长句。为表达完整的意思,穷尽一切可能,避免歧义,句子往往冗长拉杂,晦涩难懂。尤其在一些较老的文献中,一句话中根本见不到逗号。如“To ask demand sue for recover and receive from every person and everybody politic or corporate in (place) whom it shall or may concern all sums of money debts dues goods wares merchandise chattels effects and things of what nature or description soever which now are or which at any time or times during the subsistence of those presents shall or may be or bee due owing payable or belonging to me in or by any right title ways or means howsoever and upon receipt thereof or any part thereof in my or her own name or otherwise as the case may require to make sign execute and deliver such receipts releases or other discharges for the same respectively as my attorney shall think fir or be advised”。这句话共120多个单词,若未受过专门训练,很难理解透彻。
2 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师资匮乏
从事法律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很高的英语语言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做到英语语言与法律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英语去阐释、应用法律,同时运用法律知识来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目前从事英语教学的师资有两个极端:其一是凡精通英语者往往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能领略法律英语的真正内涵,讲出来的不是正宗的法言法语;另外,凡精通法律者往往英语语言技能不足,虽能掌握国内及英美法系的要旨,对用英语为语言的法律英语课堂却只能望洋兴叹。即使勉强为之,也是大打折扣。
2、2 教材质量不高
随着对法律英语人才的需求增长,法律英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也如火如荼。然而,认真阅读这些教材后就会发现,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编者背景看,距离高质量的教材还都有很大差距。文章的编者要么只是具有法学背景,要么只是具有英语语言背景,很少有二者兼通的。试想,一个从没进行过系统的法律理论或实践训练的人怎能编好一本法律教材,反之亦然,英语技能不强的人又怎么创编出高质量的英文教材。另外,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国内的法律英语教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即多是收罗国外相关题材的一些文章后拼凑为一本教材, 缺乏案例分析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注解, 编写内容没有统一的国家大纲作为指引, 学生感觉抽象而且学后所得甚少。
2、3 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一
迄今为止,从事法律英语教学的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思路上。尽管也辅以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及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却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没有实质的进展。课堂的进行依然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另外,从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把英语和法律结合起来,用英语来阐释法律知识,忽略了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类似大陆法系,容易造成对英美法系的某些知识的误读误解。比如“jury”一词,翻译成“陪审员”,若不详加解释,可能会被误解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二者尽管相似,但却是产生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土壤,其作用也是天壤之别。还有“tort”一词,有的简单译成“侵权”,而实际上英文解释中排除了“合同的违约”这一侵权行为,也就是说,tort不包含违约。这又一次涉及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2、4 定位模糊
对法律英语的课程定位,一直没有权威的定论。有的将其定位为ESP(专门用途英语),如陈艳芳(2010)。在这种定位下,法学知识就处于附属地位,而英语则处于核心位置,法律英语教学主要围绕专业英文词汇,句法等进行。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以法学为落脚点,以英语为工具,过分强调法学的作用,忽略了英语的重要性。总之,以上定位把法律英语肢解为法律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简单相加,忽略了二者须并重并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兼具法律和英语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杜金榜(2006)曾就法律英语课程的定位做过缜密的研究,提出法律基本功和英语交际能力“双高”的教学目标,主张“法律和英语两大系统的融合。袁传有(2010)也提出将“法律知识+英语技能”双高人才确定为法律英语课程的主体教学目标”,力争培养出会讲法言法语的英语人才。笔者支持这种“双高”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3 法律英语教学的前景
法律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既有和普通英语教学相似之处,例如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参与大量的语言实践等。同时,法律英语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即以“法律基本功和英语交际能力”两者并重为目标,需要法律和英语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要做到这些,就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 师资力量培养
从事法律英语教学的老师大多是高校外国语学院的专职教师。他们语言技能好,教学经验丰富,但法律知识较为欠缺,甚至自己都搞不懂一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对教学极为不利。法律英语教学既需要娴熟的专业英语知识, 也需要基本的国内外法律知识来充实课堂, 同时还要辅以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对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法律文献及案例,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参与涉外法律业务,这样才能够真正胜任法律英语教学。而对于少数英语基本功扎实的法律专业课老师, 则需要加强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的训练,以便驾驭课堂。总之, 要重视法律专业教师的专业英语技能培养,也要重视英语专业教师的法律素养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名副其实的法律英语复合型教师。
3、2 教材质量提高
针对目前法律英语教材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组织国内有法律背景的英语专家和有英语背景的法学专家共同编写一套法律英语教材,内容上和注解上尽量要符合中国国情, 配套法律案例分析,同时交由国内外法律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审定。确保教材的原汁原味,同时兼顾中国的法律背景,让学生在领略国外法律理论及实务的同时,也能够对比国内法律,取长补短,为适应涉外业务做准备。
3、3 教学方法改进
作为法律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仅要从观念上改进,更要从行动上改进。加强课堂互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热情;模拟国外法庭,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邀请国外法律专家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正宗的法律英语。另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涌现,比如袁传有(2010)提出了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就要勇于尝试。
3、4 定位具体化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法律英语课程定位过于抽象,具体起来没有定论。据笔者个人体验及考证,法律英语教学应达到双高目标,即法律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双管齐下,把英语和法律完美结合起来。另外,尽快确立统一的法律英语教学大纲,推动法律英语课程的专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杜金榜、论法律英语课程“双高”教学目标的实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76-8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语言 教学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05-01
我国开办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意识的影响着学生以及他们今后语言的形成。把握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其自身的实质更接近。以下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几个显著性特点:
1 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本质就是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最准确合理的思想传达给学生。
首先要把握语言中的规范性。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学习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在接受教学时最直接的效仿对象就是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其语言能力成熟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日常的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性对小学生自身的语言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语文中的一些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的影响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中将“师范”读成“思范”或者将“你先走”说成“你走先”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及其容易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普通话用语遵守规范性原则注意语调适度自然、语音清晰洪亮、语句顺畅。
其次要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性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正确准确的掌握语文中一些句子、词汇等的真实含义,在向学生传达知识时确保将最为正确的意思传授给学生,在对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评述时一定要注意语意的明确,如“该学生的阐述,有些人认为不正确,但是我认可”这样的语句有不同的理解角
度,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歧义,应该说成“该学生的阐述我认为是正确的”要向学生非常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淆。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十分明确的指出相关观点,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多的知识。
2 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情感一直都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几乎占据着整个学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一层的在诸多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学生在字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长江之歌》一文中教师为了唤起学生们热爱长江和祖国的感情,不仅要在教学言语中饱含深情打动学生还可以采取其他途径如给学生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精彩片段并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情感。
在语言教学中其艺术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口语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的表达技巧上面,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能够生动活泼也能幽默诙谐,正确运用好语言个各种技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不自觉的带入到课文中去。
3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相符合,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人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能够完全把握住文章中的深意,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也能更好展现文章感情,带动文章内容的推进。让学生在教师具有生动化语言的引导下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在不断的理解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而言不仅仅是其思维认知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都充满趣味性,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愉快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身心更加的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乐趣。
3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言形成还有其今后的学习态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便利和轻松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正确掌握语言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工具;特点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语言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教师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有效地组织呢?除了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养还要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想,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这里有一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语言必须标准化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基础的教育,是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的。语文教师就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给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让学生能发出标准的声调。教师要时刻以标准化的语言组织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并且在生活实践中随时指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平翘舌不清,声母n、l的混淆……还要经常训练学生用标准化的语言与别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做到说话字正腔圆。
二、语言必须精确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仅40分钟的课堂,如何用较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就要靠语言的精确,不说废话。一些教师都会有嗦的毛病,总是担心学生接受不好,三番五次地强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重点,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极其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要单纯地控制语言少,而提倡无止地少讲。我强调的是要提高教师语言的质量、精确度。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内容的重点,留给学生大胆想象和讨论的空间。最后,教师的语言要形成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语言必须具有评价的真实性
下一篇:如何提高化学转化率(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