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冬天》阅读答案收集(精选6篇)
时间:2023-07-19
时间:2023-07-19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14、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1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16、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请从文章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14、(4分) 冰灯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美丽留在人们心里。 生命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15、(6分)采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灯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震撼,表达了强烈的赞美之情。(6分。修辞2分,分析4分)
16、(6分)内容:冰灯的美丽令作者难忘,冰灯带来的启示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3分)写法:首尾呼应(3分)。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5、通读全文,补全作者记忆中的三幅画面。(4分)
画面
人物
场景
事件
第一幅
①
围坐在洋炉前吃白水煮豆腐
第二幅
朋友三人在西湖船上
②
第三幅
母子三个
③
④
16、从第①段划线语句中你读出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17、文章题为“冬天”,写的却是自己与父亲兄弟、朋友、妻儿的往事,是不是文不对题?请结合内容和中心谈谈你的理解。(100—150字)(7分)
答案:
15、①父亲与我们哥儿三个②赏月吟诗③并排坐在厨房方窗前④微笑着迎接我
评分:4分。每空1分
16、内容:破旧的老屋,点着灯却依旧昏暗的晚上。(屋子旧且昏暗)
用意:与下文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温暖舒适形成对比(反衬出下文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温暖舒适)。
评分:共4分。每点2分。
17、共7分
不是(1分)。
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作者笔下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台州“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2分)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2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冬天》,回答15—19题。(共15分)
冬 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15、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分)
16、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17、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3分)
18、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一句描写冬天的语句,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19、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3分)
参考答案:
15、(3分)(1)儿时的冬天,“我”和家人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2)在杭州时的一个冬天,“我”与友人游西湖。(3)在台州时,“我”与家人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16、(3分)选择一系列的动词,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从分析父亲形象的角度作答亦可)
17、(3分)承上启下;外边是冬天,而家里是春天,表现出家中的温暖、作者对家的牵挂,以及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作用记1分,含意记2分)
18、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19、(4分)主旨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1分)感受:画面一示例: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在村口迎接我,问寒问暖。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画面二示例:同学刘兵耐心劝我戒掉了网瘾,是我的一位诤友。可是他随父母去了遥远的南方,我对他怀有无限的思念。画面三示例:一对以贩小菜为生的小夫妻,早出晚归,形影不离,他们是幸福的。(3分,能紧扣某一幅画面的主题,从亲情或友情或爱情的角度举例谈感受即可)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描述的三幅画面的内容。
答案:
第一幅: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第二幅:静静的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3分,只要能答到每一幅事件的基本要素即可给分)
2、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依据描写冬天的语句,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3、本文语言朴素而饱含深情,请举一例简要分析。答案:是开放题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聊聊数语,就把父亲的慈爱、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也是一个很能打动人的细节!4、文中第一段中对父亲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答:。肖像和动作描写
5、: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
豆腐”,读着这一描写,你能联想到了自然界中怎么样的相似情景?
答:我联想到街上的卖老豆腐的
6、第二段文字中“外边随老是冬天”照应了此段中哪个语句?作者为什么觉得
“家里却老是春天”?
答:照应了"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7、品读第二段文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感觉“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
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答:。因为家带来的温暖,已忘却人世间的烦琐。
。
冬 天
朱自清
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①着眼睛,从氤氲②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
⑵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⑶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摘自《朱自清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注释]①觑:(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注意地看)。②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中第⑴段中对父亲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
2、“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读着这一描写,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怎样的相似情景?
答:
3、第⑵段文字中“外边虽老是冬天”照应了此段中哪个语句?作者为什么觉得“家里却老是春天”?
答:
4、品读第⑵段文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感觉“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答:
1、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
2、相似情景的联想不止一种。例如:联想到雏鸟巴望着鸟妈妈衔来虫子喂食的情景。
3、照应了“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觉得“家里却老是春天”的原因是家里有妻儿的守望,有温馨的爱。
4、台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天地万物也似乎全都不存在了,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阅读。
【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乙】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关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节选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1、甲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________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描写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的是济南冬天______图,从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描述了其妙处。
3、甲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描写了春雨润物的意境。请把侧面描写的句子摘抄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都可以说是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甲文是从____到____,乙文是从____到____。
5、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好处。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我选择第____句,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雨;密;亮;细
2、雪后初晴;雪光;雪色;雪态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4、近远上下
5、(1)排比;(2)比喻;(3)拟人
(1)句:形象地突出了春雨亮、细、密和轻盈的特点。
(2)句:形象地写出了雪松的样子,突出了其美。
(3)句:写出了作者看到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准确地写出景色变化的过程。
(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总结(精选6篇)
下一篇:冬天阅读答案(精选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