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整理13篇)
时间:2024-10-19
时间:2024-10-19
【教材解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先以“绿”“白”二字描绘出景物色彩之鲜明,再着“遍”“满”二字让人感受到景物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后以烟雨之中传来的子规声声写出如音乐般美妙的乡村声响,渲染出如余音绕梁般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实有虚,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才又”二字,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只是舒缓、委婉地道出“闲人少”,在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保持和谐统一。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又如一首曲调清新明快的乡村歌谣,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其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了诵读、想象、描绘、吟咏等方式,同时从学情出发,将整堂课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即挖掘学生心中原有的乡村印象)、感悟赏析,走进乡村(即感受诗人作品里的乡村印象)、表达情感,勾画乡村(孩子描绘心中理想的乡村印象)三部分,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等,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个字。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表达情感,勾画乡村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先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进入学生的世界,让学生用词语描述心中的乡村印象;然后教师补充与乡村、田园有关的一组词语,通过听、想、读,既丰富积累,又能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乡村世界;第三步则因势利导,导出诗人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
第二板块三个步骤是读通诗句,勾勒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深情诵读,吟诵乡村。
第一步骤在解决好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蚕”字,以对对联的形式记住字形,通过习字视频来指导书写。
第二步骤走进乡村从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三个方面进行品析。先透过一个“遍”字,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描述来感受乡村的“绿”无处不在,广角镜头之后,再选其中一个镜头进行特写,让孩子尽情描述他看到的“绿”,感受景美如画,整个过程先从“遍”字放开去,后由“绿”字收回来,而整幅画面的赏析则先收于“绿遍”二字,再于“白满川”、“雨如烟”处放开,收放有节,疏密有度。
声音如歌则是让学生闭眼聆听,教师通过语言和音乐将孩子们带进乡村世界,让孩子们想象并描述自己在乡村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入一组描述乡村声音的古诗,让孩子们在吟咏之中感受乡村的特有音乐。
第三步,体会乡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闲适恬静,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处理上我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诵,抓住“才又”二字感受农民生活的忙碌;再将三四句与一二句联系起来,将农民的生活与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乡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乐的、是富有诗意的;最后再引入诗人翁卷的'资料,让孩子们知道诗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写诗为乐,加之诗人的家乡永嘉正是地处江南,这让诗人对江南乡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之后,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师则相机引导孩子们包含深情,背诵全诗。
第三板块先引入描述古代乡村儿童生活的古诗一组,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写作的灵感,在一番诵读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脑中的画面、心中的情感诉诸笔端。
纵观全课,三三制的教学步骤简洁流畅,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详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后出画面,出音乐,出情感,整个设计抓住了文字,依托了文本,关注了文化,较好的把握了单元目标与文本细读的关系,基本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一、说教材
《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三、说学法、教法
学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故事,合作交流,谈体会,谈感受,完成对文本的对话。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帮助很大。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2.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在读书过程中,标记优美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不同意见可以与同桌交流。
3.出示词语。
都城港口兵士宴会睫毛婚礼喜讯
神圣仪式旗帜铺陈垫子永恒抚弄
4.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快速朗读课文,这是《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如果让你给这个部分取个题目,你认为是什么题目较合适?
预设:
(1)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2)王子结婚,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
(板书: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2.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划分段落,你认为会划为几个部分?在文中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第一部分(1-10):美人鱼眼睁睁地看着王子娶了别的公主。
第二部分(11-13):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自己却变成了泡沫。
C.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快速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来,做一下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2.展示交流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谈谈你的体会。
预设:(1)小人鱼很伤心,因为王子误会了这件事,明明救活王子的是自己,却被认为是别人。
(2)这将意味着自己将会变为泡沫,将会死去。
“小人鱼知道,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后一个夜晚——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小人鱼为了爱情,孤身一人来到海上,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离开家人、族人,把自己的声音交给了巫婆,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遍体鳞伤,忍受苦痛的她,还要面临着死亡。多么伟大的小人鱼,多么可怜的小人鱼!)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预设:这是小人鱼有了重生的机会,而选择放弃,为了她心爱的王子,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板书: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预设:这是一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小人鱼。
D.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写了小人鱼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泡沫,虽然有一次重生回到原来的机会,可是却放弃了,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的这种“宁愿牺牲自己,伤害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精神的赞美之情。
E.课文小结1.这节课我们读了《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感人,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我们被小人鱼所打动。
2.学习了本文,你想对小人鱼说些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海的女儿
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第7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在读过童话后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如何达成这些学习目标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贯彻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1、转变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在这节课中,我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疑问和收获,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学生能读懂的,我就不讲。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是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二是合作学习,我不但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让学生相互合作学习,这是实现有效学习重要方式。通过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有所得,而且有所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我力图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做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学生自读、汇报、质疑、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在挥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
3、力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或者说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节课中,我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还注重了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式。重点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对话是放在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和大树的友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小组练习的基础上指名读,让学生体会小鸟焦急的心情。把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作为学生重点感悟的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质疑,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一致。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让学生联系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表演课文中那只小鸟,以此来体验小鸟的心情,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2、提出要求,自读感悟。
3、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4、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5、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6、回归课题、升华理解的教学思路。
我重点说一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话,重点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结合生活中自己与好朋友的相处,抓住“我明年一定会回来的”体会,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
2、自主学习三组对话。
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感受小鸟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理。
3、角色体验,感知课文。
学生读着读着就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学生就找小伙伴练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然后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出示画面: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听老师配画面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2个“看”字想象小鸟想对大树说什么?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在学生深入了解小鸟心理后,将友情、诚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五)拓展练习,多向对话。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包括小鸟、大树、伐木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板书设计
小鸟树好朋友
树根
小鸟大门找朋友
女孩
小鸟灯火唱歌
友谊、诚信、环保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还揭示了本课的主旨。
五、说课小结: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和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尊重自主,让学生乐学;倡导体验,让学生爱学;落实读书,使学生真学;鼓励质疑,使学生会学。努力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09小学教育一班24号贺鸿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论依据、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
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
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
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四、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出示彩图,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复述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下去时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采用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释疑拓展、想象体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在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四)、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教材简析
本课讲述的是:作者深夜驱车回来,不小心碰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上的反光镜;作者在无人的情况下留下了有姓名和电话的纸条;事后,车主打电话向作者表示感谢,感谢作者留下了比金钱还重要的——诚实和信任;车主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作者通过这件事向学生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诚实和信任无价。
本文选取生活中平常的小事,以“诚实和信任”贯穿全文,全文语言朴实、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人物“诚实、信任”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故“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是全文的中心,点睛之笔。
本文是以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相结合记叙的,结构类型属于纵横结合结构,文章脉络如下:
一天深夜(深夜驱车→不小心碰坏反光镜→留纸条)→事隔三天(电话感谢→印在脑海里)
本课的类型属于阅读课文,根据现行的小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要借助学生在以前学习阅读课文中所学的把握关键、推测前因、想象情境等学习方法学好本课,且进一步地领会和运用这些方法,为今后学生会学习阅读课文、提前预习、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扫除障碍。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能见度”、“环顾”、“歉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诚实、信任”的传统美德教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的语感能力。
4、学会抓住阅读重点的方法,培养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全篇课文教学活动预计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以检查预习情况来解决生字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正确朗读这三项学生学习本课的障碍;以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读写说结合、TT指导体制的方式完成1—3小节的教学,在“第一时间”第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优秀的“诚实和信任”品质,为第二课时作好铺垫。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基本重点和难点是:
1、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阅读的方法,培养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2、理解车主的话: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3、感情朗读“打电话”部分。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美德的事迹,特别是在现在高扬公民道德的大潮流中,更有许多实例。在教学中以列举实例、以读代讲、推测前因、续写下文、想象情境、填补空隙等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这样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使文道结合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三、教学过程(含教学手段和学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读写实践的经验结晶。读是语感训练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听、说、读、写拧为一体,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所以,在本课我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读写结合”,根据现代教学理念,我把这一课时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即:引导→自学→反馈→整体升华
1、从整体朗读“打电话”部分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推测想象填补空缺。培养学生读说写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的课题是“诚实和信任”,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关键之处。在教学时,我紧扣“诚实和信任”,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发现课文的重点(即课文的点睛之笔)。我首先以“那天作者留下了字条,会发生什么新情况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很积极、自觉地去朗读“打电话”部分。并提出朗读建议(投影仪打出):“请找出这段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直奔主题——第10小节。接着,我又设计“假如你是车主,你怎么来说这句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并提出学习建议(投影仪打出):
①分角色朗读讨论完成填空: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________,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②完成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先充分说明填空的理由再有感情地朗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而我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读→研→写→说→评,更能准确地把握这一小节的语感基调,进而以“诚实、信任”的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然后,我设计:“假如你是作者,在车主搁下电话后,心情怎样、心里怎么想的?”让学生依据全文推测想象情境,激发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小组和全班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诚实和信任”以及车主说的这句话的理解。
最后,授之以渔,小组学法。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机动):
自读→自写→讨论(品评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读自己的作品,说自己的理由,听别人的见解,汲取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改。
2、放手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篇课文语言平实,脉络清楚,贴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读3—9小节。并提出学习建议:能找出3—9小节中可以让我们填补的空隙吗?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阅读。
接着,我顺着学生找出的“填补空隙”,建议学生依据学习第10小节的体会,自学第3—9小节,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观察、调控各小组自学的进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还进一步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更深一步对“诚实和信任”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信息反馈,加强读写能力培养的内化。
在充分自学3—9小节的基础上,我让各小组推选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各自“打电话”部分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学生和老师一起品评、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再次进行自省修改,使之进一步巩固、强化、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4、多样化设计课后练习,适应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让“诚实和信任”的美德在孩子的情感世界中得到升华。我设计了“课后练习超市”(投影仪打出),留给学生课后任选一题思考:
①这件事过后,你认为作者有没有偶然再次与小红车主人相遇的可能?如果有,你有兴趣写一写他们相遇的情况吗?
②这篇课文除了作者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诚实和信任”,小红车主人有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如果你认为有,请写下来,建议:理由要充分。
③请你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搜集真实的“诚实和信任”的事例,选择其中一件事情的过程写下来。
④作者撞碎小红车的反光镜后,如果不留纸条,会发生什么情况?
⑤生活中也有不诚实的表现,你遇到过吗?也可以写出来?
⑥学后感受。
“课后练习超市”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和教育,让“诚实、信任”的美德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得到升华。
5、颁发雏鹰奖章,给学生以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结束前,全班推选出这节课学习过程中“阅读雏鹰奖章”的获得者(含学生个人和小组),奖章由中队长颁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
四、阐述本课的“教学手段”
本课属于叙事性文章,内容贴近生活。小学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我除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讲的教学手段外,在学本课之前,公布了学习本课过程中开展“争雏鹰奖章”的活动,给学生以激励,对学生的学习以中肯的评价;在教第1—2小节时,将作者驱车行驶碰坏小红车反光镜的过程制成模拟图像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更易于把握课文内容;进行“电话感谢”部分教学时,采用电话实物演习,创设出模拟情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真实生活等。运用这些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学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五、阐述本课时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品评性学习。全教学过程一切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知情意发展趋势为导向,加以疏导。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一步熟练掌握阅读的方法,生动活泼地去获取知识。
六、板书设计(机动)
诚实和信任
学习体会:自读→自写→讨论(品评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读自己的作品,说自己的理由,听别人的见解,汲取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改。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通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在这一册教材中,共有八个单元。内容涉及自然奇观、中外童话、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人间真情、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等。《观潮》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后的习作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因此,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授课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学中渗透写景作文的教学,同时也要引入类似写景文章的学习和写景古诗词的积累。
2.《观潮》这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简单讲讲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其次,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而且又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可能还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会在字词意思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时也要求学在上这一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包括:读课文、认识生字、查找字词意思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观潮》这篇课文我将设计两个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会认绿线格内的12个生字,理解“笼罩”、“逐渐”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
3.学习第一小节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5.通过观潮人的描写学习,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感受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难点:
边读边想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文字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呢?
1.教学中,我将使用朗读法,即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诵。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真实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学法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首先,课前预习一定要学生单独完成。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学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详细教学内容、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教学板书六环节。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预习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圈出来,并尝试通过查字典解决。
3.“——”用问号划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注意听。
(三)课程导入
1.在黑板上书写“观潮”二字,并分别询问学生“观”是什么意思,“潮”是指哪里的潮?然后引出钱塘江大潮。
2.顺势列举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诗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赞美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话,请学生找出来。从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板书:天下奇观。
5.那究竟何种景象能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天下奇观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相机正音。
2.将这些词语放进文章的句子中,再让学生开火车读。
3.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分别是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指名让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
第一段学习:主要掌握写景文开头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读一读、品一品第一段这样的`开头,好吗?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之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深入人心、读来简短有力。
5.引申到写景作文:其实很多经典的写景文章,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开头。
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第十八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课文就描写西沙群岛如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何可爱。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黄果树瀑布》,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今后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用这种干净有力的开篇。
综上,作者开篇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他先写了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来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变化。(此时板书)
第二段学习:找关键词,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1.默读第二段,画出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除了写潮来前的平静,还写了什么?
3.结合第二段每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
第三、第四段学习:
1.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读前关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这两段的阅读要关注两点:样子和声音。
2.谈谈读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让学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来感受潮水浪潮扑过来之快、潮声之响、潮形之壮阔。
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东边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很快,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顺势引导学生看着表格进行背诵。
第五段学习:
1.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学生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关注“还在”、“依旧”“好久”“已经”等词。赏析他们的妙处。
2.呼应首段,难怪作者会写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习侧面描写——观潮人。
1.提问学生作为天下奇观,作者观到的仅仅是潮吗?还观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提问学生为何需要侧面描写,从而引出侧面描写的作文。
3.再一次呼应首段,这么多人看,就是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写景文章应该如何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提问学生以后如何写写景文,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一段开门见山、修辞手法、侧面描写。
(六)课后拓展
结合自己暑假的经历,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篇写景文。
(七)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汹涌澎湃
潮过后——余波未平
四、教学反思:
1.由于不了解学生学情,因此,很多教学引导布置能否顺利进行。
2.学完这篇文章,练笔是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课时间。
3.第一次与学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程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讲述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渡口准备过河。在漫长的等待中,老人的身体被冻僵了。这时,终于有几个骑马的人路过。老人截住了最后一名骑手,并请求帮助。摆脱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话令这名骑手——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深受感动。课文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种友好的态度会给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带来机会,更让我们懂得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课文共有7节,其中第5节是老人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直接对眼神的作用进行了描写,语言内涵丰富,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第1节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难,第2、3节则写了骑手们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所表现的不同行为。这些内容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握好。
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故事内容看情节性不强,从描写语句看,课文中人物语言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领会。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如何从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从这个故事的本身获得启示,这是本堂课的几个难点。
二、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查字典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整体进入课文。
1、师表扬学生上课精神饱满。
2、出示课题,齐读。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老师在表扬大家的时候,你们看到老师的眼中流露着怎样的眼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位老人又读懂了谁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带着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找到相关的句子后用直线划出。
(说明:由于“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课的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铺垫。同时,就课题进行了提问,抓住了课文的着眼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推动作用。)
(二)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
(说明:在仔细分析了课文后,便能发现第5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是老人对杰弗逊所说的一段话,分析了骑者的.眼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这一段就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便以此作为统领全文的线索,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1、根据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课文第5节中老人说的一段话,引出线索。
(1)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不仅要读通,更要读懂。你读明白了什么?
(2)“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对课文中字、词不理解:无济于事、……之状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这样一个机会”指怎样的机会?“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骑者之间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读懂了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整理出故事发生的整条线索,从而也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想,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从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读懂什么?”之后,又提出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根据学生以往的阅读过程,读不明白的往往是课文深层的内涵部分,在课文里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过眼神分析出骑者不同的行为的?”学生对文章产生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对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住线索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老人的处境,体会老人的眼神。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问题:“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好好读一读。
(1)指名读
(2)这是文中的描写,现在请大家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老人当时的处境。
(媒体出示词语):
两鬓苍苍老态龙钟凛冽刺骨焦急万分抖抖索索漫天飞雪
(3)自由说、指名说
(4)想象: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
(说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语言丰富的特点外,还反复渲染了天气的寒冷,并在第1节中着重写了老人在长久的等待中身体被冻僵的场景描写,这是突出了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下文作了铺垫,让人感受到骑手给予老人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点,目的一:体会老人所处的困境,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3、抓住线索学习课文2、3节,知道骑者们的不同行为,体会眼神与行为的关系。
就在这时,羊肠小道上走来一队骑者,当老人向这队骑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却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师引导学生再读第5节。
那么,老人对这两种眼神的分析对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骑者不同的行为吧!再读第2、3节,找到他们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1)让我们先来看看前几个骑手的行为,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文第5节来说一说。
突然,冰冷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老人怀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可是这些骑手们,个个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说教材
《白鹅》是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文主要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共可以分为4个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活泼、诙谐、准确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力图体现: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处处以语言为珍珠,用文字来串线,形成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
四、说教学流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在这一板块中,我要实现2个目标。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预习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方面,特别注意:颈、侍、倘若、净角、供养不周、窥伺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字形方面,特别注意:颈、饮、侍、厉、餐、堂倌、窥伺、奢侈、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
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相机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于文章中的有些长句以及难句比较难于理解,句式比较长,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给予停顿指导。对于长句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自由朗读,多读读,练一练。
在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这只高傲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出其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文情呢?
第三板块:围绕主问题,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当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高傲”,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丰子恺对这只白鹅的印象。)
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并提问,什么叫“高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说,“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通过对重点的理解来体会白鹅高傲的特点。
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课文一开始这个“高傲”就是这样一种用法,可以在这时把这个语言特点告诉给学生。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只白鹅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心里会怎么样?作者竟把它喜欢的动物称“高傲的动物”,把“高傲”这个贬义词褒用,语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认为它是一只高傲的动物,那么文中围绕这个特点还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由这个问题引出2-5自然段,学生们小声读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在书上。通过对“更”字的理解,说明白鹅的高傲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也引出了下文,读起来非常自然。
这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哪些句子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叫声”这部分,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通过想象,赋予鹅人的语言与思想,进一步感受它的特点。
在“叫声”和“步态”这两部分中,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鹅与狗、鸭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厉害与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即可,通过对词句的朗读,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第四板块:升华情感,进行实践。
在这个板块当中我主要做2件事情:第一就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大量去积累,理解运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一些写作方法可以适当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第二.自己选择摘抄描写白鹅性格特点方面的优美的语句,仿照其写作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积累语言,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提升其语言的品质。
第五板块: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这篇文章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最后说说我的说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严肃郑重
高傲步态:傲慢
吃相:从容不迫
喜爱
《大仓老师》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朴实、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虽然三年前我也曾执教过这篇课文,但如今根据教改的不断推进,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稍作调整,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没多大调整。下面就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打造‘学的课堂’”,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
1、重视学生的预学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除了常规的预学(读通课文,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等),我还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想想学习收获(可以圈划词句,写写感受,并尝试读好相关句子),或有什么问题:
(1)课文内容(提示: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觉得大仓老师怎么样)
(2)写作手法。
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课文记叙的两件事能大概了解,对大仓老师的为人也会有一些粗浅的感受。至于写作手法是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对课文的描写手法等稍加注意即可。
2、课堂中体现以学定教
在揭示课题后的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已作预学,故直接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
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我让学生先进行小小组交流学习,交流自己在课前学习所得,也倾听别人的习得,思想发生碰撞,互相学习、补充、提高,教师则巡视点拨,及时了解学情,以便适当调整教学。但是,“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在此基础上必定须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接下来便是集体交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深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与能力。
二、以学定教,教师该教什么
1、研究学情
(1)学生对两件事能大致了解,但不会简要复述;
(2)对于第一件事中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能初步体会,如幽默、朴素等;
(3)对于第二件事中大仓老师的“不偏向”(文中有这些词)、公平等能有所体会。
2、教什么
(1)学生有困难的、不能深入的,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处
“挑剔”、“理会”两词的理解感悟,既是课后练习中所要求的,也是文章用词的精妙处,我们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文后练习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挑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意找茬、吹毛求疵、骄横跋扈的有钱人家子弟,“理会”,课件大仓老师不但表面上不去理睬,更从心底里不去认同山本春美,可见大仓老师不畏权势的品格。“若无其事”、“沉默”这两处词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真的没事吗?”,大仓老师沉默一会儿,究竟在想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处,读懂大仓老师是顶着重重的'压力,甚至是冒着事业的危险再回贫穷生活的可能,在支持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体现他公平、正直难能可贵的品质。经过这样深入的引导,学生不光明白了课文的遣词造句,读懂了大仓老师的心,更知道了学习语文就应该深入理解感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2)重视单元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单元目标可有可无,其实单元目标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两单元的训练目标为“简要复述”,以前学习过详细复述,而且,本课提前教学,简要复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虽然对两件事大致了解,但真的要让他们简要复述,他们可能说得过于简单,不清楚,可能过于繁琐,接近详细复述,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了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明白简要复述的要求与方法,简,就是简单,要,就是扼要,抓要点,还要注意完整性,转述人物语言时人称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也有法,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第二件事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复述,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符合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老师的倾听、点拨,让学生学会区分主次、抓住要点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既要心中明了,也要及时引导、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
总之,以学定教,不光从形式上有所改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选准教学内容,学生懂的就不教,要教学生所不懂的。只有教师聪明地教,学生才能更聪明地学。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
(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
(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
如:
(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上一篇:有关军训的演讲稿(整理12篇)
下一篇:进校园活动方案(整理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