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精选5篇)

时间:2023-07-22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篇1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

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

一、二句。 2、学

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五、拓展提升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 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作文 篇2

在一个幽暗的夜晚,我听着隐约传远处传来的乐笛声,思绪飞到了大唐时代,不知不觉中得走到了洛阳城的一家客栈之里。

我看见了一个浑身穿着白色长袍的人手拎一酒壶,昏昏沉沉,好像马上要倒了似的,口中还喃喃自语,耳旁还飘着一首曲子,正是我刚听的乐曲,我暗想了一会儿,对,是《折柳曲》。我不由得放大了声,心想糟糕被发现了,我只好走进去说:“请问贵姓?”那人却哈哈大笑起来:“我姓李名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你又是谁?”我不由自主的张大了嘴,很是惊讶地说:“我姓肖名月,独自一人来游玩,是忘记回家的路,”我只好编一个理由,否则直面他真诚的表情我就无话可说了。李白说:“这春天的月亮是如此美妙,可惜啊!”说罢他又喝了一口:“当我还是少年时便有了豪情去远游,亲人说让我回来后再去找他们,可我现在回不去了,这悠扬的笛声如此美妙。”

我低头不语听着这笛声,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李白当年的离家时的豪情壮志已经不复返了,当年的心怀壮志的游子,却在这样一个夜晚变成一个暂时歇息的羁子。

《折柳曲》悠然飘过,正是这一首《折柳曲》让李白有了思乡之情,便因此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诗《春夜洛城闻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篇3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篇4

夜深沉。我站在窗棂边,看着那白垩、冰冷的圆月,看着它把清辉毫不吝啬地洒向大地。月光下的小河,显得波光粼粼;月光下的枯枝,把月夜衬托得那么清肃、萧条……

寂静的夜里,晚风捎来了悠扬飘逸、时断时续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分散到了洛阳城的各个角落。这笛声固是好听,却不知是从何处传来的。此人吹的是《折杨柳》。

这悲戚的曲调随着风而来,我的纱窗外的柳树的枝条也随风轻扬。我的思绪也在月光下、在风中飘散开来。心中不禁涌起思乡之情。一件件旧事突然出现在脑海里。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当年,我背井离乡,背上行囊,要去闯荡江湖时,家乡的亲人这了一段柔嫩的柳枝赠与我,含着泪与我告别。在鸿雁悲戚的鸣叫声中,我踏上了路途。

如今,已离家数十个春秋。柳枝早已枯萎,可对家乡的依恋还在!

这笛声牵引我回到过往,往事让我不禁热泪连连。月光照着树上的叶子,树叶上承载了我对家乡的思念。我突然又回忆起了仕途中的种种不顺,有点儿想回家了。

这位吹笛者将真情实感包裹于笛声中,传递给每一位听者,似乎天地听了都在哭泣。

笛声歇了,可我却沉迷于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带着满脸的泪,等待着东方吐白。一宿未眠。窗外的梨花似雪,飘落在地上,清风带着它去更远的地方。愿清风能把我的思念之情捎回我的家乡,捎给我的亲人。

听到这样悲戚、悠扬飘逸的玉笛声,谁能不让思乡情的流在心中泛滥、回旋呢?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4、启发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差距较大,大多数素质低,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交流

思念家乡,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会涌现出许多有关思乡的诗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缠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是什么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活动2【讲授】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知道“洛城”在哪吗?

2、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介绍李白,老师适时补充。

活动3【讲授】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的读音。

2、抽查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师:同学们,读好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它的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读得有韵味,如同唱歌一样。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老师指名生读,评议,再指导。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

7、师:我们反复读了几遍,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感受到诗人闻笛的心情了吗?是什么曲子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活动4【讲授】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呢?(生答)你从这笛声中悟出了什么情感?(生答)

(2)、师:你觉得这两名诗中哪些字用得好呢?(生答。师对“暗”飞“散”重点讲解)

(3)、师:想一想,这么凄凉,这么忧伤的曲子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4)、有感情地齐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1)诗人此夜听到的是什么曲子?那么“闻折柳”是什么意思呢?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2)、欣赏《折杨柳》

(3)、师: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诗人此时的心境如何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4)、师:李白因望明月而思乡,又因闻折柳而思乡。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触景抒情)

景物与情感紧紧融合在一起,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水乳交融

活动5【练习】巩固提升

出示唐代诗人武元衡的《春兴》,与本诗进行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1)、如何理解诗题《春兴》。

(2)两首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活动6【作业】总结与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本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段200字的文章。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