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精选2篇)

时间:2023-07-26

全国班主任大会学习心得 篇1

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

教育是国之大计。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总书记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教育的定位、工作目标、教育的首要问题、根本任务、评价导向以及教师的定位和要求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指导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奋斗方向, 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认为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做一个不忘初心得教育工作者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的确,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因为忘记了初心,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常常以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常常以一张试卷去评判学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灌输为基本方式,陷入了教育的功力当中,以致让学生的心灵物化和精神枯萎。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平凡的工作中,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不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初心,严格遵循着教育既立德又树人、先立德后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以质朴、真诚的教育态度,追求功利的、平等的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力求让青少年学生成为一个既优秀又幸福的人。

2、做一名重视学习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新型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良好的人生修为来影响孩子们的修为,以强烈的进取心来达成孩子们的进取心。

3、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面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全面教育的根本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在中国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应该更加自觉深入挖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 篇2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

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认真听取习总书记的讲话之后,我感悟良多。

习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习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广大教师鼓励,让我们坚定了做好教育事业的信心。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有高尚品德修养,有丰厚知识见识,有坚持奋斗精神,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更要注重学生体育和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习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目标,并要求我们围绕这一个伟大的目标一起奋斗。

习总书记最后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习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神圣和光荣的职业,要做一个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好老师。

学习领会的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明确了我教育教学的中心,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初心,提高了我做好教育的信心。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