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案(精选4篇)

时间:2023-08-27

乌鸦喝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9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做试验用的长颈瓶子、小石子、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引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读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教学生字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写。

3、指导学生写字。

4、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生兴趣很浓,生字能很快学会。

《乌鸦喝水》教案 篇2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只”

1、课件出示“只”字,说一说“只”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只”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只”这个字。

4、【本义】①手抓一只鸡。②一个豆类容器。

5、师小结,量词:一只乌鸦。

6、指导书写“只”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石。

石 shí【字形】甲骨文、金文像从山崖上掉落头块之形。【本义】本义为从山崖上掉下来的石块:小石子。【引申义】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小石子 。

(三)学习书写生字“出”。

1、课件出示“出”字,说一说“出”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出”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出”这个字。

4、师小结:穴播的植物发芽。离开原来的地方

5、指导书写“出”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

多duō【部件】①“夕”(月的省文)表示食用肉。②“夕”(月的省文)表示食用肉。【本义】两块肉。

见jiàn【字形】甲骨文、金文像在“人”上增“目”(眼睛)之形。【本义】看到: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组字】在字中表示看到、见解等,

(五)、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1、课件逐一出示“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11个认读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2、11个生字同时出示,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三、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课前准备:

实验用的器具、玩具“乌鸦”或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

1、(出示玩具“乌鸦”)看,谁认识这只鸟?

(出示生词“乌鸦”)谁认识这个词?

教学“乌鸦”

2、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声招呼?

3、揭题《乌鸦喝水》,教学“喝”。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取长补短。

3、指明逐节朗读。

师:你想对朗读的同学提一点什么建议?

师:朗读的同学,你们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们朗读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能超过他们?

4、随机指导读准“着”、“喝”、“渴”、“渐”的字音。

5、选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插图,想想刚才同学们向乌鸦提的问题,你哪些已经读懂了?或标出还不能读懂的地方。

三、解疑、识字、读文、感悟

1、继续质疑。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请教大家吗?

2、解疑。

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是从课文的哪一处领悟到的?

快帮乌鸦来告诉大家。

3、随机解决重要的知识点。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乌鸦特别想喝水?

理解“到处”------表演、体会(会怎么想、怎么说)------指导朗读第一句。

教学“渴”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不到水”的原因。

指导朗读“怎么办”。

3)实验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同时理解词语“渐渐”。

指导完成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特别是“一个一个”、“渐渐”及喝到水时的心情。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2、。总结全文,谁能用三句话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两句话呢?一句话呢?

3、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五、指导背诵。

六、课本剧表演。

七、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形式要多样,要生动活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选卡片填空。

八、指导书写。

九、扩展活动

1、除了小石子,还能用什么也能使瓶子里的水升高?回家试一试,验证一下。

2、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水不多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乌鸦喝水》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乌鸦喝水》公开课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找;许;法;3个字。

2、通过比较,体会一个一个;的用法,能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3、理解课文,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9课《乌鸦喝水》(齐读课题)。

2、这些词语宝宝大家还认识吗?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乌鸦 口渴 找水 喝水 瓶子 许多 石头 办法 渐渐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呢?(出示图1)

指名说。相机板书:找水喝 喝不着

2、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正是描写这幅图的,谁知道是哪个?(第一自然段)那就赶紧去读一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3、这个时候,乌鸦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理解到处;,想象:乌鸦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呢?)

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4、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再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乌鸦着急地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板书:想办法

课件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指名读。范读。生再读。自由练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呢?请同学们赶紧去读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放石子 喝着水

2、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读出小问号来。(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放;?水为什么是渐渐;升高?师相机附副板书,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为后面作铺垫。)

3、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课件出示视频(乌鸦一个一个地放石子,水渐渐升高了)。

指名说: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

(1)体会一个一个;的用法。

出示课件: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①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如果把这句话去掉几个字,再读读,有什么感受?自由读。

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

③指名说,体会一个一个;的用法。

(2)练习用渐渐;说话。

课件出示: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渐渐冷起来了。

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②你也能用渐渐;说话吗?

课件出示: 渐渐 。

指名说。

5、乌鸦终于喝到水了,此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呢?(开心、高兴)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三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三、整体感悟。

1、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能用一句话夸夸它吗?

2、是呀,这真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再一次捧起书来读读课文,重温乌鸦喝水的故事。

四、拓展升华。

过渡:大家读得真好。不过,老师还有一个疑问: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你能帮乌鸦想想办法吗?请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

反馈交流。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三个字:找、许、法。每个字请齐读三遍。

2、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师范写,生认真看。认读找;的斜钩。

4、生练写,师巡视。

5、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找水喝 喝不着

↓想办法

放石子 喝着水

同事听后提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一、问题不明确。如:

1、问:这个时候,乌鸦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应该改成:你是从书上的哪个词或哪句话看出乌鸦很着急?这个时候,乌鸦的心情怎样呢?;这个问题设置得不好。

2、问:如果把这句话去掉几个字,再读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受;学生不知所云。

3、问: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读出小问号来?说是高年级的教学方法用到低年级来,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质疑。

二、板书混乱。原板书是:

19、乌鸦喝水

找水喝喝不着

↓想办法

放石子喝着水

现改为:

19、乌鸦喝水

找水喝

喝不着(瓶口小、水少)

想办法(放石子)

喝着水

那些辅助板书,如:一个一个地放?;渐渐升高?;都不要再板书。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程序混乱。应该是一找、二说、三读、四视频、五再读,而我的是一读(找)、二读(质疑)三视频、四说。

四、句子比较指导不到位。

五、一部分学生仍不能理解渐渐;的意思。

六、指导朗读不到位,缺乏层次感。

七、把简单的课文教得复杂了。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