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理12篇)

时间:2024-08-1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搭一搭、画一画、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4种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间的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丰富识别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主动寻求灵活多样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摆一摆(练习四1)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能不能摆出一些图形呢?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摆出题中的图形。

操作后交流。

2、折一折(练习四2)

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说折出了什么图形?展开,说一说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3、画一画(练习四3)

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折一折(练习四4、5)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两个的三角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集体交流,反馈。

(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请学生扮演,交流,反馈。

三、找规律

照样子接着滑下去(练习四6)

学生观察图形排列规律,自己试着画一画。

小结:在这些动手实践中你对学过的图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四、启发思维,隐身拓展

1、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看图,明确没副图下面的填写要求。

引导学生数一数,结合交流适当指导。

2、组织“动手做”

让学生说说课本上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格式什么图案。

引导:你能拼成怎样美丽的图案?在小组里试一试,互相交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1+3=4

方法二:13-3=1010-6=4

方法三:9+()=139+(4)=13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12-9=17-9=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2=3

加号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2、摆一摆。(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第二课时(P94-95)。

二、教学准备

光盘、统计图、卡片、挂图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及具有初步的统计知识,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策略选择】

这节统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做好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融为一体。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创设熟悉的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星期四我们都要上“活动课”,喜欢上吗?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我们向大家介绍“活动课”的一些情况。(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课”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统计了什么吗:在“红、黄、蓝、粉”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请拿出卡片,把你喜欢的颜色写下来。(此时,光盘播放音乐)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组长收集一下。看来,大家喜欢的各不相同,那小精灵想知道我们喜欢颜色的人数是多少,该怎么办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看同学怎么说的?(播放光盘中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是的画面)

师:新同学建议你们明白吗?我们准备开始记录了。请拿好纸和笔。(在教师报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教师要捉住这一契机,问:你们为什么来不及,你是怎么记得呢?有没有同学们记下来的?)

师:现在,我们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播放光盘: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的画面,此时,小结:两方面同时进行:打钩,画○的方法都能又对又快地记录,)

师:为什么“正”字法,同学们认为是更好的方法呢?(播放光盘中教师重点介绍的“正”字法)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你们和同桌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比较适合你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连续在光盘和真实的课堂中来回切换,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竞赛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问题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且光盘的回答也能最大限度上补充学生相对不足的答案)

师:现在,你们都选好了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吗?我们重新开始,来进行记录了。

(此时,学生经过了对比,自己亲身操作,都有了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认知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投影出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师:如果,我们现在有“涂方格”的方式开表现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请打开书本第95页,看小精灵是怎样涂方格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贴出挂图)谁来说说: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该怎样表示呢?(放手让学生讲述),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统计,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看来,统计的作用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比如说,要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多少个同学过生日,就要用到它。(设计意图:通过数、看、比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从中真切体验统计的的操作过程与统计魅力,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练习巩固,深化新知(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由课内的应用拓展到课外的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减法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算式。

2、填空。

9+()=149+()=17

14-9=()17-9=()

9+()=139+()=16

13-9=()16-9=()

3、口算卡片

二、口算练习

第6题、第7题

(1)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2)同桌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每人选做一行,然后交换。

(3)校对,有错误的`说说计算过程和顺序。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8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找找条件和问题

(3)看着图练习说图右边的三句话。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第9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找找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

(3)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明确单位名称:只

进行小结

四、总结评价

1、引导小结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你有哪些体会。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读一读思考题,交流、明确题意

启发讨论(必要时结合画图表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减法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为学习后续的内容作准备。

3.初步感知加、减法计算间的联系,渗透辩证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十几减9)

计算十几减9有哪些方法?请你举个例子说一说。

二、计算方法练习

1、练习第1题

学生观察第1题图,交流并了解题意:9只老鼠做游戏,3只老鼠跳绳,一共有12只老鼠。

让学生填写算式,再交流算式和得数并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2、20以内加法口算练习。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3、第2题:

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三、口算练习

1、第3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观察:每组题中左边一排数和算出的结果,看是怎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小结。

2、第4题:

(1)出示图。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全班练习:老师说出树桩上的数,学生说出减9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3)指名进行练习。

(4)小结,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计算应用

第5题:

让学生用三句话说说每副图的意思,交流图意。

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五、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十几减9进行了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认识?同学们课后也可以多练习,争取以后看到这样的减法题,就能马上算出结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2、通过比一比,估一估,进一步掌握比较多个数大小的方法,学会有根据的进行选择,提高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多个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学会有根据的进行选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请小朋友想想,我们这两天学了哪些数学知识?(数的`顺序与比较数的大小)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基础练习巩固

1、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课本练习六的第1题,引导学生看题,你能填出空格中的数吗?认真观察这几个数,想一想,谁最接近90,为什么?那么97是接近100,还是90呢?为什么?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想想:93是接近100还是90呢?

2、数一数

练习六第2题,从21数到40,再从40倒着数到21。

3、邮递员送信

练习六第3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比大小,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三、综合发展练习

1、练习六第5题

接着填一填。让学生先观察找出排列规律。学生练习后交流结果。

2、认识单数、双数

(1)练习六第6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明房子上的数是门牌号。提问:左边的门牌号是哪些数,你能接着数下去吗?右边的呢?53号在那一边?68号呢?它们各是单数还是双数?

(2)练习六第7题

圈一圈,读一读。

3、练习六第8题。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差不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选择答案

4、思考题

读题,明确题意。交流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认识图形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和识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各种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感受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难点: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分。

教具准备

课件、PPT、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若干、白纸、钉子板一块、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二、学习新课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搭积木。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上面板书名称。

(2)感受从“体”到“面”。

提问:“这些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它们呢?”

演示:老师手里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问:你们看这个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明确: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①这些面摸起来是平平的。

②这些面摸起来是滑滑的。

追问:还有谁找到了更多的长方形?

提示:表扬在长方体上找到6个长方形的同学。

(3)小组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你还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吗?

小组内互相讨论: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得出:圆是圆柱体的一个面,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三角形是三棱柱的一个面。

(4)给新朋友照相。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怎样将物体上的面画在纸上?也就是说怎样给这些新朋友照相?

汇报方法,并把小组内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说出所画图形的`名称。

(5)小结——说说我的新朋友。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们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些新朋友吗?(特征)

明确:

①长方形——长得长长的、平平的,一般的长方体上都能见到它。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

②正方形——长得方方的,摸起来平平滑滑,可是它绝对站不起来。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四条边一样长。

③三角形——平平的,有三个角。特征: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④圆——长得圆圆的,没有一点棱角,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征: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

教师归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都是封闭的平面图形。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7页“想想做做”。

第1题:略

第2题:图略,不能围出一个圆。

第3题:涂色略4532

第4题:画图略,找一个长方体实际画一画,最多能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第5题: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经历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到了“面在体上”,感受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变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在每次活动后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地方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反馈,致使时间被浪费,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例如,每次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要都一一重复,除非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还有老师的一些结语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所有活动都结束了再进行,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将结语穿插进去。

4.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自身的魅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第7---8页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通过题组计算、比较,寻找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善于与同伴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创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征,建立一个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4题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争取1分半时间内完成,最多不超过2分钟。

第7题可以竖着分三组比一比,被减数不变,减数在变;也可以横着分三组比一比,被减数在变,减数不变,让学生感知差也在变化。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启发谈话引入练习。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到了我们的教室与大家一起学习?(生:小玛丽)她有一个提议把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比赛,看哪组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算对的题最多,那么那一组就是这次竞赛的冠军。(注:每个环节设红花奖,最后哪组红花多的.就是冠军)

二、练习

1、第1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填出的两个数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堆箱子。

4、第4题。

(1)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做完。

(2)订正,了解学生计算情况,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5、第5题。看图说一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7、第7题。比比,猜猜,算算。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猜一猜结果会怎样?通过比一比,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受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大,那么差就变小。最后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8、第8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3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计算。并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第9题。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比赛,看看谁先回到家。

10、第10题。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1.师: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十几减8、7的练习),十几减8、7可以怎样算?

2.小结比赛结果,进行颁奖。教学后记

通过练习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通过题组计算、比较,寻找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与测试》p8和p9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与测试》,实物投影仪

本练习适当地在堂上完成,老师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提示学生竖着做,以加深对加减关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16-913-412-8

11-615-712-5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

(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p8:1

(集体订正)

2、直接写得数(限时2分钟),对速度很慢的同学,教师进行个别的技巧辅导。

3、p8:3、4、5读题后独立完成。

4、p8:67引导学生完成后交流。

5、p9:1、2可独立完成。教师巡查指导即可。

6、p9:3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出,总数不变,减去的数越多,剩下的就越少。

7、p9:4(要提示学生按规律填写,完成后交流方法)

8、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9、p9:67独立完成前,进行方法的指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十几减几(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

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