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整理11篇)
时间:2024-08-18
时间:2024-08-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知识。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理解免疫的概念,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
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难点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流感或乙脑等传染病流行时,为了大家的健康,家长会采取一项措施,就是带领你们去——
学生:打预防针。
教师:对,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
学生:因为不打预防针的人往往会患病,而打过预防针的人会安然无恙。
教师:对,这一现象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内容,学习过这一节之后,我们就会清楚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分析资料,引出重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学生:皮肤。
教师:那么皮肤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保护身体内部结构、调节体温……
教师:除了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皮肤以及黏膜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下面,先听老师讲一件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能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这时发现这些病菌的数量——
学生:增加了?
教师:不,情况恰恰与同学们预料的不一样,那些病菌非但没有增加,90%以上的反而被我们的皮肤消灭了。
学生:没想到我们的皮肤这么厉害。
教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究竟我们的皮肤还具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呢?
学生: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了。
教师:对,我们的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所以皮肤和黏膜组成了我们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板书: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学生:老师,既然有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还有第二道或者还有第三道。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板书: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学生:老师,这些知识可真难记。
教师:实际上,上述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两道防线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学生:老师刚才说人体有三道防线,那第三道防线是什么呢?
教师:接下来我就来说第三道防线。
板书: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根据上述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过水痘的人就不会再出水痘了呢?
学生: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水痘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之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出水痘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人类正是在了解了自身免疫的.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现象后,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使人体在不受有害病菌侵害的条件下,体内提前产生抵御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避免了许多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利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就是人类利用这种方法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呢?
学生:流感、麻疹、肝炎、脊髓灰质炎……
教师:同学们提到的疾病人类现在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预防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对比我们前面所学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的概念,可以把第三道防线称之为——
学生:特异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
板书: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课前检测: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2、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等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3、昆虫的特点:身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头部有一对,一对和一个;胸部有三对,一般有2对。体外还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设计: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2、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P9页图)
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应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特点: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二、其它昆虫的发育
1、昆虫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
2、变态发育的.种类: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①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②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运的昆虫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
3、蜕皮: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幼虫期。家蚕的幼虫要蜕5次皮才能化蛹。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若虫期。蝗虫的若虫跳蝻要经过5次蜕皮。
4、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蝗虫
有性生殖,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有性生殖
二、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例:蜜蜂、菜粉蝶、蚊、蝇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例:蟋蟀、螳螂等
课后巩固:
1.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A卵→若虫→蛹→成虫B卵→蛹→若虫→成虫C卵→若虫→成虫D卵→蛹→成虫
2.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A形态结构不同B生活习性不同C身体较大D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3.对蝴蝶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受精卵、毛毛虫、蝴蝶、蛹B.受精卵、毛毛虫、蛹、蝴蝶
C.蝴蝶、毛毛虫、受精卵、蛹D.蛹、毛毛虫、受精卵、蝴蝶
4.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多次蜕皮,如蝗虫要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成虫。那么他们蜕皮的原因是()
A.进行气体交换B.外骨骼不能随生体的生长而生长
C.减轻体重,利于运动D.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灵活
5.蚕茧代表家蚕的()
A卵期B幼虫期C蛹期D成虫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虫的幼虫都要经过五次蜕皮。()
②.蝉的若虫所蜕下的皮称为蝉蜕。()
③.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④.蝗虫的成虫不再有蜕皮现象。()
⑤.蚕的幼虫吐丝作茧是为了人的需要。()
7、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生殖方式都是
发育都是发育
完全变态
蝗虫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这节课的内容抽象,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讲解化石时,利用化石标本给学生观察,把抽象化为直观。讲生物的进化历程时,应通过列图形式把抽象问题化解为直观的问题,通过拼图“生物进化树”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生物进化有更直观的理解。
【设计理念】
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作为本节的主线。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尽可能搜集有关资料,按小组收集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2.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古老地层中的简单,晚近地层中的结构复杂。通过对化石的复习,为生物进化历程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段,讲述: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中,中生代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销声匿迹了,而龟、鳄鱼却顽强地存活下来,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观看影片进入情境,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快速进入思维状态。
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才会缩短学生、教材、教师的距离。
(三)探究新知: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过渡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直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再现。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动植物类群的相关知识,大致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征,有的类群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2.展示图片
3.提问:
上面五幅图片中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名称?属于哪个类群?生活环境、器官、生殖各有什么特点?
4.提问通过比较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5.展示脊椎动物心脏结构图片并提问:
(1)它们分别表示哪种动物的心脏A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
(2)鱼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
两栖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爬行类的心脏_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心室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3)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试从图中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
(4)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6.引导学生总结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体趋势是:形态结构上是从到;生活环境上是从到;进化地位上是从到。
(四)层层递进: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过渡从最早的原始生命发展到今天的哺乳动物,生物的进化已经持续了近40亿年的时间。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了一棵进化树。
2.展示出生物进化树图片。
3.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进化树的根是一个完整体,而逐渐产生了动植物的分支?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
4.进一步完成讨论题:
(1)动物和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分别是怎样的?请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表示出来。
(2)生物进化树是否全面?为什么?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谁?
(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观察生物进化树思考回答:
(1)现在各种动植物都是进化树根上原始生命进化来的.。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
6.根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组讨论,分组展示讨论的结果,共同完成进化树,并解释出把自己的号牌和贴画放在某个位置的理由,完成生物进化树。
7.讨论回答:
(1)植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
(2)不全面,因为生物进化树缺少缺少病毒和原核生物。
(3)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古代的爬行类。
(4)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的不同。
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便于学生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便于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8.“让生物进化树结出果实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体现学以致用。
让学生试着写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
(五)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法;理解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总体趋势。现在的各种生物虽然性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都起源于同一祖先。希望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回顾本节课知识,归纳梳理总结反思,形成知识的沉淀。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内化。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鸣囊、抱对
2、发育: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A.乌龟、青蛙、鳄鱼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内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4、特点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5、意义
(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二、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聚焦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1、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2、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1、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2、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1、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无性繁殖的典型的图片,嫁接、扦插过程的示意图,组织培养的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实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个单元,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实验过程,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135”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6.积极组织好生物小组活动,能够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两个班有一百多个学生,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较高很高,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在八年级全学科排名较好,但高分少,由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来了。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五、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六、进度安排
周次授课内容
1被子植物的生殖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得生殖和胚胎发育
3性状和性状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基础
4人的性别的决定变异
5遗传病与优生第一次月考
6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历程
7生物的进化的原因人类的起源现代生物技术
8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9五一长假
10复习期中考试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和类型
1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链
13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4复习七年级上册15复习七年级下册
16复习八年级上册、下册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一、导入
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㈠免疫的功能
免疫:免除疫病,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1.观察P78图,说说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思考:免疫是否总是对人有益?
3.免疫与人类健康
维护人类健康
不利排斥移植器官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原因: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
㈡计划免疫
1.接种疫苗防病原理
疫苗通常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面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在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提高抵抗力。
2.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讨论:①你有没有参加计划免疫?
②接种过哪些疫苗?
③计划免疫有些什么好处?
小知识: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糖丸小儿麻痹症
三、练习
P80练习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习
板书: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防御感染
免疫的功能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