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整理8篇)
时间:2024-08-26
时间:2024-08-26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走进天文馆
(2)、奇妙的星空
(3)、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认识世纪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
所有都是阴历日期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中秋节
(17)九月九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认识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汇总。
2、学科间整合:年月日的知识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有密切关联,借助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体验式活动:和学生共同制作每个月的月历表;指导学生认识世纪。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片断
课题年、月、日
年、月、日的巩固练习环节:
1、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的含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30×0.05=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认识;找因数;找质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且部分概念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区分与把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的重要基础。
备内容
倍数与因数(1课时)→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倍数与因数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1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质数(1课时)→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找100以内质数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在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知道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用筛选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过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经历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类比的方法。
3.经历找因数、找质数的过程,并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认识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归纳2,5,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说明
本课时复习的是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平原则。
1.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随机现象。
教材114页5题是对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分组活动后,把游戏结果填在表格中,通过观察、统计游戏结果,体会游戏活动的随机性,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的公平性。
2.内容充实、训练扎实、应用求实。
本节课涉及了“石头、剪子、布”“抛硬币”“转盘实验”等游戏,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归类,活动安排上有老师提出可质疑问题、学生修改方案、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等内容,多方位训练学生,力求学生在学习后具备随机观念,从而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硬币转盘
学生准备
两枚硬币转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复习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会死的。
④三十岁的爸爸妈妈变成一岁的小宝宝。
⑤世界上350个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飘过一片云彩,马上就会下雨。
⑦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1)同桌玩5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赢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样把两人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记录下来?(有序地罗列)结果怎样?
女孩
男孩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2题。
师:小红和小明在玩抛硬币的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两枚硬币抛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况,如下表。
第一枚硬币
第二枚硬币
结果
1正
正
小红赢
2正
反
小明赢
3反
正
小明赢
4反
反
小红赢
小红和小明获胜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戏规则公平。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3x=18050+2x>180
100+x=50x380<2x
不含未知数50x2=100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判断是否是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语文书语文本
数学书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下一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整理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