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设计(整理8篇)

时间:2024-09-06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利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悟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和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一)引入课题

师:刚才在纸盒上看到的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有所不同,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

(二)认识小数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小数?

师:看来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师:仔细看,老师是怎么写的。有人说小数的模样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来,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数里有个小圆点。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像这样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别小瞧这个小数点,作用可不小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微课学习)

(三)反馈微课学习内容

你对小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理解小数

(一)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数具体表示多少钱吗?

师:有了这个经验,那1角用小数怎么表示呢?(板书:1角=0.1元)1角除了用0.1元表示外,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

生:1角=1/10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等于10角,1角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是1/10元。

师:1角等于1/10元,1角还可以写成0.1元,那也就是说1/10元和0.1元是什么关系?

生:相等。(师板书:1角=1/10元=0.1元)

课件展示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角是其中的1份,是1/10元,也就是0.1元。

师:那么3角呢?写成分数和小数又是多少元呢?

生:3角等于3/10元,等于0.3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元平均分成10份,3角就是其中的'3份,所以是3/10元,也就是0.3元。

师:7角呢?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二)探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如果老师把它变成一条长1米的线段,怎样找到1分米、4/10米、0.8米呢?先独立思考完成探究单,并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生:这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

生:1分米可以写作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米等于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就是其中的1份,可以写成1/10米,也就是0.1米。

师:4/10米呢?0.8米呢?学生汇报展示。

三、总结概括,引申提升

(一)归纳概括,领悟一位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关系,谁能找到这种关系,并试着说一说吗?(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二)引申提升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都是小于1的小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于1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亮亮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的话是多少米呢?

生:1.4米。

师:这里的1.4米是如何得到的?下面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把这1米4分米变成1.4米。小组讨论,现在开始。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元2角=()元7元8角=()元

4米7分米=()米10米3分米=()米

(二)在数轴上找到下列各数的位置

(三)小数点的故事—感悟道理

通过小数点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上要细心、不可马虎,在做事方面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3000米=()米

9千米=()米6000米=()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生活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认识钟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1~12的数,了解这12个数的排列顺序。

2、认识并能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的知识无处不在,而且很简单、很有趣。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区分时针和分针。

2、了解钟面的组成

教学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表、时针、分针、圆形纸片。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

指针时针——短粗

分针——长细

数字1、2、3、4、5、6、7、8、9、10、11、1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的同学很爱交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朋友,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么?(出示钟表。)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么?(提问学生回答)你愿意和哪个交朋友?(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钟表)既然你想和你选的钟表交朋友,就要认真的观察你的朋友,认识它,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说出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钟表尽管形状、颜色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张大大的脸,这张脸叫钟面,我们就认真观察这张脸。看脸上都有什么?

教师巡视,看学生观察的情况。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钟面上都有什么?

2、这些钟面有哪些地方相同呢?

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都有指针和数字。

3、研究钟面上的指针。

(1)找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指针,有的会有4根,教师让学生观察最显眼的指针或两颜色一样的指针,总之根据学生指针的情况加以引导。

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长、短、粗、细,说一说怎样区分时针、分针。

先提问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如果有学生知道,则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时针、分针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则教师相机而动,为指针取名。

得出结论同时板书:时针短粗

分针长细

(2)分发学具指针

要求学生把时针涂黑色,分针涂红色。点评学生涂***况。

4、研究钟面上的.数字。

(1)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观察。

①钟面上有哪些数字?

②12在哪里,它的对面是几?

5、分发学具圆形卡片,让学生按钟面上的数字顺序把数字填写完整。

三、动手制作,学以致用

制作钟面:

把填好数字的圆形卡片及涂色的指针组合成一个钟面。

展示制作的钟面。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分针。课后,请同学们给爸爸妈妈介绍一下你到朋友钟面,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这位朋友。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上公开课对我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公开课中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也会留下深深的遗憾。虽说已有20年的教学经验,但我却越来越怕上公开课,也不知怎的。最近几次的公开课,我都觉得讲得不尽人意,反思自己讲过的这几节课,我觉得我一直想要突破自己,让自己的课有一个质的突破,可总是发力不当,课堂与自己的实际设想有一定的差距。

就如本节课,我是这样教学设计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由于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了本班智障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他们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域,设计教学环节:1、观察生活中的钟表,有个直观的认识;2、观察钟面,初步认识钟面;3、观察指针,区分出时针、分针;4、观察数字,找出规律。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同学们平时喜欢打球吗?前些天,二(3)班有5名男生,4名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投篮比赛。说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情况。

出示两幅统计图: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球情况统计图。(0表示投中一个)

A、观察统计图,根据比赛情况,你认为哪队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比总数——每队总人数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个人水平,不是整队水平

B、到底怎样比才公平地体现两队的实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实际就是每队队员投球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认识平均数

2、认识平均数

刚才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算出每队队员的投球平均数,能帮我们评判输赢。那怎样才能求出两队投球的平均数呢?

A、同桌合作完成

a、利用手中的作业纸,不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两队的平均数。b、再比一比,哪队赢了?

B、反馈:哪队赢了?你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

a、移一移,学生板演,其他生观察: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每人投球个数变了

每队的总个数不变

(每队内部的个数调整,不影响整个队的`实力)

像这种在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使每人投球个数相同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5,女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从而认为女生队投球的实力比男生队强一些。

还有别的方法吗?

C、算一算,(7+3+5+9)/4=6(个)(4+7+5+4+5)/5=5(个)

(1)、算式中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当数字比较小又接近的时候我们用移多补少更简便,

当数字比较大而复杂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刚才在评判了两队的输赢碰到困难时,是谁帮助我们进行公正地评判的?那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呢?想不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它呢?

(1)、仔细观察女生队每人的投球数,和平均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样都是“5”,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个体的投球水平

是整个队的总体投球水

4、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五、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应用平均数

1、是的,正是由于平均数能体现整体状况,在生活中的作用还不少呢。前不久,学校想了解三年级同学的身高状况,该怎么办?

昨天、我从咱们班第一横排中选5个同学,了解了他们的身高,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身高计表

同学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吗?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3)、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计算方法)

平均数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么不同?(5个人的整体的身高状况、3号个人的实际身高)

(4)、根据第一排同学的身高,请你推测一下咱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

(5)、看来推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和我们选取哪5名同学有很大关系,如果按现在的座位(8排8列),还是选5名同学,你准备怎么选?

小结: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小整体的状况,还能根据小整体的状况推测出大整体的状况。

2、小熊商店

(1)、出示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2)、求出前三周的平均数

(3)、预测一下第四周进几箱?

六、拓展

淘气身高1.3米,不会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险吗?

七、小结

这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会用尺画三线、角;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线,角的概念,两点一线,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

体会“无限”。

教学准备:

尺子等教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线

1、线段:

(1)猜谜:有始有终(打一数学名词)

(2)揭示:线段

(3)演示:先画“始”(左端点),再由其引出一条线,到一定长度时,点上“终”(右端点),停止其延长。

师生齐用手演示:一只手握紧拳头不动,另一只手慢慢延伸后突然停止并握紧拳头。

(4)生画一条4CM线段

2、射线

(1)师:“有始有终”是一条线段,那么,“有始无终”会是一条怎样的线呢?你能将它画下来吗?

(2)生画,指名上台画。

(3)说说其“有始”“无终”表现在哪?

特别是“无终”师随之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握住不动,另一只手向一方无限延伸

(4)揭示:象这样一条直直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在数学里称之为“射线”。

(5)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射线”吗?

3、直线

(1)师:刚刚的线段我们可以用“有始有终”来形容,射线我们可以用“有始无终”来形容。数学里还有一种线,它也是直直的,大家猜猜老师将会出个怎样的谜语呢?它又长什么样呢?

(2)板书:无始无终生画

(3)说说它的特点(无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用手势表示

(4)揭示:这条线一个端点也没有,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称之为“直线”

4、比较

三线间的联系和区别

线段两个端点可量出长度

射线一个端点可向一端无限延长

直线无端点可向两端无限延长

相同点:直直的线

5、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并说说理由

二、两点一线

1、画一画:

(1)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

(2)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

理解“经过”

生按要求画直线,画完后说发现

2、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板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举例说说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

三、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线路图:从家到学校不同的三条路

2、提问:观察这三条路,这是三条怎样的路呢?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3、小结:这三条路中一条是折线、一条是线段,一条是曲线。线段最短,所以大家都愿意选择这一条路。

4、揭示:三条路线中线段最短,我们把从家到学校的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如果我们把家看作“A”点,学校看作“B”点,那么连接AB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5、想想做做第2题: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先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出完整的话(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四、认识“角”

1、出示一角

提问: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角”,你能从中找出我们今天认识的朋友吗?

2、发现:一个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

3、画角

(1)讨论:角该怎样画?

(2)指名说角的画法,师随之演示。

(3)揭示步骤: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

(4)生自由画,互查,指名画,评价

4、角的表示

符号书空

读作“角一”

5、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顶点,两条边(两条射线)

6、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7、想想做做第3题。

五、总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3、评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

2、能够输入字母和数字

3、学会几个常用的控制键

教学内容

1、键盘的分区

2、主键盘区的字母键、双字符键和控制键

3、编辑区内的光标方向控制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

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Lock。

难点:双字符键、Shift和Backspace键。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教材按“认识键盘→了解键盘的正确操作姿势→掌握基本指法→练习数字、字母和符号的输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键盘的介绍应简单明了,没有必要让小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对键盘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练结合,强调实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来控制计算机了,实际上,除了鼠标之外,键盘也是我们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我们可以通过键盘将命令、数字和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因此,熟练地操作键盘,是使用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键盘(板书)

二、演示观察,认识四区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

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桌学生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

三、讲练结合,尝试自学,掌握重点键

1.主键盘区

(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

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敲“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敲“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敲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敲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灭了后,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敲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还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

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

2.光标控制区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敲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敲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敲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

3.小键盘区

(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

师指名说。

生1:当我敲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敲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敲一下数字锁定键,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

四、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着做,教师检查纠正)

(1)坐姿端正,身体正对键盘,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

(2)肩部放松,上臂的肘部轻轻靠近身体,手腕自然放平,不要弓起,不要接触键盘。

(3)上身稍向前倾,胸部与键盘距离一般在20厘米左右。

(4)坐位高低适当,屏幕中心略低于水平线。

五、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问题,反思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操作,你学会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的内容及学会的操作。

3.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键盘(生齐说),了解了键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希望同学们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以后更好地和这个新朋友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初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键盘操作姿势的好坏和是否运用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眼睛健康和输入的速度。由于相关内容比较枯燥,而熟练使用键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正确操作,所以这个过程是乏味的学习,在教学时多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或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这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具有建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敲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本课学生学习的是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3个是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能力,在第一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指法练习和画图等简单的学习。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识记字母键位。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区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知各区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情来确定。因此,教学主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分别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教学主键盘区

⑴教学字符键: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⑵教学特殊控制键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板中分别按这些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汇报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键位和使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

3.教学小键盘

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略作介绍,学生对照教材自主实践加以练习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生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键盘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认识比》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二题。

二、教材分析: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学生在之前学习了“1~5的认识”、“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等,再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作为铺垫,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迁移。

教材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维。通过3位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体现不同思维特征的小朋友在计算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肯定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1~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独立的列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贴、5个圆片、5根小棒、算式卡片、苹果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透方法

师:今天啦,我们数学王国的国王想邀请大家去数学王国做客,你们想去吗?在进入数学王国之前,有一些数学题需要小朋友解决,只要小朋友们全部回答对了,门就会为你们而打开。你们有信心去解决吗?

1、说分成。

444

312213

325

1()()14()

555

3()2()()()

2、师生一起“拍手游戏”。

师:5的组成。我拍3。

生:我拍2.3和2组成5。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是比较简单而又枯燥的,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用拍手游戏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首先恭喜大家,顺利进入数学王国去做客了。

师:今天,国王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看!

(播放动画: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着1只蓝纸鹤。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一起,1只纸鹤与2只纸鹤放到一块儿。)

师:好了,现在动画播放完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先来了1位小朋友,又来了2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3位小朋友。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真不错,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2:原来有1只红纸鹤,又拿来2只蓝纸鹤,一共有3只纸鹤。

师:把1只纸鹤和2只纸鹤放在一起,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说一说,做一做。

2、学习加法算式。

师:1个小朋友,1只纸鹤,我们都可以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呢?(1);2个小朋友,2只纸鹤,我们都可以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呢?(2)。

(抽象出数字1和2)

师:在数学中,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纸鹤,就是把1只纸鹤和2只纸鹤合起来,也就是把1和2合起来,用“+”这个符号表示,(教师:板书“+”),在算式里读作“加”。

1+2

加号

师:数一数1和2合起来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3)。等于3,用“=3”表示。“=”这个符号是等号,在算式里读作“等于”。

1+2=3

加号等号

师:那这个算式读作什么呢?

(1+2=3读作:1加2等于3。)

师:那怎样写算式呢?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加法算式在低年级算术本书中的规范写法,一方面引起学生重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清书写顺序,并可以结合演示,向学生进行要养成书写干净整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引入“气球图”,看完以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然后指名说一说,让学生带这任务去观察,即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动手操作,加深体验。

⑴师:小朋友学的都很不错,下面,咱们来玩一个摆学具的笑游戏,先听好老师要求:请你一只手拿出2根小棒,另一只手拿出1根小棒。两只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做一做“合起来”的动作。)

⑵同桌相互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德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2和1加起来,用算式2+1=3表示。)

⑶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用口头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三)巩固发展,练习提高

米老鼠和唐老鸭也来到了数学,它们说只要小朋友们参加活动,就能赢得苹果树上的苹果哟!

(设计意图:将练习题以小动物发奖品的活动形式呈现,避免计算题的单调、无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活动一:帮忙数小鸟。

师:米老鼠和唐老鸭的苹果树上来了新客人,你能说说图意吗?你能帮忙数数,一共多少只小鸟吗?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表示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第一种:通过看图,1、2、3、4、5,一只一只地输出来的。

第二种: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用心算出来的。

第四种: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活动二:先摆,再说算式。

3、活动三:小猫玩球。

(1)利用课件展示小猫的活动场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说图意和这样列式,再在方框里写得数。

(2)订正时指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并引发思考,不看图,不借助实物,你能算出3+2等于几吗?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

4、活动四:摆一摆。

先让学生独立做,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想得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5、活动五:看图列算式。

(2)看动画,列算式。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小狗的情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说图意和怎样列式。)

6、活动六:练习三第三题。

3+1=()3+2=()1+3=()

教师启发:像这样没有图,求“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想得数比较方便呢?

(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七、全课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也知道了怎么计算。你认为在这堂课上你有哪些地方做的很好?还有谁做的很好,让你可以向他学习?

(设计意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痛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一定的了解,也对学生的赞美别人的品德有一定的作用。)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