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整理13篇)

时间:2024-09-08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2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柔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柔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柔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冲突的焦点。从学生熟悉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根底。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根底,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识记力量和运用力量。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局部: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根底,所以应重点讲解。

就本节课而言,某一气候图的判读和绘制是一大难点,气候图是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合成的,综合判读特别重要。在完成根本教学目标的根底上,应准时引导学生进展知能的迁移,快速实现知能的转化。可以温室效应、亚马孙热带雨林、沙尘暴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试着用已学过的学问,解读以上三大气候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措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3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主要有: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4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6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7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

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

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

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

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8

教学的细小环节注意不好会引起学生,特别是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思维中断和对新知识的疑惑不解,从而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在教学气温年变化曲线时,要求学生分析某地气温年变化特点。课后一部分学生反映不太清楚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的年变化特点,而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并不难,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耐心寻问才知道,学生不清楚“高温、温和、低温、寒冷”等在描述时有什么标准,回顾教学过程才发现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忽略了细小环节,于是给学生界定了有关与“高温、低温、寒冷”等评价词相对应的月均温标准,学生的疑惑顿消。同样还有看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时,世界不同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常年多雨、常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这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仍然是不明白界定的标准而犯疑惑,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指图大致的讲解,模糊的以为清楚答应自己的那部分学生清楚,就等于全体学生都理解啦,这恰恰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那一少部分聪明的`学生,和老师互动得最好,而恰恰是他们的一应一答和齐呼齐应使我们疏忽了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在教学中一个高明的教师高就高在能把教学的细小环节把握好,即做到细微之处。这里的细小环节指的是知识的细小环节、学生认知的细小环节、教师注意不到的细小环节。把握好细小环节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引导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需要。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9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0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

1.准备不够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1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己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篇13

这学期初一地理第一课时,就是《与同学们谈地理》,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学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兴趣,激发学生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真理的好奇心和欲望。

对地理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实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积极转变教学侧重点,努力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力求用生活实例诠释冷僻、难懂的'地理知识,联系时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对其生活和今后工作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地理常识,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学,当今社会,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学生来说,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目前的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信息闭塞,更主要的是,大多学生都表现出一种这个年龄段不应该具有的懒惰、不思考、对一切事物都兴趣索然的状态,这给政史地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困惑,如何用好课堂4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时刻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处处做个有心人,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剪报、摘抄都会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