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整理4篇)
时间:2024-09-27
时间:2024-09-27
目标:
1、培养观察思考能力,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萌发环保意识。
准备:
幼儿分2组,每人一个纸盒(里面抹一层雪花膏)、显微镜
过程:
一)分组活动
幼儿分成2组,分别在校外马路上、园内小公园进行活动:
1、打开小盒子。
2、引导幼儿感受这个地方空气是怎样的?让人觉得怎么样?
3、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植物等的状况。
二)观察分析、交流
1、你喜欢你去的地方吗?那里的空气让你觉得怎么样?
2、观察比较:
1)用眼睛看看2组幼儿小盒子里的雪花膏的变化。
2)用显微镜看看,那些灰尘、小黑点是怎么样的。
3、分析、讨论
1)为什么在马路上的雪花膏变灰了、有黑点了?
2)空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三)讨论
你喜欢哪里的空气?
怎样使空气保持干净、清新?
设计意图:
空气无所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认识空气》是大班经常进行的`一个课题内容,在很多的活动中,教师都把空气的性质空气的重要性放在突出的位置。我所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小实验,直面的感知比较、了解空气污染的状况,激发幼儿去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意识,产生观察、比较、思考的自觉行为,并且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对生命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材料:透明塑料袋、气球、扇子、蜡烛、玻璃杯、水盆、纸巾等。
多媒体资源:关于空气的图片、视频动画(如空气流动的演示、动植物呼吸的动画)。
环境布置:确保教室通风良好,准备一些绿色植物增加氧气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空气小精灵”的故事,讲述它在森林里、家里、小朋友身边的冒险,引出空气无处不在的主题。
提问互动:提问幼儿“你们能感受到空气吗?它在哪里?”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
二、探索空气(15分钟)
观察空气:
使用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让幼儿观察并感受袋子鼓起来的过程,理解空气的存在。
通过观察玻璃杯罩住蜡烛后蜡烛熄灭的'实验,让幼儿理解空气中有氧气支持燃烧。
感受空气:
用扇子轻轻扇动,感受空气流动带来的凉爽感。
让幼儿深呼吸,感受吸进和呼出空气的感觉,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空气。
实验验证:
将纸巾放入水中,迅速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纸巾是否变湿,讨论空气如何保护纸巾不被水浸湿。
三、了解空气的重要性(10分钟)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动植物呼吸、人类需要空气生活的视频,让幼儿直观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没有空气会怎样?”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爱护空气的行动(10分钟)
环保教育:通过图片展示空气污染的危害,如雾霾、垃圾焚烧等,引导幼儿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空气?”鼓励幼儿提出简单易行的环保建议,如不乱扔垃圾、多种树、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责任。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空气情况,记录下看到的蓝天白云或空气污染现象,并尝试向家人讲解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参与度和反馈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实验环节是否安全且易于幼儿理解。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空气的秘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初中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五、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空气的直观深入的认识。
2、学生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在实验小组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利用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推进新课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分析]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
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
[分析]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做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演示实验]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并将水上面空间分成5等份;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
结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讨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结论]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红磷量不足,未能将瓶内氧气耗尽;装置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分析]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举例]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分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下一篇:《穷人》教学设计(整理9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