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09-27
时间:2024-09-2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复述课文。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35×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理解生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5分钟)
1、谈话提题
(1)同学们一定去过动物园,动物园里关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供游人观赏。(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还想知道什么?
(5分钟)
2、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5分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亭亭玉立、挑逗、有持无恐、络绎不绝
(10分钟)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分几段?
(2)指名说
(5分钟)
5、课堂练习
(1)指名板演下列生字,师生评议(民、萨、啃、邀)
(2)钢笔描红,临写。
(5分钟)
6、作业,做完评讲
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5分钟)
1、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评议。
(2)指名逐节读文章,评议。
(15分钟)
2、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指名读。
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有哪些乐趣呢?下面学习文章第二、三两段。
(2)①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思考:哪几种动物写得比较详细,哪几种动物只是一笔带过?
②指名回答:写的详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一笔带过的(犀牛、鬣狗、黄牛)
(3)默读描写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的有关语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这几种动物的,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4)指导朗读
①自己练读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
②指名读,师生评价。
③自由练读。
(5分钟)
3、小结课文,先请学生讲。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5分钟)
4、复述课文
(1)根据板书的提纲,练习复述。
(2)同桌相互复述、评议。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5分钟)
5、检测
练习册1—3
布置作业:小练笔:介绍你的一家人,要注意有详有略,写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猴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2.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语,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字典、找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片段)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
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出世——仙石迸裂)
(2)学生尝试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师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1)关注语言形式——对偶;排比;精炼。
(2)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3)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称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见本课《课堂练习案》。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一)、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引起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聊聊自己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新闻。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问题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在搜集资料时,关注到什么方面的话题。
3.选择学生比较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4.小组内畅所欲言聊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共同谈论,补充。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
三、召开热点话题座谈会
1.请热点话题发言人到主席台就坐。
2.推荐一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合作主持活动。
3.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内容或事情的过程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话题或对这一话题进行提问。发言人对同学的提问应作解答,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同组同学或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
4.各位代表分别发言。
5.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6.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热点话题”,要求说出评选理由。
7.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迈向全国,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众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有做过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也看到了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美丽景色,同时还有许多悄悄话要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话和事尽情地倾吐出来。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上发生了什么记忆深刻的事;生活中家庭里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或难忘的事;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又发生过哪些愉快或难过的事,在旅游观光时看到了什么好景致,或者在看书或看电视时感触深刻的事,想想这些事情中哪一件是你自己最想说的?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纸上写上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说出自己最想写的一件事。
3.在这件事中你最想告诉别人的话是什么,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要写一篇自由命题,自定内容的作文。我们可以把平时想说而又没处说,想写而又没写的事在文中写出来,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地把整个事情经过写出来,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一篇文章要写得好,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你最喜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的?
指导学生尽量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写人:特点鲜明、事例典型,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写事:选材新颖、条理清晰,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描写生动、情景交融。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表达方法。
(从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方面交流方法。)
3.谈谈你准备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写自己的文章。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一)自由写片断并点评。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定的内容写一个片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描写。
2.学生自由写片断,教师巡回观察,找出描写方法比较好的片断,准备讲评。
3.投影学生习作片断,师生共同点评:什么地方写得精彩?用了什么写法?你对这一片断还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4.学生根据指导自选进行修改片断。
(二)学生完成整篇习作。
提示学生:自由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听了王慧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很受启发。这节课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
1、教给学生方法,授课思路清晰。
在揭示课题后,王老师就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读书应会找要点,读课文,其他同学用书中句子概括,这就教给了学生把握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读书的`方法,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王老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加深情感体验。如在品读“看骆驼咀嚼”这一段时,让学生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看呆了,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于是王老师先让学生感悟骆驼咀嚼是多么有趣。想象出骆驼的上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吃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悠然自得、其乐无穷,于是作者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联想中理解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情境,感受到骆驼有耐力,有韧性,耐得住寂寞。
3、把课堂放给学生,收放自如,营造良好氛围。
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体现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理念,讲完“看咀嚼”部分,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会,然后交流展示。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学习“谈驼铃”一部分,感受骆驼耐得住饥渴、寂寞后,从反复读中悟出在生活中要沉得住气,有耐性、忍性、韧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是水到渠成。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味道,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战风车》课文原文
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hē)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咱们要求的还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一个个杀死,咱们得了胜利品,可以发财。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桑丘·潘沙道:“什么巨人哪?”
他主人说:“那些长胳膊的,你没看见吗?有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好几里长呢。”
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去。侍从桑丘大喊:“那明明是风车,不是巨人。”他满不理会,认准了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你们这伙儿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sī)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这时微微刮起一阵风,转动了那些庞大的翅翼。堂吉诃德见了说:“即使你们挥舞的胳膊比巨人布利亚瑞欧的还多,我也要和你们见个高低!”
说罢,他虔(qián)诚地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yà)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迸(bènɡ)作几段,一股劲儿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桑丘·潘沙赶紧骑驴来救。跑近一看,他已经不能动弹,驽(nú)骍(xīnɡ)南得把他摔得太厉害了。
桑丘说:“天哪!我不是跟您说了吗,仔细着点儿,那不过是风车。除非自己的头脑给风车转糊涂了,谁还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堂吉诃德答道:“甭(bénɡ)说了,桑丘朋友,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看来把我的书连带书房一起抢走的弗瑞斯冬法师对我冤(yuān)仇很深,一定是他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可是到头来,他的邪(xié)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
桑丘说:“这就要瞧老天爷怎么安排了。”
桑丘扶起堂吉诃德。他重又骑上几乎跌歪了肩膀的驽骍南得。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战风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谁生字新词,了解、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凭借自主阅读,了解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特点。
3、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自主阅读,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中,体会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说《堂吉诃德》上下两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风车”入文
1、揭题、读题师:话说上回,我们进入《三国演义》,看了一出孔明草船借箭,好精彩的故事,好过瘾的故事!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部外国名著,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断——战风车。写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了解风车师:课题中的“风车”是什么?预习了课文的同学会发现课文中有好几处对风车的介绍,谁来说说。学生畅谈对风车的了解后,课件出示欧洲风车图片。
3、由课题着手,学生提出困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浏览,梳理小说人物及身份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人物名称及身份,师指导读通读顺人物名称,并板书主人公名:堂吉诃德。2、生再次默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师:课文围绕堂吉诃德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三、细品语言,交流对堂吉诃德的认识
1、谈对堂吉诃德的表面认识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对堂吉诃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实话实说。(预设:可笑、傻、愚蠢等)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出示学习目标师:如果你认为堂吉诃德仅仅是个滑稽好笑的人,那你的认识就太片面,大肤浅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堂吉诃德性格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生自主学习,师全班巡视
3、汇报交流,感情朗读,提升对堂吉诃德的认识师问:你觉得堂吉诃德是个怎样的人?或你对堂吉诃德还有什么看法?你能读出这种特点来吗?请讲得好,理解到位的同学上台板书关键词预设1(课件幻灯片7):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充满正义、锄强扶弱、无私无畏)(全班齐读)预设2(课件幻灯片8):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拼命好了(固执、武断、勇敢、无所畏惧、勇于牺牲)(指名读)预设3(课件幻灯片9):他满不理会,认准了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你们这伙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固执、盲目自信、勇往直前、毫不怯懦)(小组读)预设4:即使你们挥舞的胳膊与巨人布利亚瑞欧的还多,我也要和你们见个高低!(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指名读)预设5:(课件幻灯片10)他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盲目、奋不顾身、英勇)(男女生互读)预设6:可是到头来,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失败后不沮丧,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理想)(指名读后全班读)
四、概括梳理,感受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特点
师:俗话说得好“我口抒我心”。同学们刚才从堂吉诃德的大量语言和行为举止中,对这个人有了多方位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整理一下,请看屏幕……
1、补充句子(课件出示)堂吉诃德既,又;既,又生看板书后口述(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2、补充句末标点师:两个关联词无法完全概括堂吉诃德的特点,那么我们在句子后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最恰当?(补充省略号)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师
人们都说堂吉诃德性格十分复杂,既可悲又可笑,既可怜又可敬,你想更多地了解他吗?那就要看谁写的名著?
1、出示小说:上下册的《堂吉诃德》
2、课件出示《堂吉诃德》故事简介
3、课件出示塞万提斯简介结束语:看过《堂吉诃德》的人都说,从书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受到许多的启发,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同学们,读书明理,读书启智。希望同学们能从书中感受到文字传递的快乐,也希望同学们能从好书中获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六、自主作业
阅读小说《堂吉诃德》或写一篇课后感
《战风车》教学反思
给自己选了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本想挑战自己,没想到失败了。刚下来时有点失落,现在已经好多了,大叔们给的建议非常中肯,听了之后,既有动力,又有方向,真该谢谢他们,也真感受到了年轻的好处,可以尽情地放错,并且有大把的时间纠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原先预想的是能在课堂上教学生读书的方法,然后再引入课文,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自己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多读,多想,最后由书本跳出,在目录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读。
可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一上台,秩序就有点乱,所以后面就慌了手脚,调整好心态后,继续完成了一节课的流程。总体感觉有点混乱,完全没有了当初预想中的那么好。下了课之后,还要故作镇静,装做胸有成竹的样子。于是别人也顺着你的样子,接下来说了些或优或缺的地方。也许现在不用别人评课我也能自己感觉到了不足,只觉得有一种压力,无形中想证明别人说的话是对的,所以高要求着自己,现在看来,放下心来,做自已,还原我的本色,也许效果会更好。
未来,还有没有我的舞台还不一定,所以把握现在的机会,每一次都当作最后一次来珍惜,会少很多遗憾。
结构分析
本文结构比较特殊。先用一个自然段作导语,由3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每个故事各立标题。从大的结构看,应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徐向前元帅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这是本文的“导语”。
第二部分(3个小故事),写徐向前元帅保持朴实无华的3个小故事。这是本文的“主体”。
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写徐向前让秘书把自己家里配发的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讲求待遇,处处想着国家利益的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写一个干部带妻子来访,把徐向前元帅误作看门老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优秀作风。
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写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不要依靠父母,要自立做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语意理解
“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的横幅,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
这两句新闻导语性质开篇的话,概括了徐向前元帅一生的业绩与优秀的品质。第1句是一个转折复句,先概述“功高盖世”,再一转笔锋,赞扬他“朴实无华”的本色。“功高盖世”,盛赞功劳居世人之上。“居功自傲”,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朴实无华”,朴素踏实而无华丽的炫耀。“本色”,物体原来的颜色,本文指原本的品质。第2句是个单句,指出徐向前以“人民的公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横幅”,横的字画、标语。徐向前自书横幅“人民的公仆”,表明他用“人民的公仆”来提醒自己保持革命者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是徐向前“一生品质的写照”,是说“人民的公仆”正描绘出徐向前的言行与品质,也就是徐向前做到了人民公仆的要求。
“买块新地毯要花好多钱呢。”“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这是徐向前教育、动员秘书把地毯交给三座门招待所的两句话,是徐向前见到家中铺上地毯后“不高兴”的原因。第1句说明买地毯很贵,买地毯要花许多钱,因而不该买地毯铺。第2句进一步指出国家穷,要节约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这是讲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块地毯》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追求物质享受,时刻关心国家利益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一方面。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这是新娘子自言自语的话,也是她内心活动的揭示。前文提到新娘子心目中元帅的形象:很威风,车马盈门,卫兵不少。这是她按过去元帅的形象猜想出来的。一是盛气凌人(很威风),二是宾客及办事人员繁多(车马盈门),三是戒备森严(卫兵不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两次错误判断,误以为徐向前是“看门老人”。当她确认这个布衣老人正是元帅后,才会惊诧不已。“比普通人还普通”是不正常的,这种感慨是对徐向前的颂扬,这句话是“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二方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这两句话是讲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徐帅反对为子女“铺路”的做法,他主张“路是自己走出来”,即靠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先肯定,再否定,否定是为强化肯定。这两句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不仅自身“朴实无华”,也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朴实无华”的好品质代代相传。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三方面。
写作特点
1.文风朴实无华。
文章是用朴实无华的风格写“朴实无华”的徐向前元帅的。本文思路朴实。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接下去写3个小故事印证主题,使人信服,敬服。其次,语言朴实。全文平白如话,很像一个普通百姓在娓娓讲述心目中崇敬的老元帅。无华词,无赘句,也不夸张、形容,很少修饰。因此,读者读起文章来毫不费解。
2.构思有创意。
文章虽平白易懂,但也不失艺术化的记叙。比如,文题用的是一个老词去表现当代英雄,这是艺术的“老词新用”。结构新颖,简短开场白后,并列写3个小故事,成为开场白观点的例证,大有“君若不信,有事为证”之意。3个小故事,都拟了小标题,标题短小精悍,都是故事内容的浓缩,第3个小故事还以主人公的名言为标题,更为醒目、深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徐向前元帅俭朴、自律、甘为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叙述课文中这几个小故事。
3.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三个小标题的含义,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2.从徐向前元帅的言行中体会其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1.读书指导。
(1)板书课题,明确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们说说在字面上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做必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真正弄清“布衣元帅”的含义,从题目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指名读课文,再次正音。
(3)提出质疑,讨论交流。
①质疑: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考虑一下这篇课文在记叙的形式上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学生谈出本课是在本文的大标题下又立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三件事情来说明一个中心的结构)或者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初读课文,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疑难的句子。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解答。
②合作交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A.文中的三件事,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地说一说。
B.为什么把徐向前元帅称为布衣元帅,课文中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进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
C.课文用了三个小标题写了三件事,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小标题各有什么含义,体现了徐元帅的什么品质。
以上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要给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研究;然后每个小组找代表同学来回答问题,在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
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如“一块地毯”这个故事中,秘书前后的心理变化描写,先是“心想:一个元帅家里铺块地毯,谁也不会说过分”;然后又写了“秘书很不情愿。他想:一个高级干部招待所,也不缺这块地毯呀!”最后写“秘书感动得说不出话,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在朗读训练中要抓住秘书感情的变化。同时对徐向前与秘书的对话,也应该加强朗读指导。又如在“看门老人”这个故事中,则应抓住新娘前后不同的想法与感受进行朗读指导。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段中重点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时,既要鼓励学生指出优点,又要提出不足,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文后练习。
⑶搜集、积累体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精神的资料,全班交流。
3.认字写字。
(1)认读生字。
①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②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喜欢教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③“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写生字。
本课中的“帅、徐、婚、漆、祥”等字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祥”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在书写“剥”这个字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并且这个字的左半部不要写成“录”而是“录”的变形。
写“革”这个字时不要将上半部写成“艹”。
4.练习。
收集徐向前元帅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途中→盛况→又动情“我”
|主人→热情→更动情|
蒙→情深←汉
(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欣赏景物的方法,并能将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
2.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介绍的是什么?
二、交流平台。
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学了这些课文后你有哪些体会,与周围同学交流。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既描写了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时的热闹景象,又描写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后水面静寂的情景,动静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威尼斯夜晚的独特之美。
(2)《牧场之国》中,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悠闲、宁静,也描写了人们的繁忙。动静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牧场风光图。
三、词句段运用。
(一)朗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1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体会。
1.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写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以及远处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为我们描绘了戏院散场后小艇开动的热闹场景。
第二组句子通过描写傍晚时环境的变化,以及狗、牛、马等动物的行为,写出了傍晚牧场的宁静。
2.情景展示。
(1)放学后的校园。
放学后,校园里十分安静。教室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没有了奔跑的身影。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和花朵似乎已进入了梦乡,只有两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静态美)
(2)群鸟飞过的湖面。
清晨,朝阳升起,一群鸟儿从南边飞来。它们一会儿贴着湖面疾飞;一会儿直冲云霄,并发出高亢的叫声,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风景;一会儿盘旋飞翔,百啭千鸣。宁静的湖水仿佛被群鸟的热闹吸引,漾起细细的波纹,向鸟儿微笑致意。(动态美)
(3)火车进站之后。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火车停稳后,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不一会儿工夫,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还有踮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站台上顿时热闹非凡。(动态美)
(二)阅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说说这些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列举田野、沙漠、尼罗河水、金字塔等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色夕阳照射下的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对金字塔的美丽景色进行了描写。
第二组句子描写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的奇异的白色世界。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特点进行描写,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组句子为我们描述了潭水奇异、鲜润、醉人的绿。作者通过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旁“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衬托出潭水的特点。
四、日积月累。
1.趣读,体会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幅秀美的画!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1)听读,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想象画面。(配乐范读)
(2)汇报展示。
提问: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想描述一下?
(3)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诵,感悟情感美。
五、小结。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爱自然,爱生活,爱国家。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描写景物的方法,懂得多去欣赏身边事物的美。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描述心中所喜爱的景物,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背诵描写景物的古诗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中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凭借文中语言材料,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课文。
2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3是呀,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归林了。请齐读第三自然段。
4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5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学习第四节。
1请同学们速读第四节,边读边思考: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出示填空(用简要的语言):
灰椋鸟归林了。一开始,_______________,没有几分钟,_____________。先回来的鸟______________,后到的鸟_______________。
4第四节就是讲了灰椋鸟归林的这几个场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节,看看哪些句子所描写的场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边读边想象画面。
5交流:出示
△“没有几分钟,……从头顶飞过。”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排空而至”: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排空而至”的意思?齐读词语。
板书:排空而至
B“浩浩荡荡”:你看到过什么情景可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一下?(水、浪、军队)那情景怎样?(气势大、壮观)
这浩浩荡荡的`灰椋鸟飞过来是一幅什么情景?
读词。
(2)这景象太壮观了!老师非常想读这段文字,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范读后,指名说。
(3)想不想欣赏一下这么有气势的场面?课件画面。
师配音:列队……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结束)这就叫-----“排空而至”!
(4)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把这种壮观的景象放声朗读出来吧!齐读这段话。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先回来的鸟……汇合。”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鸟儿在林中鸣叫,叫声像什么?
A“好像…倾诉”什么叫“倾诉”?它们在倾诉什么?(见闻、收获)
B“又像…呼唤”呼唤谁呢?为什么呼唤?
C“应和”谁在应和?
(3)女生读句子。
(4)如果你就是这些灰椋鸟中的一员,你会和同伴倾诉什么?怎么呼唤?怎么应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叫声,边听边想象。
(5)请同桌互相练习一下。指名讲。
(6)它们的叫声太丰富了,让我们读好这个句子。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一开始,……投入刺槐林。”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2)这景象虽没有大部队的壮观,但也够吸引人的,请齐读。
6: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仅仅几分钟,灰椋鸟归入了刺槐林,是那么壮观,它们悦耳的叫声又让人感到那么愉快而又亲切。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评一评,挑选一个,
板书:归林图
7让我们把这幅“归林图”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三学习第五节。
1过渡: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呢?
2请你(出示)自读第五节,
①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像。
②为什么喜欢?在句子旁边简要写出原因。
3交流。
△“看,这几只刚刚……翩翩起舞哇!”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活泼好动:(哪里体会到的?)点击: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
指名读出它们的活泼。
B美丽:(哪里体会到的?)(为什么成金红色的了?)
点击:“盛装”什么时候穿的?那一定很美丽。
“像…少女…”比喻、拟人,
把它读得美些,指名读,齐读。
(2)这景象太美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写出了热闹场面)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谁能把这些词读得热热闹闹?
板书:百鸟争鸣
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这么热闹的声音,(引读并点击)似-------,如---------,
a似飞瀑落入深涧:“飞瀑落入深涧”是怎样的景象?(哗哗哗、直泻而下、雄伟壮观)说明鸟叫声-------?
B如惊涛拍打岸滩:“惊涛拍打岸滩”的景象哪儿见过?(哗啦哗啦、汹涌澎湃)说明鸟叫声-------?
(3)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热闹的鸟叫声。播放鸟叫声。感觉怎样?
(4)这真是一幅多么热闹的百鸟争鸣图啊!让我们也读得热闹些。齐读。
4我们把两段话联系起来,你能说说为什么说树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出示两段话)
5是啊,鸟儿们在这儿多快活!读到这儿,我不禁要问,它们怎么会如此热闹?引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还是在……?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6请再读末句:“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你会欢呼什么?
7:这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这么一幅喧闹而热烈的图画,我们又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板:闹林图
四学习第6节,。
1今天,我们欣赏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非常想说(出示):“鸟是人类的……场面呢?”
2你能将最后一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句子吗?两种句式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4齐读句子。
5: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谢,也是因人们植树造林、保护鸟类而感到无比欣慰。知道作者是谁?(出示简介)
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恶劣,在一片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五课外:
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吧。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有关描写鸟儿的精彩片断,并想象其场面。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西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教程: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板书:
院子
四合院里邻里关系密切
院子回忆四合院里的快乐、和睦、甜蜜
离开四合院、怀念四合院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的教案(整理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