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10-05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指名读段。

★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生生互动,交流感悟。

★引导情境体验,突破重难点。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陶醉完美色彩斑斓等“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设施好想得细致周到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体育为题材的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作品,刻画了女排队长孙晋芳这一典型形象,记录了她训练、比赛、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夺取胜利后的欢乐以及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报告文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从报告文学的特殊表达方法——叙述抒情相结合这一方面指导学生感悟体会文章。同时,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将本课的几个教学重难点分别安排在两个课时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在课前预习中运用以往掌握的学习汉字的方法独立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较好的语感,能够抓住文章的重难点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初步的阅读分析,会写简单的批注,用较简单的语言记录自己初步的阅读体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写作文体——报告文学,学生不能较好的结合文体的特点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学要点(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亲昵饶恕默契化险为夷挥洒自如等,并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重点词语“袅袅的青烟”等和关键句子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晋芳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3、使学生掌握联系课文前后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4、理解报告文学叙述抒情相结合写作方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报告文学叙述抒情相结合写作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板书好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默写生字词:

亲昵饶恕(注意这个字右半部分的写法)默契(第二个字加拼音)化险为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弱不禁风挥汗如雨忍辱负重梦寐以求挥洒自如(最后一个词语,老师说意思,同学写成语。)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默写,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关注生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从而更好的巩固预习的效果。】

2、十秒钟时间学生自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学生对照大屏幕,同位交换本子进行批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自查的学习习惯。】

教师统计默写情况,强调易写错的字的写法。

二、导入新课

1、题目中的她指的是谁?

[板书:孙晋芳]

通过预习课文,你对孙晋芳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世界优秀二传手][三连冠]

2、从“一半”这个词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最后的胜利是全体队员共同拼搏的结果,掌声应该分给每一个队员、教练员甚至是陪练。但人们却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也就是要把功劳分给她一半,她在队伍中的作用真的是(至关重要的啊)。

三、了解报告文学,初读课文

1、这篇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这个学期我们刚接触体裁。

出示:报告文学是一种用文学方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总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选择出典型的事例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点,进而结合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概括的一般规律。】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选取了几件事来写孙晋芳的?哪两件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仔细想一想。

a、三伏天刻苦训练。

通过练球这件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孙晋芳?这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孙晋芳?

除了这件事,还有什么事?

b、和郎平闹矛盾

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孙晋芳?

板书:训练刻苦球艺高超胸怀宽大

教师过渡:课文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世界优秀二传手的形象,你能结合刚才我们了解的课文内容完成大屏幕上的这个句子吗?试试看!

出示句子:

课文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的孙晋芳。

通过典型事件写出人物的品质,运用在文章当中就会使文章写得很出色。同时,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可以这样概括。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写人文章概括方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课文中主要描写的两件事,初步了解了孙晋芳。接下来,让我们品读课文,相信我们会对孙晋芳有更深刻地了解。

四、研读课文。

1、引起学生注意力。

【出示孙晋芳照片】看,她就是孙晋芳,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个子不高的姑娘,却成为排球场上的灵魂,率领中国女排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她到底具有怎样高超的球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划出相关的词、句。

学法指导:

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很会读书,不仅找出了相关的语句,而且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读书做批注是个好习惯。

1、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指名学生交流(只要是与第三自然段有关的内容,就出示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三段

2、这个段落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

这句话就是这个段落的中心句。围绕这个中心句,哪些句子能看出“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啊?

学生读句子:

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一缕袅袅轻烟。

(有一个能说明他球技高超的.词语你发现了没有?)

a、化险为夷——化险为夷是什么意思?

(1)化危为安——它采用了换词的方式来理解了这个词语。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查字典

这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2)真不错。学习课文时,我们理解词语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

对,就用这种方法来看看这个词语。

(“险”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夷”是什么意思呢?)那么化险为夷就是指……把险恶的球变得平和起来。(这样其他队员就更容易接住它了。)

学法指导: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明白什么叫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b、对于孙晋芳高超的球技,作者还引用了这样一段描写。

出示句子:

“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的青烟……”

谁来读一下。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描写方法?(比喻)

把什么比喻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飞来的球)

从“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什么?

这个球来的怎么样?速度……很快力度……很强(凶猛、很快、很难接)角度怎么样?

就像烈火一样来势……(凶猛)可是经过他的妙手一传,就变成了……“一缕袅袅青烟”

从“袅袅轻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真是球技高超啊!)

学生带着体会朗读。指名读。

朗读方法指导:提醒学生根据词语的含义注意朗读的语气。

学生练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孙晋芳那化险为夷的高超球技了。描写当中,加上比喻的句子,会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应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修辞方法的运动队表达的巨大作用。】

c、但是这句话并不是作者鲁光的原创,这是鲁光引用一位记者所说的话。大家看一看,如果我们把记者所说的这句话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熊熊燃烧的烈火”一句变灰。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将别人所说的经典的话引入自己的文章,既可以使描写更形象生动,又可以更准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让我们来背一背这个精彩的句子。背不过的同学可以看着大屏幕。

3、教师评价背诵,过渡: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孙晋芳球技的高超?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时要指示其他学生看相关段落)

出示第五自然段

就用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中心句?找到关键词?

中心句是什么?关键词呢?——她朝夕苦练的动人情景,是难以一一描述的。

“朝夕苦练”(变色),是什么意思?

苦在哪里?到底有多苦?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可以抓住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写写体会。

“三伏天”——是指什么时间?这是在号称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啊,三伏天最高的气温可以达到四十多度,这样的天气里,人们会干什么?可是孙晋芳在干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评价:结合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感受,理解的就更深刻了。

“又矮又窄”——你抓住了“又矮又窄”这个关键词,体会到了孙晋芳练球的辛苦,这是一种好方法。

“挥汗如雨”、——你有没有“挥汗如雨的经历”?那时,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可是我们看一看,孙晋芳却在作什么?(她还在练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加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

她一边托,一边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五百下。从这个五百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孙晋芳练球练的刻苦。)

教师过渡: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啊,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啊!还有哪个词语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浅变深”、“轻轻一拧”“一摊汗水”——想象画面来读书,你深刻体会到了孙晋芳训练的刻苦。

同学们,这样的刻苦训练是一天吗?两天吗?那是……

是啊,朝夕苦练,天天如此。

谁愿意来读读这感人的场面描写?指名读

朗读指导:强调能给我们带了深刻感受的词语来读课文,就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再次感受这动人的场面描写。

学生齐读。

4、教师小结过渡:朝夕苦练,练就了高超球技;顽强拼搏,造就了坚强意志。

你能不能从这一段中找出描写她高超球技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比喻句)

将什么比喻成什么?

狭小的走廊——无边无垠的空间双手——磁石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孙晋芳的球技已经出神入化了。

“出神入化”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哪个词?——技艺娴熟、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所向无敌,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这句话就是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给我们再现了那种出神入化、挥洒自如的高超球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

五、运用积累。

教师小结过渡:这就是化平凡为神奇的孙晋芳,这就是世界优秀二传手孙晋芳。如果说,中国女排是一支演奏美妙乐曲的乐队,那么孙晋芳就是这个乐队的总指挥;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轻烟)。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上“如果说……那么……”说一个句子,来夸夸孙晋芳或者孙晋芳的高超球技?自己在本子上先写一写。

学生交流句子: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刻苦的训练才使孙晋芳练就了高超的球技,那么仅仅有高超的球技就能成为世界优秀的二传手,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冠军吗?

还需要什么?(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

好,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孙晋芳的宽大胸怀。

出示作业设计:

1、用本节课学习过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一夜的工作》和《穷人》的主要内容。

2、完成仿写的句子,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3、查阅普通劳动者或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事迹。

六、板书设计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孙晋芳

训练刻苦世界优秀二传手

球技高超

心胸宽广三连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篇文章。谁来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孙晋芳又有了哪些深入的了解?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训练刻苦世界优秀二传手

球技高超三连冠

二、研读课文

1、凭着朝夕苦练的劲头,孙晋芳练就了高超的球技。然而仅有高超的球技,就能成为球队的灵魂,带领着中国女排姑娘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冠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浏览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谈体会。

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

师评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句子。

投影出示句子:

我们读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去掉“必须”行不行?(不行,因为宽大的胸怀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意图:采用换词的方式理解“宽大胸怀”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感受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2、孙晋芳通过什么事认识到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的?

通过这件事她还想了很多,你来读一下。

投影出示句子:

“心海中的暗礁”指的是什么?再默读6—10自然段,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指的是“自尊心强、脾气倔、对队友的不了解”。

3、在这里我们仍然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悔恨”可以替换成“认为”吗?为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

教师引导:通常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有悔恨的心情?再次默读课文,孙晋芳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吗?(联系七八自然段说,她有责任,但并不是全部的责任,而且主动冰释前嫌)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悔恨自己的心胸不宽阔,你从“悔恨”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从这个词,我知道了孙晋芳决心以后再不犯这样的错误了,决心继续磨炼自己。

2、从这个词,我知道了孙晋芳对自己的要求高。

想一想,为什么她能做到这点?(因为她心中以祖国荣誉为重。)

[板书:以祖国荣誉为重]

因为在她的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正是心中装着祖国的荣誉,即使郎平责怪自己,也应该忍辱负重;正是心中装着祖国的荣誉,她决心继续磨炼自己,把心海中的暗礁一块一块炸平。

朗读指导:体会着孙晋芳的心情读读这一段。

4、(音乐响起)船呀,终于撑进了她的心海。她熟知每一个同伴的性格、脾气、体质和技术,比赛时总能号着她们的脉搏给球。凭着她对每个同伴这种细致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也凭着每个同伴对她的了解和信任,六个上场队员默契得恰似一个人一样。于是,一套———(学生接读。)

5、投影出示孙晋芳的图片。这就是女排队长孙晋芳,这就是世界优秀二传手孙晋芳。她带领着年轻的中国女排,夺得了“三连冠”,创造了中国体育的辉煌。透过中国排球,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的精神;透过中国排球,中国人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满腔的爱国热情,爱我中华的口号响彻大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女排给国人以自信,让世界瞩目!

如果把中国女排姑娘们比为————(学生接读)

6、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她!师生鼓掌。

三、课堂总结

(奥运音乐响起。)顽强拼搏、团结向上、以祖国荣誉为重的精神不仅仅孙晋芳有,中国女排的每个姑娘都具有这样的精神,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这样的精神。正因为这样,我们夺得了三连冠;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正因为这样,我们赢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相信在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会把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给世界人民。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所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

四、拓展延伸:

在各行各业中有许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你知道的有哪些,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小结: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国家的荣誉,这些无名英雄们在默默作着自己的贡献,你身边有没有像他们一样为了集体荣誉,为了国家的荣誉默默的做着努力的同学呢?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荣誉感。

五、积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

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写摘录笔记。

六、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的摘录笔记,积累好词佳句。

2、小随笔:生活当中有许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为集体赢得了荣誉,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写,把他的事迹告诉大家。

八、板书设计: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孙晋芳

训练刻苦世界优秀二传手

球技高超

心胸宽广三连冠

背景资料

孙晋芳资料简介。

我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性别:女生日:1955。4。06籍贯:安徽省宿县代表团身份:中国网球队领队职务:主任工作单位:网球运动管理中心

【球队荣誉】1981年中国女排获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1982年再获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冠军。

【评价】她都是中国队队长、主力二传手。她在场上反应灵敏,应变力强,能根据场上的变化、队友的特点和要求,准确地传出不同高度、位置和时差的球,不失时机的组织进攻的防守,是中国女排“场上的灵魂”,世界最佳二传手之一。

【个人荣誉】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她一人独得“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最佳二传手”3个奖杯。一人获得三个单项奖,这在世界杯赛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她两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

【人生经历】1983年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XX年任国家体育彩票中心主任,XX年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猴王图片)他是谁呀?(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

2、同学们,知道孙悟空的小名叫什么吗?(石猴)他为什么叫石猴呢?他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能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3、和他一样有同感的,请举手。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看屏幕读吧。(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

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

6、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这段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1)①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②师:你太了不起了,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来,同学们,往前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

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③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关注这四个动词,再出声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用词恰当)

④体会得真好。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⑤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

⑥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

【或者:从他的声音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顽皮可爱)你能像他这样读读吗?(生读)】

⑦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生说:“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屏幕出示: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

②同学们,都谁是石猴的朋友啊?(猿鹤麋鹿)再想想,山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石猴的朋友?(生说)这句话在编入课文时,有所改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写的?(想)(出示句子)都出声读读。(齐读、指名读)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③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④对了,老虎那叫大虫,而这里的“虫”是“长虫”,蛇呀狼虫虎豹,那可是猴子的天敌,可是这石猴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真是非同凡响啊!

(3)同学们,接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①生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对偶句。

②师:他说后两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对一下。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③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一个长句子,你们还能读好它吗?谁来?(指名读)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④师评:最后一句读得。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的短句以后,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我起头,你们来接。(生齐读)

⑤同学们,这石猴在这山中,真是快乐四神仙,好不逍遥自在。他已经记不清年月日,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他也不知道又过去了一年。这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⑥同学们,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师板书:顽皮可爱、神异出众)

⑦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文章起笔就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作者用一句话,三个分句,就从三方面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精炼传神,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的形象。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①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④好,同学们,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还能发现什么?来,看着大屏幕,出声读读。

屏幕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

⑤同学们,挺有意思的。来,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说说吧。(生说,师板书:勇敢无畏)

生读——体会——再读

⑥同学们,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这里有石猴的语言吗?(没有)其实原著中是有的,想看吗?想不想知道石猴此时说的是什么?(想)谁能读一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屏幕出示: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⑦同学们,从这句石猴的语言,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生:他有领导风范,有献身精神。

⑧当他第一个往里跳的时候,他知道那里边是一个洞吗?(不知道)如果水后面就是石壁,他跳进去会怎样?(有危险)所以当他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说的是什么?(我进去!我进去!)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这是“有难独当”。而后面他知道里边是个安身的好去处的时候,他又说什么了?(都随我进来!进来!)你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说,有福同享。好一个有难独当,有福共享的石猴,大家再也不用受老天之气了。同学们,能读出这样的石猴吗?谁来试试?你能带着动作读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石猴是怎么说的?(放视频)谁能扮演猴王,读读石猴的语言,能加上动作和表情。(生读)

师:我们都来当猴王,一起读读他说的话,好吗?(好)我来引读,你们只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共读)

⑨在这短促、重复的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自信豪爽、心想他人的石猴。

这样的石猴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刚才把原著中石猴的语言补充进来了,包括前面的与狼虫为伴,虎豹为亲,那你们对比一下说说,原著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更细化哪一版本?(生说:喜欢原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好,同学们,我们继续看课文,接着往下读。我找一名同学和我一起读,你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合作读)

3、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要称他为美猴王呢?(生回答)

4、好,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神通广大。那同学们,课后想不想找来《西游记》读一读?(想)

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你心目中的那个石猴。好吗?(好)这篇课文,语言的珍珠是四处可见,可下可以找出来,继续读一读,背一背,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顽皮可爱

人勇敢无畏神神异出众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4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作者采访的内容,那我想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除了我们在课本中找到的这些材料之外,作者还会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强度;可以有她们的饮食状况、伤病状况、业余生活等等。

2、现在我们作者的手里笔记本、录音带已经有一大堆了,脑海里也装满了他所看到的训练场面了,那么该进入第二步:构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选出来,还要安排好它们的详略。那就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做这项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呢?

选材方面:

①相对平时的训练是本职任务来说,加练是招娣主动要求的,是她为国拼搏奋斗的'表现。

②插叙的3件事是介绍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伤病困挠下,依然不放弃排球,相对健康的训练来说,更能体现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③、写教练和队友是对招娣进行烘托和补充。

详略方面:

①、加练的内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个典型片断,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须详写。而且因为是作者所见,能够具体描绘。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为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再加上是听他人的叙述,距离时间长,所以略写。

③教练与队友是起烘托和补充作用,所以也略写。

构思:

①、顺序:按时间顺序叙事,展现二走三练的情节,其间安排插叙,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方面也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手法: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对教练和队友的描写中进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好了,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笔把这些设想变成铅字了,这时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①锤炼语言。可利用课后练习三、四两道题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②、修辞的合理应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教练的坚定、沉着、严格要求的训练作风。

“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招娣冷静下来后一动不动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理智、倔强、好胜”

小结:本堂课通过对作者写作时选材、构思、用笔的分析,让我们不但对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招娣练球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葱、茏、障、廊、凸、嚣”六个生字的音、形、义。

2.根据阅读提示,抓住关键问题,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

教学难点:

失明的孩子们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2分钟)

1.师:“今天,非常开心能和六年级同学一起学习第11课,《指尖的世界》”(边说边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好吗?(师生一起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1分钟)

1.师:好,那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好吗?首先我们来看看自学要求。(出示自学要求)请大家默看一遍。看完后开书58页,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对照要求来读课文。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的字形。

(3)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参考书来理解。

(4)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绿树葱茏、纤细、无障碍楼梯、凹凸、长廊、色彩斑斓

搀扶、喧嚣

(2)指名学生读。正音。

(3)大家看看有不会写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没有?

(4)板书生字“凸”,提示学生注意笔顺,写完后一起书空写一遍。指名学生读字音,讲字义,并组词。

(5)板书生字“嚣”检查生字的音形义。

(6)有谁知道“葱茏”的意思?(提示学生“葱”字中间是个“匆忙”的“匆”)。

“障碍”的意思是什么?那“无障碍楼梯”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7)现在你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9分钟)

1.细心的同学通过这个“”号知道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那我们一起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说的好吗?

2.指名一个同学站起来读阅读提示,其他想读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读。

3.好,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

孩子们温柔地睡去了。他们醒来时,或许眼前仍是一片黑暗。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中、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指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

他们既然失明了,为什么又说看到世界与光影?

(不是真的“看到”,而是“感觉”到)

4.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可是上天把他们的这扇窗关上了,那他们怎么感知世界?。这也就是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失明的孩子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请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答案,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板书:怎样看到)

5.指名学生回答,并上台来板书。

(1)用手指触摸;

(2)用耳朵听;

(3)用鼻子闻;

(4)用身体感觉;

(5)用心感受。

6.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他们用手指触摸来感知世界?请一大组同学找一找。二大组同学找用耳朵听的;三大组找用鼻子闻的,四大组找用身体感觉和用心感受的。找到以后划记,并读一读。

7.分组交流汇报。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1)用手指触摸的句子之一: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用耳朵听的句子之一:

“有时,孩子们还玩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佩服;同情;感受他们很快乐;感觉自己很幸福……

(3)用心感受的句子之一:

“在手工课上,他们用纸和剪刀,更是用心,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

师:“如果你和他们一样看不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样?”

(4)“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读相同的句子或文章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用心去读,你的收获会更多”请大家再一次用心去读你找到的句子,边读边感悟。

四、培养语感,情感升华。(6分钟)

1.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有一组关联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虽然……但是……)(板书)我们知道,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对不对?而且,有的段落虽然没出现这组关联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出示第一小节,老师示范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大家试试着你找一个合适的段落用“虽然……但是……”来概括一下段落的大意好不好?

2.学生思考之后指名回答。适时给予评价。

3.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全文的大意呢?试试看。指名回答。

4.是啊!失明的孩子们虽然遭到了生活的不幸,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体会生活!让我们把由衷的掌声送给他们!

5.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并不能够这么轻松自如地感知世界,就像美国的盲人作家海勒凯伦曾经也是一个脾气非常坏的孩子,那么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失明的孩子感知到美丽的世界呢?那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那神奇的力量就在这段话中间,看谁最先找到!(板书:他们:快乐、信心)

对,只有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才能让别人快乐;当上天向我们关掉一扇窗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失去了!相信自己,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6.师:“同学们,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可爱的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与光影呢?”(板书:我们:关心、帮助)课文中有体现吗?

五、教师小结,拓展阅读。(2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的问题非常开心地学习了第11课,指尖的世界。读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一本书。有一位读者读完后发表这样的感慨:我是含着泪把这本书读完的,一个如此脆弱的生命却做出了不凡的事情来,她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废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她是一个哑竟然能开口讲话的人,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是一个正常人,却无法用一个平静的心来读完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海勒凯伦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快速地找到中心句。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情感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了解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初步形成善待地球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难点:

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目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文章,圈画段落标记,梳理疑难。

2.积累词语,摘摘抄抄。

二、检测预习情况,并导入课文

1.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

校对,理解并积累。

(注词语:爱之弥深满目凄凉窟窿窒息炽热笼罩掺和焚化埋怨邂逅寒暄妥善不容抹杀渺小同心协力)

2.请同学粗浅地谈谈对地球的了解。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3.结合文章作者身份,激发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导入到本篇文章的学习。

这是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但飞出地球的'宇航员他们是怎样看地球的呢?让我们听听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

(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三、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提示方法:圈划出文章段落的中心句:

(1)“我登上月球……爱之弥深。”(2)“至于地球,多我们……有美妙的大气层。”(3)“地球的一大特点是它有人人称道的斜轴。”(4)“我们也很幸运,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5)有天气现象。(6)“千秋万世……另一个优点”“共同维护这个美丽的星球”

思考:如何正确、快速找到中心句?

讨论概括:(1)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在第二句)。(2)中心句是全段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即全段内容都围绕这一句展开。(3)中心句往往是陈述、肯定式的句子(如果原文不是,在概括时要改成这样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风波指地球重力强,会摔断腿,气候坏等;优点正是地球的可爱之处)

理解课文最后“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微小”针对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有无数的星体,而地球只是其中一个非常不起眼、普通的星球;“美丽”是根据地球的外部环境而言,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气候美、自然美等;“脆弱”是指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优势很容易丧失。)

3.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作简单介绍,理解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

4.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五、课堂讨论

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欲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很多人不经意间残害了我们的地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课后作业

1.涂鸦之作:尝试写写赞美地球的诗歌,字数不作要求。

2.广闻博记:写一则关于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2、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

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聂将军与孤女)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攻克谴责仇怨正义词严感慨无辜寸草不恭泣不成声

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攻克:攻下。

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

无辜:清白无罪

寸草不恭:书写潦草有失恭敬。

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

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

兵戎相见:指战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生交流分段及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

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

(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

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哪个词可以体现出来?(跳舞)

②此时的洪水跳的可不是优雅的舞蹈,而是——死亡之舞。

③像这样的拟人句,文中还有哪些?(学生交流)

3、师小结:是呀,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齐读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4、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人们需要做的是什么?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形?(逃生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此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而这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呢?(自由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四、课后思考

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难点)

一、衔接导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二、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27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2、交流: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对比村民的反应,体会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老汉说话简短有力,为了能让群众快速地脱离洪水,老汉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组织群众有序地撤离。指导朗读:三个短句,读得坚定、干脆、有力。)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党员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老汉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恼火)

②这个小伙子是谁?(老汉的儿子)你是从哪儿得知的?(课文最后)他像一座山一样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父爱如山)

3、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归纳:临危不惧、坚定果断、舍己为人、不徇私情……)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的语气读出老支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的气概吧!(学生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4、指名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配乐)

(1)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巧设悬念)

(2)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课文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晋芳的顽强拼搏与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体会中国女排以国家荣誉为重的精神。

3、使学生掌握联系课文前后文理解的方法。

4、使学生从孙晋芳的事迹中受到启示,懂得顽强拼搏与团结才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顽强拼搏与团结的体育精神,体会中国女排以国家荣誉为重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孙晋芳向上所体现的的顽强拼搏与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和以国家荣誉为重的爱国精神。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排球吗?在排球比赛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中国女排的文章。[板书课题: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快速读课文,题目中的“她”是谁?结合你查阅的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孙晋芳?(她是中国女排的队长,是一名二传手,她是“世界优秀二传手”。)

投影出示课本中图片一,你知道哪位是课本中讲到的孙晋芳吗?

二、理解课文:

1、孙晋芳是如何成为世界优秀二传手的?她的先天条件很好吗?“弱不禁风”是什么意思?她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世界优秀球员呢?

(1、她朝夕苦练,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2、她具有宽大的胸怀。)

2、出示课文的第5自然段:

她朝夕苦练的动人情景,是难以一一描述的。三伏天,南京是全国闻名的大火炉,闷热得厉害。室外有的是空旷的天地,可是,孙晋芳和球友却要在走廊里练球。其实这是大有道理的:在这又矮又窄的地方如果能够传递自由,那么到空旷的球场上传球就更加得心应手。走廊里,孙晋芳已经挥汗如雨。原来蓬松漂亮的头发,变得湿淋淋的,粘到一块儿去了。运动衣衫的颜色被汗水浸染得由浅变深,只要轻轻一拧就可以拧出一摊汗水。她一边托,一边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五百多下。廊顶仿佛突然升高了,墙壁和门窗也似乎向两旁闪开,狭小的走廊啊,宛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更神的,还是孙晋芳的双手,仿佛变成了两块磁石,吸引着飞舞的白球;仿佛有了魔法,可以随意把球送到想送的地方。

(1)读读这段,你读懂了哪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从时间上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顽强,能吃苦)

从练习的场地上说;(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从汗水说;(她非常顽强、有拼搏精神)

从练习的结果方面说。(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点:从第6自然段中找一个。小结:我们读书的时候,联系课文的后面的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

(3)练习朗读本段的最后两句,引导学生读出赞美、敬佩的语气。

(4)小结:俗话说得好,先天不足后天补。正是这朝夕的苦练,先天条件并不是很出色的孙晋芳拥有了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具备了超强的技术。

(5)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孙晋芳的球技高超?

a、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

b、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的青烟……

师:在这里,“熊熊燃烧的烈火”是什么意思?(指前面说的险恶的来球)“一缕袅袅的青烟”是什么意思?(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

小结学法:像我们刚才这样,联系句子前面的课文能够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

c、第11自然段。(可能)

d、第14自然段。(可能)

3、学习“宽大的'胸怀”这部分

过渡:出色的技术固然重要,作为一名世界优秀的二传手,过硬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没有过硬的心理,在激烈的赛场上常常会遭遇挫折、失败。

(1)孙晋芳遭遇过失败吗?哪一次?

(2)快速读7—9自然段,你认为这场比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联系有关的句子说。

(孙晋芳的胸怀不够宽广,她对队友还不十分了解。)

(3)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孙晋芳是怎样做的?“把心海中的暗礁一块一块炸平”是什么意思?

有了宽大的胸怀,赛场上的孙晋芳有什么样的表现?(①了解信任同伴;②导演战斗,指挥乐曲;③传球高超。)

4、在孙晋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取得了哪些成绩?

引导学生利用“小资料”来谈。

小结:虽然在排球比赛中,作为二传手的孙晋芳并不是最惹人注目的人物,但是她却是球队的灵魂,球队组织进攻的核心,导演着一场声胜利的战斗,指挥着优美乐曲演奏。

所以,如果你去观看中国女排的比赛,你会把掌声送给孙晋芳吗?

师:那恭喜你,现在你是一个排球内行了。

板书设计: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高超的技艺

宽广的胸怀

孙晋芳

世界优秀二传手

三连冠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篇10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

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中华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烈的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

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投影打出)

(1)接受任务。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3)把敌人引上绝路。

(4)顶峰歼敌。

(5)英勇跳崖。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如“悬”(xuán)、晋(jīn)。

2.字形:说说哪个易错。

如:“悬”上半部是“县”,里面两横。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斩钉截铁: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

晋察冀:晋,山西简称。察,察哈尔地区。冀,河北简称。

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

五、读熟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

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继271续学习。

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

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

(一)读讲第一段

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板书:拖住敌人、痛歼敌人。)

2.读后讨论。讨论后再问: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

(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是对整体的描写。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

问: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

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

2.再问: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划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明什么?

(说明为了人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四、布置作业

1.造句: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注意引导)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

教师说: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人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接着看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

1.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

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壮士是中国人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

三、总结全文

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