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整理7篇)

时间:2024-11-05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1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西气东输原因”学习的设计

[读图]课本P88,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P90“思考”题

[讲述]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活动】【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导入】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讲授】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γ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活动)思考太阳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那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请各组代表回答。

【讲授】2,太阳能量的来源

老师补充

(过渡)虽然太阳能量到达地球不过是他的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由两个群众方阵来回答,互相比赛。

(板书)a、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即是地理环境的动力来源,如大气环流,洋流

b、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总结)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说明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迁移)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地球上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逐渐面临枯竭的条件下,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你对太阳能利用设想。(承接)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的,具有差异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析课本图1.8图1.9,由各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老师补充大气上界的概念。

(迁移)为什么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不遵循这条规律,分析原因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除了包括纬度位置,还有气候状况(沙漠地区多的原因)和地势影响(青藏高原区最多的原因)。

(承接)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看上去很平静,我们感觉不到其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时刻在发展变化着,并且这种变化有时很剧烈,这些变化我们称之为太阳活动。

(学生活动)案例: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活动】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简述太阳大气结构,各层概况,归纳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板书)1、太阳大气的结构

(板书)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回答活动题。

(过渡)“上看天,下看地,天地之间有联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大的,太阳活动使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有一些微小变化,但可能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一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

耀斑爆发发射的电磁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暴、极光黑子——降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了解了太阳的概况、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我国观测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的历史久远,古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如公元前28年,有记载曰“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面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在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许多方面的影响,请同学们回去继续搜索,我们将搜集并进行交流……

板书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大气的结构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3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其实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是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与以往的教材不同的是,新课标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作具体的要求,甚至可以不涉及。但必须把重点放在其对人类的影响上。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配合使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

【教法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扮演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1。读图分析法:读图方法的掌握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学法指导】

1。图导图练法: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γ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活动)思考太阳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那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请各组代表回答。

(板书)

2,太阳能量的来源

老师补充

(过渡)虽然太阳能量到达地球不过是他的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由两个群众方阵来回答,互相比赛。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归纳】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板书】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归纳】(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2)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2.7%,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板书】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归纳】(1)人均粮食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7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