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整理5篇)
时间:2024-08-16
时间:2024-08-16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c、请学生讨论:如果是你,独自一人,远在天涯,在这样萧瑟的黄昏中孤独地走着,你的心情该如何?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也是学生初步接触并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佳作。
一、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马致远的《东篱乐府》,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小令。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漂泊无定的孤寂情怀。此曲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理解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的优秀教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然而,对于元曲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直观的图像、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小令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小令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小令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令中的意象,体会其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断肠人在天涯”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小令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初步体会其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创设秋日黄昏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小令中的意象。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小令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融合。
4.引导启发法:教师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小令背后的深层含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段描绘秋日黄昏景象的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感知: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之后,全班齐读,感受小令的整体氛围。
3.意象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小令中的关键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4.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并尝试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自己是那位漂泊的游子,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从这首小令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人生的启示?
6.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小令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并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小令、撰写读后感等。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为:
《天净沙·秋思》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意境: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情感:漂泊无定→孤寂愁苦
八、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我对《天净沙·秋思》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的是七年级语文课程中《天净沙·秋思》一课的说课内容。这首元曲小令,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深入理解古典诗词之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天净沙·秋思》选自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是元代散曲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秋天黄昏时分的景物描绘,巧妙地寄托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情绪,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特色。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此曲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中“思乡”这一情感主题的理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曲中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元曲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曲中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曲中意象,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情感。
难点:把握元曲“以景寓情”的艺术手法,领悟曲中蕴含的深邃意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尚显不足,尤其是对元曲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曲子的音韵美,初步理解内容。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秋日黄昏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深入理解曲中意境。
讨论分析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曲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情感。
对比阅读法:可适时引入其他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一段描绘秋日黄昏景象的'视频或图片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秋日的氛围,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
2.诵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感受曲子的韵律美。
集体朗读,加深印象。
3.意境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曲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并讨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
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枯藤老树昏鸦”象征旅途的荒凉与孤寂,“小桥流水人家”则形成对比,反衬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结合背景知识,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曲中情感。
4.情感体会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曲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以景寓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孤寂愁苦之情。
5.拓展延伸
引入其他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鼓励学生创作简短的诗歌或散文片段,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总结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元曲的特点及《天净沙·秋思》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篇以“思乡”为主题的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天净沙·秋思》一课的说课设计,谢谢大家!
一、说课提纲: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说教法和学法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7.说作业设计。
二、说教材: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三、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通过《天净沙·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学会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天净沙·秋》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以及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朗读法
<设计依据>在朗读中领会元曲的音乐美,在讲授中体会意境与画面相融合的古典诗词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背一背。
2.出示《天净沙·秋》,初次认识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绍(出示白朴生平介绍):白朴,元代山西人,长大后生活在山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课件)认识元曲及简单分类:我国古代继唐诗、宋词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为剧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为散曲中的“小令”。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曲中节奏和音韵美;
2.再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朗读技巧;
3.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划分节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学生齐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小学注重积累,简单说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读,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1.引导发现:诗中写了哪几组景物?分别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认识“对比”手法)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诗句予以说明;并说说作者采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认识“以景见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中景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马致远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净沙·秋思》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古诗词阅读积累。
六、说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萧瑟)
对比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绚丽)
七、说作业设计:
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方法,去读读以下诗歌,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在不断的积累)
1.《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
散曲《朝天门喇叭》(明王磐)
2.《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6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