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03-02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金柝()著()傍地走()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kèhánjiānpèiyānjiānjiūróngjìtuòzhuó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学习运用对比和拟人化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对野生马的赞美和对家养马的同情。

重点:

理解作者对待两种不同状态的马的态度。

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思路:布丰的这散文简直可以说精美得空前绝后。因为对于马,我认为,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比布丰写得更好。(梁晓声语)这写马的文章,无论是语言还是写法无不体现出这文章的精美。所以,围绕着这文章的美,作了这样的思路安排:

朗读——整体把握;跳读——把握情感;品读——欣赏美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马的图片。

2、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或诗句。

今天我们走近布丰笔下的马。板书——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

1、作者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可以说是各有特色。那么,你欣赏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欣赏或我喜欢(家马/野马)因为

示例:我欣赏野马,因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

同学自由发言。

2、,两种马都有优点。家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质,野马具有美质、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赞美,老师却读出另一种感觉来,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说说看。(悲哀、同情等)

为什么作者更倾向于赞美野马,同情被奴役的家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一种情感呢?

这和布丰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

3、介绍布丰。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头三册出版以后,由于它用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解释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斥责为“离经叛道”,险遭“宗教制裁”。

布丰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的继承者,宣扬者。在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里,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决定于上帝,而是决定于人的双手。他在《自然史》中对动物的描绘,不是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布丰赞美马,不仅赞美其自然美、灵性美,还要赞美其“人格美”。布丰将人类的美德赋予笔下的马,然而绝不给它们加上人类的陋习和恶念。所以布丰同情驯马的品格,然而却赞美野马的。布丰通过人性化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满,对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自由,毋宁死”,是对自由权利的捍卫。

5、插入美文

如果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马就难免会被狮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马那一种自由之后,我认野马不幸落入狮口的那一种命。

……

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

不能如野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战马似的豪迈地死。

——梁晓声《如果我为马》

四、品读课文,体味美文

1、这是一介绍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吗?请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理由。

示例:

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的新鲜产品;它们……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2、学生交流讨论

3、自由发言

4、: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发现好的文章往往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也发现同学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心灵。祝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寻求到对美的发现。

五、作业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俗语以及诗句。

2、收集有关名马的故事。比如“千里马”、“的卢马”的故事等,和同学课外交流。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4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景色描写形象细腻,事情记叙完整生动,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特点,学习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并讨论下列问题:

1.从课文标题和文章看,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

2.文章的过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

(3)“雪地捕鸟”这一情节,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

(4)“美女蛇”故事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5)离开百草园,作者的心情怎样?这一小节(第9小节)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11小节,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并找出相关的`词语进行分析。

2.学习课文第12节至文章最后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写了几件事情?

(2)写大家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除了表现孩子们的天性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哪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与失败?

四、课后练习。

1.认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2小节,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

2.通读全文,请说出你所认为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再次走近杜甫,掌握与其有关的文学知识

2.巩固有关律诗的知识,积累诗文

3.自主学习时用心体会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在多次诵读中,领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透解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温故知新法阅读分析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巩固积累

杜甫,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_____”,人称“______”。晚年自号“_______”。

其诗风格自己在《进雕赋表》中谈到多以“沉郁顿挫”(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为主。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们学习过的七言律诗《》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诗中也不乏赞景咏怀之作,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言诗《》,以及《丽人行》、《望岳》、《咏怀古迹》五首等就是此类作品。

2.背景明确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有着急切的盼望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佳作,抒发了面对春雨无比喜悦之情。

二、整体阅读,层层分析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原作】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野外的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

锦官城:又称锦城,成都的别称。

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

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说色泽浓艳。

【古诗今译】

多好的雨啊,似乎知道季节已经来临,当万物复苏萌生之际便应时而来。它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滋润着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你看那四面八方的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待到天亮日出,看那被雨水滋润的花丛,经夜雨润泽的湿重而又浓艳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

【简析】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品一开篇,诗人便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那绵绵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溢之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又一次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好雨”动作情态和雨夜里人的欣喜心态都写得形象、含蓄、鲜活、生动。这两句诗重在一个“潜”。诗人不用“洒”,也不用“落”,而用这个“潜”字,如果用了“洒”或“落”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如此恰切形象,都不回如此准确地传递出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这一联,诗人不是继续从听觉描写,而是转为从视觉感受描写眼前的春雨的情状,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的意境。同时也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给人一种安详、静谧、平和的喜悦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是诗人虚掷的一笔,由眼前的雨展开的想象。诗人由雨夜想象雨过天晴,花儿含苞带雨的喜人景象,饱含着雨水的花儿如在眼前,那不堪重压的花枝仿佛就在眼前不停地摇晃不着。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可见诗人手笔之高超。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在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春夜喜雨》练习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

(以上为04年宣州试题)

答案:

1.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3.“潜”字用得好。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彭桓武huán:人名;

王淦昌gàn:人名;

惶恐huángkǒng:惶惧惊恐

胆怯dǎnqiè:胆量小;畏缩;害怕

许德珩héng:人名;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n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寥寥无几liáo:形容非常少。

和泥huó:拌泥土;

聂荣臻zhēn:人名;

含辛茹苦rú:经受艰辛困苦。辛:辣;茹:吃。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蓦地mò:突然

《邓稼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2分)

2、文中两次使用了“竟”字,试分析这个字的作用。(2分)

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答案:

1、不能去掉。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性格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特点。如去掉,就变成他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了,人物性格的可贵之处就体现不出来了。

2、这两个“竟”字都有令人意外,出乎意料的意思。面对复杂激烈的“”斗争形势,邓稼先竟然能够化解派系矛盾,领导不同派别的同事们继续工作并作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说明邓稼先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确实创造了奇迹。

3、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性格和品格的可贵。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人的品格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的,邓稼先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4、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谦虚朴实、具有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A

《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释义

A、鲜为人知B、当之无愧

C、家喻户晓D、锋芒毕露

E、马革裹尸F、至死不懈

G、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曛L殷然勒功

I、兽铤亡群J、殷红K、彷徨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的话,他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

A、道路仍会估价自豪B、途径将要估价庆幸

C、职业将会评价骄傲D、途径仍会估价庆幸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有“福将”之称,意外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着急,人们劝他回去。他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A、常常往往必虽总是只B、经常常常必虽都是只

C、往往常常常虽却是仅D、常常经常必虽总是仅

4、下列语段中横线所用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骄傲我始终说不清楚。

A、。:?—B、。,?、—C、。;。—D、。:?。—

5、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者为什么要建议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6、文章从那些角度刻画人物的?

二、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回答问题

1、比较下面每组句子的两种说法,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⑴A、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B、邓稼先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物。

⑵A、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B、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揣摩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作用

⑴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8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⑵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3、对邓稼先“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一句分析不当的是

A、邓稼先一生光明磊落,真诚坦白。B、邓稼先从不骄人,没有私心,一心为公。

B、邓稼先性格单纯,不考虑个人得失,思想单纯。D邓稼先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4、奥本海默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刻画他的性格和为人?

5、找出文中作者对邓稼先作出的最高评价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三、探究结构

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

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

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二、探究中心

1.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和译文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这是改编之后新增的一篇课文,因此在网上很难找到资料。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所上这篇课文的一点感受。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几分钟后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更正之后我再带他们朗读一篇课文,紧接着让他们自己在朗读几篇。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带他们多读文章,这样不仅能熟知课文内容,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只简单的说一下。对字词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我先让他们自己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一句一句讲解课文内容,由于文章内容有点长我让他们一段一段来学习。如果将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么多的内容记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学习的情况,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学完文章内容之后,我马上进入第二环节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何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对于这篇课文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生朗读和让他们课文重要词句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他们之后做这课的习题时很多学生都不用看书,这点值得我高兴。在课文提升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好。以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问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一定会不断的学习,是自己越来越优秀!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8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者简介江南三大名楼及成名的原因。

2、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遂以名楼。

B.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3、诵读小结。

①以“仙”字贯穿全文。

②短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

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④总体特征:巍峨高大。

4、转入《于园》,介绍瓜州古渡。

①古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富人居所。

②相关传说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富人于五所园也。

B、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C、主人处处款之。

D、以幽阴深邃奇。

E、坐其中,颓然碧窈。

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诵读小结:

①按空间顺序介绍于园。

②雅语、俗语兼用。

③总体特征:奇在磊石。

7、检查阅读效果,讨论探究题。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口语、写作训练。

教学步骤:

1、导入,解说和黄鹤楼相关的故事传说:

①黄鹤楼的得名。

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指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疏通句子,对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点解说。

3、讨论:

①这篇短文和崔颢《黄鹤楼》诗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同: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异:本篇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篇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诗抒发思乡之情。)

②短文用哪些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对偶、夸张)

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描述你登高的`所见所感。

4、阅读《于园》,讨论:

①于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

②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空间顺序,由前而后)

③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④你到过的园林有什么特点?说给同学听听。

5、写作交流。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游览的园林景点,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游览时的感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归纳文言词汇,在反复诵读中鉴赏。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阅黄鹤楼的资料。

1、导入,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短文诵读:范读、集体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对照注释,两人一组合作解释句子。

4、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于、以、其”,归纳用法。

①于:于土墙凹凸处。尝驾黄鹤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

②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跪而拾之以归。

③其: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虫旧曾有之。

5、练习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语言现象。遂以名楼。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主人处处款之。缘坡植牡丹、芍药。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鉴赏。《黄鹤楼》:首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临仙境。《于园》:首先介绍于园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接着重点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

7、诵读、比较:两篇短文写法上的特点。

【资料整合平台】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见苏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深入理解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在叙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方法。

(三)学习球王贝利的出色人品并探究其成因。

二、课时安排正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可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也可提供教参上的“有关资料”,要求既能全面展示贝利的绿茵传奇生涯,又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

(二)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可集体朗读,第二部分可由教师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同学概括内容。

(三)了解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联系

球王贝利不仅球艺精湛,而且心理素质良好,为人谦逊,请同学从第一部分里找出相关语句。想一想编者把这两个片断放在一起,有什么深意?从贝利的哪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慈父与恩师”?

(四)讨论回答“思考与练习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

(五)心理描写片断训练·

请同学阅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第10段,模仿本课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在“这激怒了我”和“我就要跳下去”这两句话后插写合理的心理描写。——

第一千个球

贝利慈父与恩师

球艺精湛

出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人品优秀

少年爱因斯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迹。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

“略读”是指大致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

孤僻()腼腆()遏()止

涓涓()细流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

(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小组讨论交流。

(1)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了解: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门)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4.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

门)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参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文中形容很认真。

(2)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参考: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3)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同桌合作,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②读读,议议,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③班级交流(结合“思考与练习三”)。

参考:“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光彩,又给人以希望: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夫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5.知识迁移。

投影或印发讲义

内容:文学作品中“画眼睛”的成功体例。

例: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了。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了起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着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般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点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两位车主人骑车相撞时彼此相对而又迅速离开的目光。这目光是含蓄的,充满埋怨又含有一丝谅解,反映出车主人复杂的。动理活动。“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表明两位车主人都很宽容大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启发:“画眼睛”是肖像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多加体会,并在自己习作时恰当运用。

(三)课堂小结

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要点概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骆驼寻宝记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千个球》同步练习

一、请你当回思想家。

1贝利能踢进一千个球,说明了什么?他是怎样踢进第一千个球的?进球后感受怎样?当时环境怎样?

2他罚球时很冷静,说明他心理素质很好.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体现出了这一点?

3从贝利的故事中受到那些启发?

4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5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6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人?

二、请你当回评论家。

1贝利进球时紧张激烈的情景很感人。请你以体育评论员的身份向大家解说这精彩的一幕。

2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三、请你当回小作家。

1中国足球队虽然屡战屡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

2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四、请你当回播音员。

中国足球广告词摘自(羊城体育)

足协10年冲出亚洲的蓝图:加个0,就OK!(移动电话升位)

足协选洋教练:非常可乐,非常选择。(非常可乐)

足协对九强赛失利的责任:一抹就干净。(奇力洁清洁剂)

足协的总结:好功夫!(步步高vcD)

足协对霍顿的态度: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

国奥队员挽留霍顿: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沙宣洗发水)

效力于水晶宫的范志毅给女儿取名'范斯晶':水晶之恋,一生不变。(喜之郎果冻)

范志毅对霍顿以身相许:爱你等于爱自己。(娃哈哈纯净水)

陈东对韩国及巴林时莫名其妙的失球:早一粒,晚一粒。(康泰克感冒药)

'下课'、'假球'、“黑哨”层出不穷:'运动'无极限。(adidas)

中国女足:真功夫!(爱多vcD)

从此不看中国足球的球迷: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

泡吧事件:情浓酒洒更浓!(野力干红)

土教练的没落:国货当自强。(奥妮洗发水)

球迷对霍顿的'中国第一”说:说到不如做到。(步步高VCD)

国奥队员责任心的缺失: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张效瑞的光头:让你的头发一起来跳舞。(力士洗发水)

五、请你当回阅读者。

《第一千个球》的教与思

分析教材:

这一七年级语文课文《第一千个球》节选于《贝利自传》。追星是现在社会风气,体育明星的辉煌可让学生炫目。这一课集中地透过贝利精彩的球技,开发其内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目标。这篇自读课还谈到贝利对父亲的感恩,是很好的教育文。

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员,他们喜欢明星,想知道一切有关明星的事。对于是非深浅判断尚处在朦胧状态,有些迷惘。对于父母,他们既爱又不想当个十分听话的孩子了,怕埋没了自己的个性。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抽象的、枯燥的道理。他们的认知兴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有形象的场面、具体的设想才能激发内心的想法。

设计理念:

1、课堂设想是:感知课文→兴趣课文→思考课文→拓展课文

2、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修课堂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星,以明星事迹来激励自我。

2、学习贝利胜而不骄、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积极态度。

3、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对长辈的爱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讨论20xx年中国球出线为导入。

有些学生对中国队员表示不满,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队员的不团结。

就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中国足球的出线已是中国球员与国人付出极大努力换来的;在中国队出线后,全国上上下下球迷和非球迷都关注着中国队与世界杯,这体现出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至于中国队在世界杯中的失利,我们应客观对待,对手的强大、我方经验的缺乏都是关键原因,队员们的不团结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们只需避免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不必去夸大他。接着与学生探讨足球明星,又转到贝利的生平事迹。讲述贝利贫穷的出身,对父亲热爱的足球的继承,对父亲的深爱,人格的不断完善,及足球生涯的坎坷与辉煌。

我在讲述贝利的生平时,学生聚精会神、面露崇拜之色。我也很注重阐述贝利成功背后的不利条件与汗水,以激励学生们的上进心。

零零碎碎讲了謻,中间如有遇学生不解之处就当场稍做讨论、解决。下课铃响了,故事也讲得差不多了,学生们却都余意未尽。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掌握与其有关的文学知识

2.巩固有关律诗的知识,积累诗文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露的不同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透解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对比探究《钱塘湖春行》与《长安春》的异同

学法指导

温故知新法阅读分析法比较探究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因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故世称“”。

二、整体阅读,层层分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题目以“”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三、深入研读,揣摩诗句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四、用心体会,把握情感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白居易《长安春》原文和译文

长安春唐·白居易

原文: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译文:

青门柳枝软无力:

门外的.杨柳无力的下垂着。

东风吹作黄金色:

春天的东风把柳枝吹成了金黄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

东街的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

满眼春愁销不得:

满腹愁苦还是消不了

白居易《长安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长安春

唐·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8.“青门柳枝软无力”一句用了什么修辞?“东风”是什么意思

9.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写的,你看看他写的是城里的春天还是城外的春天?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请写下来

10.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所以在他眼里柳枝是软无力的。

11.作者为什么要喝酒,又不想从醉酒中醒过来呢?

12.这两首诗的素材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8.拟人春风

9.城里的春娇气,经不起寒流;城外的春顽强,最具生命力。

10.“愁”

11.因为他不想看到城里被寒流打过的的乏软无力的柳枝,只有喝醉酒了才能不再看到它们。.

12.同为写早春自己所见之景的七言诗,但一为赞城外春之生机,表露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一为讽城内春之乏软无力,表现出对经不起风霜的城柳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