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说课稿(整理7篇)

时间:2024-05-24

《行路难》说课稿篇1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行路难》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行路难》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行路难》说课稿篇4

1、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初一和初二上期学习了一定量的诗歌之后,对诗歌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小学就开始接触李白的诗歌,对诗人李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唐朝的相关史实,这也学习这首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后本班学生由于是农村学生知识较窄,所以在教学中应多加以引导和启发、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活动2【讲授】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

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直:通“值”,价值。箸:筷子。

顾:望。安:哪里。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采用“”(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7、“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说课稿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行路难》说课稿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领悟意境,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感悟诗歌情境

难点:体味诗人复杂变化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行路难

由李白的经历导入(少年时期拜师学剑。二十六岁辞亲远游。四十二岁被召入京。)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活动2【讲授】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朗诵

2、师范读

全文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品读诗歌,体察情感

1、思考:在朗读过程中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的苦闷情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3、诗人李白为什么不能食,心茫然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补充背景: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由玉真公主引荐给唐玄宗,玄宗每有宴请郊游,必须李白侍从,利用他的诗才,赋诗纪实,李白受到玄宗的宠爱。有人因此产生嫉妒之心,他很快受到权贵排挤,两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京之时,朋友们设酒摆宴为他饯行,他深感仕途艰难,前途无望,满怀愤慨写下了这首诗。

冰塞川,雪满山是指他仕途道路中的挫折

朗读指导:冰塞川,雪满山六字要缓慢、低沉,一字一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此句话与本诗其他诗句有所不同,把它换成七言进行比较。

前行路中多歧路,眼中无路独徘徊。

原句的好处:反复的修辞,突出情感

两个叹号,感情更加强烈

一个问号,再问苍天,在问自己

……

朗读指导:读出诗人的叹息声。

4、诗人李白是就这样消沉下去了吗?

学生回忆曾经的李白(自信浪漫豪放潇洒……)

思考:凭你记忆中的李白,你认为李白会怎么样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补充典故

吕尚深明兵法战策,但家境极贫,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吕尚80岁时在渭水垂钓遇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商朝的伊尹奴隶出身,他的父亲是个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后被商汤委以国政。

两个典故看出诗人对自己的人生仍抱有希望。

5、诗人最后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呐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考: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补充典故: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朗读指导:

“会”、“济”重读。语气坚定、高昂。

四、总结

李白刚刚来到长安城,是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可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苦闷,可是李白毕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能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面对现实,他想到了吕尚,他想到了伊尹,于是,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前途道路重重阻挠,彷徨中的李白再次发自肺腑地感叹行路难,我们足以看出他内心的忧郁。李白毕竟是盛唐诗人,他悲而不伤,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风潇洒的李白,一个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的李白,一个自信乐观的李白。

五再读诗歌,再悟情感。

六板书设计:

希望自信

苦闷忧郁

行路难(其一)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行路难(其一)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行路难

由李白的经历导入(少年时期拜师学剑。二十六岁辞亲远游。四十二岁被召入京。)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活动2【讲授】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朗诵

2、师范读

全文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品读诗歌,体察情感

1、思考:在朗读过程中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的苦闷情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3、诗人李白为什么不能食,心茫然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补充背景: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由玉真公主引荐给唐玄宗,玄宗每有宴请郊游,必须李白侍从,利用他的诗才,赋诗纪实,李白受到玄宗的宠爱。有人因此产生嫉妒之心,他很快受到权贵排挤,两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京之时,朋友们设酒摆宴为他饯行,他深感仕途艰难,前途无望,满怀愤慨写下了这首诗。

冰塞川,雪满山是指他仕途道路中的挫折

朗读指导:冰塞川,雪满山六字要缓慢、低沉,一字一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此句话与本诗其他诗句有所不同,把它换成七言进行比较。

前行路中多歧路,眼中无路独徘徊。

原句的好处:反复的修辞,突出情感

两个叹号,感情更加强烈

一个问号,再问苍天,在问自己

……

朗读指导:读出诗人的叹息声。

4、诗人李白是就这样消沉下去了吗?

学生回忆曾经的李白(自信浪漫豪放潇洒……)

思考:凭你记忆中的`李白,你认为李白会怎么样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补充典故

吕尚深明兵法战策,但家境极贫,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吕尚80岁时在渭水垂钓遇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商朝的伊尹奴隶出身,他的父亲是个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后被商汤委以国政。

两个典故看出诗人对自己的人生仍抱有希望。

5、诗人最后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呐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考: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补充典故: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朗读指导:

“会”、“济”重读。语气坚定、高昂。

四、总结

李白刚刚来到长安城,是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可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苦闷,可是李白毕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能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面对现实,他想到了吕尚,他想到了伊尹,于是,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前途道路重重阻挠,彷徨中的李白再次发自肺腑地感叹行路难,我们足以看出他内心的忧郁。李白毕竟是盛唐诗人,他悲而不伤,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风潇洒的李白,一个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的李白,一个自信乐观的李白。

五、再读诗歌,再悟情感。

六、板书设计:

希望自信

苦闷忧郁

《行路难》说课稿篇7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板书设计:略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