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历史典故(精选8篇)
时间:2024-01-04
时间:2024-01-04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冯谖的人,他因为贫穷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便来到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前,说自己想当他的食客。孟尝君就问他了:你有什么爱好吗?”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你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吗?”他还是回答没有。孟尝君一听就觉得有点好笑,一个什么才能都没的人也敢来我家?当时处于自己的仁德,他还是答应了冯谖的请求。
来到孟尝君的家里后,因为家里的办事人员认为孟尝君并不喜欢他,于是就随便给他点剩菜剩饭打发他。冯谖就三次用弹铗唱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过分,皱眉的人都十分厌恶并讥笑他,但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所提的各种无理的要求。其实冯谖做这一系列事情都是为了测试孟尝君的胸襟和眼界,现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尝君却是想做大事的人。于是他此后便尽心辅佐孟尝君成就大业。
这个故事个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有宽宏的气魄和广大的胸襟,对于下属的要求应该尽量满足他们。就像孟尝君那样,对于冯谖提出的'各种要求都能及时满足他。正史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导,冯谖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来帮助自己的上级,而且是忠心耿耿,丝毫不敢有懈怠。
当然这里的冯谖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会考察自己应该要辅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倾尽全力来帮助他,也就是说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当的人和事上,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价值。
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的历史形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人总是在揣度,为什么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先从隆中对策说起。当时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这样做一是可以使师出有名,二是可以争取民心,无疑为刘备完成霸业提供条件。如此聪明之举为何曹操孙权没有想到呢?其实二人未必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曹操、孙权二人都无皇室血统,根本不可能打这个旗号去创业,刘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倘若诸葛亮废了刘禅,百姓便会起疑,“丞相说的兴复汉室还算不算?”废了刘禅,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毁长城!
二刘禅虽不为明君,但在诸葛亮时期却不谓庸主,还未有后期那般荒唐,无非是贪恋女色、听信几句谣言,尚未构成大错。试问诸葛亮有什么理由废了他?废一个皇帝,势必造成朝中大乱,蜀国本身羸弱,如何经得起这一大动?如此一来,反倒天了自家风险。
三诸葛亮要废刘禅,是因为刘禅无能,不能完成大业。那么他若废了刘禅便说明他完全有能力灭了魏国,与东吴平分天下!但蜀国当时由此力量否?灭不了魏国却废皇帝——他诸葛亮便是大罪人!诸葛亮何等英明?岂会为此自毁前程。
四诸葛亮只想当丞相,对皇帝不感兴趣。当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没兴趣,还是白搭。
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某喜读杂文,曾经看一篇杂文写道一市委书记喜好书法,经常有经商者求字,并送润笔若干,一时间满城皆是X体书法(这个X当然是书记大姓)后来书记事发,巨额财产来源剖析,光润笔就收了一千多万,其中还不乏美刀,这笔钱若是折算古代货币,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独创一派书法的颜真卿,柳公权也自叹不如。
润笔这个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书》,这是《郑译列传》里的一段玩笑话,郑译曾为朝廷重臣,后来被劾疏于职守,不孝母亲而遭贬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复郑译,“上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觥上寿。”郑译毕竟是个人才,又是开国将相,所以文帝下诏让他参与制定律令给予沛国公爵位,任上柱国,说完上面那段话后当即命令内史令李德林作诏书。这个时候和郑译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颖就开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郑,笔干了哎,这诏书写不了啊。”“译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这郑译假装一本正经的把玩笑话接了下来,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来就不错的皇帝也逗乐了,你看人家这官当的,一头讨好皇帝,一头在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一道笔墨,后来人一提起润笔,大多一下就想到了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师了。
其实稿费这个东西并非郑译独创,包括高颖调侃的笔干,其实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开口讨取稿费的旁敲侧击。经郑译这么一说,文人讨取润笔就稍微理直气壮了。
最正当讨取润笔的理由是帮人写墓碑,中国人信奉人死为大,而这人死后的墓志铭,就是重中之重,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与生者混的怎么样有关。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请名士或者书法名家来写墓志铭,故而不少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都是通过墓志流传下来,可谓是墓志铭对中国文化的一大意外贡献吧。
柳公权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请他写墓志铭的人就很多,润笔费用也高的吓人。柳老头倒是不很在乎钱,就图写了个乐,后来这润笔越来越多,家人监守自盗柳公权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乃至他把写墓志赚来的银器放在一个柜子里,过一段时间银器消失了,他叫管家来问怎么回事,管家还理直气壮的说真怪事啊,柳公权笑笑说:“是啊,大概这些银器都升仙了吧。”
还有一位写墓志收润笔很有名,那就是韩愈,连他的弟子都嫌老师给别人写墓志写的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帮人写墓志,尤其是收了润笔的,就不能写的太实在,多半是只讲优点有大的缺点实在不能不谈的一笔带过,象著名的鲜于仲通神道碑就是这样的情况。韩愈的弟子就讥讽韩愈写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谀墓”,但是老韩一生写的最优秀的.墓志铭,可是没收钱的,那是为老朋友写下的《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读了这份墓志铭,那份尽在不言中的友情与哀伤不知不觉的就把人往那个时代扯,也许生活在古代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更重情义,更懂生活。
开头说的那位书记,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润笔不是因为道德文章或者书法超过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颜无耻的程度已经足够我们整个民族唾弃了。
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
这事啊,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下面有看官说了:“哦,知道了,这是要说张翼德怒鞭督邮的事。”
这位却错了,首先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其次我们这里说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说新语》是本好书,可谓魏晋笑话大全,里面记载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曾明令禁酒,恒温手下有一名书记官善饮,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饮,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坏酒,但是喝酒明说出去可是要杀头的,于是他就卖弄个关子,好酒称之为青州从事,坏酒则为平原督邮。
这是为什么呢?说来很有意思,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通“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通“膈”,大约就是盲肠一带,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经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见一仿古酒肆,内书一联,“尽是青州从事哪有平原督邮”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声:“小二,拿酒来”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实很善于用身体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这里有件比较近的事,大家回去问问家里的老人兴许还知道,说两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时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称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难之交,位极人臣,不过呢明珠这学问可就不咋的,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是他这个进士水分相当大,首先他这个是相当于一科补考的进士,其次当时主流的汉族文人都拒绝满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毕竟做到了一品大员,也就好附庸个风雅,自己学着写几首诗,还让府里的师爷帮忙点评一下。这天师爷出去玩,恰巧师爷给明珠诗句留下的评语就被康熙看见了,这评语是两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学究天人一看这两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这明中堂这诗可不会太差,可是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诗人吗?我怎么就不知道呢”这个时候旁边近侍的带刀侍卫大老粗一个什么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开了:“皇上?这?肚子以下,膝盖以上……那不就是吗”…………………………………………………………………………
呵呵,写了两段酒,不小心把酒虫勾了上来,随便写段不入流的笑话压压瘾,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一首五言绝句,短小精致,回味无穷,酒香四溢,与天下好酒者共品: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哎,收笔时又是一声长叹,真羡慕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潇洒,一不小心,名字就写入了中国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传千年万年,刘十九,你一定是一个好酒客,某十分愿意与你共饮一杯,顺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时写下的《问刘十九》
历史沿革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20xx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馄饨的标准英文名为Wonton或Huntun。
特色
馄饨以馄饨和水饺来比较的.话,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
关于馄饨的历史典故
汉朝匈奴之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道教之说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西施之说
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一月一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马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
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最新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范文
有关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上一篇:有关历史典故(精选10篇)
下一篇:关于历史典故()(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