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心得体会(整理4篇)

时间:2024-10-21

走亲戚心得体会

为认真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深入推进“走亲戚”活动的意见》精神,市住建委在委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开展了“走亲戚”活动,切实贯彻“走亲戚”活动精神,与困难群众“结亲戚”。本人根据委机关支部安排,与当涂县大陇乡戎楚村杨家满一家结成了“亲戚”,通过多次的送寒问暖与互动交流,感触颇深:

一是了解了“亲戚”所思所忧,送去了自己绵薄之力。我结对帮扶的“亲戚”家住当涂县大陇乡戎楚村,一家三口,第一次上门,“亲戚”家的状况令我心情有些沉重,丈夫小学学历,在外打工,妻子患有肾炎,丧失劳动能力,儿子还在上大学,家庭负担很重。春节前夕我上门走访了两次,并给与了大米和油的帮助,鼓励孩子努力读书,为家庭致富提出建议。亲戚是越走越亲,今后我将多到亲戚家看望走动,不断思考总结帮扶的方法,带着一颗真心去听、去问、去帮。

二是总结了“走亲戚”的.经验,同事间得以相互启迪。回来后我积极与同事交流经验,利用大家集体的智慧,总结更合适的方法为亲戚排忧解难。想让自己与“亲戚”亲上加亲,得到群众的认可,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架子、挤出时间、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进入“亲戚”的角色、尽到“亲戚”的责任,“亲戚”才会把我们也当“亲戚”,有什么说什么。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实实在在与基层群众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本次活动让我充分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所急、所盼、所望,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三是扎实了群众路线的观点,自身受到教育得到升华。通过参加“走亲戚”活动,我们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帮扶困难群众的过程中,自身受到教育,得到提升。“走亲戚”的影响力就像一束光,通过不断积累扩大,不仅点亮了“亲戚”,指引了自己,而且也温暖了社会,温暖了人心。

只有掏出真心,真正尽到亲戚的责任,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的活动才有真正的意义。这次“走亲戚”活动是一次洗礼我们心灵,锤炼我们思想的活动,今后我一定会长期坚持,不断努力,为“亲戚”办几件摸得着的实事,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走亲戚心得体会

今年的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小时候在农村,每逢中秋节,母亲会在院子中间设一圆桌,上摆月饼、苹果、核桃、大枣等“献月亮”,给屋中诸神焚香膜拜完毕,然后才准许我们姊妹三人吃月饼。那时我的爷爷还在世,母亲会挑选掉渣少、最圆的月饼(水晶饼)最大的苹果交给爷爷吃,我们三个“馋猫”会将剩下的.吃货一抢而空,各自带着“战利品”找一有利地形狼吞虎咽起来,母亲默默的将圆桌收回归位,站在一边乐滋滋的看着我们三个“消灭”吃货。那时家里比较穷,中秋节的物品就这几样已经算很丰盛了,月饼就是水晶饼,虽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可是我回想起来还是会流口水。

时过境迁。我们姊妹三人已长大成人,分别已跳出农门,在离家不到100公里的城市工作。又到中秋节,虽说儿子无人带,但研究到父亲一人在家,给母亲准备了一些物品催促其回家与父团圆。母亲临行前千叮万嘱必须把小孩管好,让我们不要乱花钱,她回家随便有点东西带回家就行,爱子之心让人心酸。父亲因腰椎不好做了手术,赋闲在家,天气变化感觉极为明显,但电话问候时一向说“好着呢”,偶尔回家探望时也拒绝我们给他的零花钱。此刻我也为人父,想起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父母无私的爱伴着自我一向至今。我上初中时父亲还在公路上上班,每一天5点钟起床,给我做好饭后骑自行车就去上班。每一天是迎着朝阳去,伴着月色归。虽然每月仅有30元工资,但会给我6元左右的零花钱,让我想吃啥买点啥,生怕我饿了肚子。我上中专后,父亲会足额给我生活费,还经常写信鼓励我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缺钱就给他写信(那时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每临节假日,他会提前买好多好吃的菜、肉,亲自下厨给我做香喷喷的饭菜。收假之时,他不顾劳累,骑着自行车翻越沟坡16公里送我坐返校的火车……

又是一年中秋节,我和媳妇、儿子一块在城里过中秋节,父母在家里肯定想起了儿女,而我们做儿女的是否会想起父母呢?想起来又让人心酸。父母操劳一生养育我们成人、成家,我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会作出榜样,让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开心、幸福!

走亲戚心得体会篇3

今天,奶奶带我到舅爷爷家做客。我高兴极了,又只能是大饱口福了,因为舅爷爷是一个厨师,做的菜好吃极了。

刚到那里,我就被“叽叽喳喳”的叫声吸引了。随着叫声,我来到了阳台,发现了一个大箱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鸡。这些小鸡只有我的拳头那么大,三只穿着黑色的衣服,两只穿着红褐色的衣服,太可爱了!它们的小眼睛亮亮的,像一颗颗黑珍珠,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迈着两只粉红色的小爪子在大箱子里踱来踱去,小翅膀还一扇一扇的。

几只小鸡“叽叽叽”的叫着,我想他们可能是饿了吧,就抓起盆里的小米喂他们。这时舅奶奶走了过来,告诉我:这群刚出生的小鸡不能直接用生米喂,他们消化不了,要用水泡一会儿。听了舅奶奶的解释,我把小米放在了碗里,又倒了半碗水,浸泡了一会儿,我捞出来才喂给他们吃。

小鸡吃食的时候更加可爱。瞧!他们不停地颤动着小脑袋,尖尖的小嘴飞快地啄着,发出轻微的敲打声,时而还尖着嗓子欢快地唱两句,好像在说:“真好吃,真好吃!”小鸡吃饱后,有的'在散步,有的在闭目养神,还有的在日光下晒太阳。远远望去像五个大绣球。

正看得入神,“开饭了”舅爷爷喊了一声,我忙跑向餐厅。“哇”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映入眼帘:红烧全鱼、清炖土鸡、腊味全蒸、素炒莴笋片……看得我垂涎三尺。今天我又可以品尝舅爷爷的手艺了,真是高兴至极。

舅爷爷家之行真快乐!不仅饱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还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小鸡”。

走亲戚心得体会

过年几天在家,走亲戚朋友。一年未见的朋友一起聊聊天,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个感想,就是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即要有分寸感,也要敢于表达自己。

昨天在一个哥哥家吃完饭。饭后几堆人在一起聊天,旁边一些小朋友在玩花炮,我看着他们玩,突然听到两个一起吃饭的哥哥在说:“人还是要敢于表达自己,不要怕说错话,要敢于说,不说的话,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话,也就越来越不敢说话,说错了,和别人真诚的道个歉,下次改正,或者晚上回去的时候好好想一想。”

我一听,这不就是平时爸妈和我说的话吗,自己也是经常这样做的`。然后也不管熟不熟,反正刚才在一起吃过饭。我就凑了过去听两个比我大10多少岁的哥哥聊天,中间我也会插几句话。但大多时候是他们两个再聊,偶尔看我一两眼。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之前在抖音看李玫瑾老师说过的一段话。讲如果自己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身边最好有几个比自己大七八岁的朋友。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为人处世,比自己长着几岁,是能比自己懂很多东西的。自己多去和他们交流交流会学到不少东西的。

想一想,觉得其实更多时候可能还不是他们说了什么内容,而是与哥哥们相处时候的一种感觉,一些言谈举止,一些小细节的地方。这些小细节如果留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他们会再吃了饭后,走了的时候会主动上前去打招呼,说声道谢的话,让别人知道自己走了。这一点礼貌虽然自己知道,但是要真正每次都做到还是不太容易的,有时候也是比较胆小害怕,又觉得自己是刚出入社会的小学生,没地位,没身份,还没有一份职业,还在读书,想想还是算了吧,他们也不会怎么把自己放在心上。

又比如在相处的过程中自己的手是怎么放的,是胸前交叉还是双手插裤带,还是别人在说了一句话后自己会应和一下,哪怕是笑一笑,要有一些回应。虽然笑一笑是比较善意的,但如果一直这样,别人可能就没有与自己交流下去的意愿了。在现在的自己看来,成年人的社交就是如此,两人面对面,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一般的亲戚还是需要在意这些细节的。

人是一步步成长的,总要经历一些事情,遭到一些冷眼和谩骂,反思一下自己,这些痛的地方才会生长,成为更坚硬的东西,或者是更顺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有去多经历,慢慢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