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文(收集3篇)
时间:2024-12-02
时间:2024-12-0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着这一句句诗,我常常被它们迷醉。
它们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闪闪发光,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在天空闪过,不断地在我眼前闪过。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纸中,真想叫他们离开方格纸去玩耍,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他们不仅仅是个符号,更是一种心灵的慰籍。每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每读一首古诗,我都把它当作一种心灵的成长,让我回味无穷。
自从接触到《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离离原上草”,让我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我的心也跟着飞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心情瞬间舒畅。“一岁一枯荣”,“枯荣”两字把草的生命力淋淋尽致地表现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是这样的生机勃勃,连最不起眼的小草都能经受住风吹雨打,再大的火都不能将他们消除,风雨过后又是一片生机。这句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不断激励着我,不论碰到何种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春晓》中“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的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景色。《望庐山瀑布》中,“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悯农》告诉我要珍惜粮食……这些用词组组成的句子,这些用笔画构成的美妙组合,这是一些多么美妙的天地啊!
啊!古诗是那样美丽,那样的精彩!它就像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它让我在书海中不断地遨游。虽说名著各有个的优点,各有个的方法,但最让我惊目称奇的却是《古诗七十首》这本书。
当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时,我就开始背《古诗七十首》,我那时还小,不懂事,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只知道就是背、背、背!而现在,我已经长大了,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用它们来鼓励我,激励我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这首诗中所说的手指和琴缺一不可,只有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弹奏出高山流水般的曲子。他和我们人一样,比如说一个班级,只有这个班的每一分子,每一员都团结起来,才能让这个班级变得更完整,成为一个大“家庭”。当然,其中也包括我,我也要为这个“大家庭”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一个团体,少了谁都不行!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是啊,连这只有每天默默扎根在泥土里的小草,都能在严寒相逼,野火摧残下仍然能够这么顽强地生长,生机勃勃,一派生机。我也需要有这种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信念,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时,我都会想到这风吹雨打,烈日炎炎下仍然能够如此顽强生长的小草。因为我觉得我不能输给小草,我要超过小草,比小草更坚强地活下去!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的。
不光只有植物是这样,人也是一样。你可以在你的“舞台”上尽情地施展你的才华,没有任何人会去阻拦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告诉自己:加油吧,一定要登到最顶峰,看看其它的山有多么小。我一定要超过别人,因为有《古诗七十首》陪伴着我!它是教育人最好的一本书!
是谁,于花间独酌,吟哦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是谁,于月下长叹,唏嘘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缓缓步入我们的眼帘?是那些“愁绪满怀无处诉”的`诗人词人们,款款情思流淌在眉间,滴滴血泪荡漾在心田。
愁之切
李易安之愁,愁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后主之愁,愁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满腹闲愁,数年禁受,流不尽,诉不清;柳永之愁,愁到“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辛弃疾之愁,愁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愁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纵“红巾翠袖”也难搵那流不尽的“英雄泪”。岁月的长河中,因多了这些忧愁中透着浪漫的面孔而暗暗增色,他们穿透历史的烟云,在悠久深邃的中华文化中熠熠生光,他们愁得真切,愁得可人,愁得惹人怜,更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他们掬一把辛酸泪。
愁之源
古人之愁,缘何为之?不外乎一个“情”字。情之深,愁之切,真挚的情感引发了深切的忧愁,而这真实可感的忧愁又将这缠绵绯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二者的相互映衬,又凸显出了古人的情真意切,与现代人的冷漠大相径庭。杜少陵之愁,愁在江山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弥望在满目疮痍的山河中,浸润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丽图景里。陆游之愁,愁在满腔报国志,却终付东流水,纵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然而,终落得笔下梅花“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下场,风雨飘摇,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容不得他的愁,更理解不了他的款款深情源自何处。然而,任时光荏苒,他那忧愁中显露的缕缕报国情思仍会在我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敬之,爱之,亦怜之。
愁之解
纵览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们,尽管满腹闲愁无处可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然而在这之后,他们总能找到方法来释愁,用更积极进取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生活,使那些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庸人难以望其项背。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可奈何之际,他选择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愁之尽头,他看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他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后人读李白的诗,总能感到一种遒劲有力的意气,感受到无限的豪放与洒脱,一种直面挫折的勇气和魄力氤氲在心底。乌台诗案,给潇洒自如的东坡居士一个致命打击,他的愁,非常人所能禁受,而他又非常人可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把满腔的悲愤融化在了造福一方百姓之中,故,苏堤的池水清碧,西湖的杨柳依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愁满腹诉不尽,岁月长歌。让我们追随这些诗人词人们,去感悟他们笔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去追忆那些似水年华。
上一篇:暑假英语作文(收集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