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消毒管理制度(整理6篇)
时间:2024-12-08
时间:2024-12-08
1、车站消毒工作由综合部负责,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
2、车站安排专人,定期对车站进行消毒,尤其是重点场所(卫生室、洗手间、食堂等)。
3、负责消毒人员应尽职敬业,不得懈怠。
4、每次消毒后做好消毒情况登记,包括用药情况,消毒时间,次数等。
5、卫生室随时对消毒情况进行督促与抽查,并做好记录。
6、平时做好站内外的卫生工作,经常开窗通风。在传染病散发或流行时期,要加强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7、常规消毒与终末消毒相结合:常规消毒为每周一次,终末消毒为随时发现传染病疫情,随时消毒(一天2次)。消毒范围包括:办公大楼内的走廊地面与
墙壁、楼梯扶手与窗台、厕所、办公室的'门把手、窗台、桌椅等。
8、体温表等器材使用后,浸入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患者的呕吐物要用12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进行清理。发生红眼睛、肝炎等接触性的传染病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课桌椅,用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喷雾室内空间,并关闭门窗30分钟。发生流行性感冒、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应用食醋熏蒸,通风开窗。
9、消毒方法:稀释消毒液擦拭、喷洒等。
1、布局合理,临床微生物室应设门禁开关,入口处有标志,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2、微生物实验室需配备生物安全柜、蒸汽回收型高压消毒锅;对源于病人的原始标本如痰液等进行涂片或接种平板等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安置位置符合要求。
3、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保洁处理,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立即消毒、清洗。
4、无菌间和超净台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无菌间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
5、使用合格的`一次检验用品,用后无害化处理,并有记录。
6、严格执行无菌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7、所有被污染的针头、碎片、碎玻璃、采血管等利器必须放在一次锐器盒中统一焚烧处理。一次耗材、棉球、吸管、卫生纸、粪便、痰等标本连盒装入医疗垃圾袋,统一收送焚烧。
8、检验科各检查室桌椅、器具、地面每日用1000mg/l含消毒液擦拭2次,空气消毒1次,每周大扫除1次。抹布、拖把专室专用。
9、无菌物品及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10、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11、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12、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13、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4、储血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内壁进行生物学检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
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200CFU/m3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为了做好本经营单位清洁用具的消毒工作,更好地履行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障顾客的身体健康安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清洁用具在专用的洗消间(区)进行清洗消毒,并且有专用的清洗、消毒池(桶),分类清洗消毒。
2、要定期将清洁用具如抹布、拖把等用消毒剂消毒并置于太阳下曝晒。
3、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对清洁用具的`定期消毒进行落实并进行登记。
4、消毒按顺序进行:消毒前洗净→消毒→冲洗→晾晒
5、消毒后的清洁用具经晒晾晒干爽后,放于固定处。
1、餐厅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应在25米以上,并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
2、餐厅、包间要保持整洁,餐具摆台后或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要回收。
3、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可疑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应当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要立即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做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安全。
4、销售直接入口食品要使用专用工具分别传递食品,专用工具要消毒后使用,定位存放。传递食品与收款应分开(专人、专用工具),防止污染。
5、供顾客自取的`调味品,要符合食品安全所必需要的贮存和使用要求。
6、必须使用消毒后的餐饮具,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摆台上桌。
7、设有充足的用餐者专用洗手设施,有符合要求的餐具保洁设施,提供的毛巾、餐巾等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8、端菜手指不接触食品,分餐工具不接触顾客,递小毛巾用夹具,用后及时收回清洗消毒,用过的餐饮具及时撤回,并清洁台面。
9、及时做好台面、桌椅及地面的清扫工作,盛装垃圾的容器应密闭,垃圾及时处理,做好“三防”工作,保持整洁卫生。
一、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三、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五、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七、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九、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十、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十一、软、硬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具体详见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十二、做好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2、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3、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上一篇:金色童年作文400字(收集3篇)
下一篇:妈妈的安慰作文(收集1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