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收集7篇)

时间:2024-12-19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1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youngtoo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2

刚刚合上这本书,我就心里回想里面的所有内容,时而让我提心吊胆,时而让我惊讶不已时,时而让我疑惑不解,时而让我恍然大悟,心想这本书咋就这么有意思呢?

让我心理变化最复杂的地方就是——基地人民心中第二位英雄,也就是出口成章的塞佛哈定,在94页上说:“四王国的历史中最有趣的局面,无疑是塞佛哈定的执政期间。”有趣的地方就在哈定和温尼斯见面后,在137页时,两人就你一口唾沫星子,我一口唾沫星子吵了起来,吵到139页时,温尼斯说出了他的野心,但哈定却像在玩过家家一样说到:“殿下,我自己正是这么想的。”

140页哈定用12008年的“牛皮”吹起了“气球”,152页,温文斯把自己的头轰得一点不剩,哈定的“气球”里有反击时刻定在午夜零时,再加上尼温斯的儿子被折磨的不像样,他明白一切都中了哈定的计谋,在这十几页子里哈顶都十分稳定,所以说遇事不能心乱,要镇定,而且遇事之前要安排好一切,要是我是哈定,可能都被害了上百回了,哈定的镇定和他那双嘴巴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本书十分让人欢喜,而且语句幽默,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3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4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会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

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

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5

自从人类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后,就开始了一个外星殖民的时代。经过数百数千年的沉淀,终于建立起了一个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然而这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帝国,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个名为哈里·谢顿的天才数学家,开创了一个可以预言未来的心理史学,他还通过心理学史预测出一个可怕的消息:虽然毫无征兆,但一个已经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一步步走向灭亡。

这本书是银河帝国三部曲的第一本书,在书的开始,银河帝国的壮丽辉煌只是一笔带过,却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个谢顿博士的预言传出后各方势力互相争斗的传奇时代。当然,腐败的贵族高层并不相信谢顿博士的预言,并且自作聪明地把谢顿博士流放到了端点星,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上的假象,实际上这个帝国正在慢慢的腐朽瓦解。

各种反叛势力开始崛起,银河帝国渐渐没有了统治者,各个贵族高层开始向傀儡一样利用国王,一个战火纷飞、勾心斗角的时代来临了。在这个时代当中人才辈出,他们纷纷施展自己的才能,企图占到最高的统治点。作者用一个个情节故事描绘出了一个个时代的“智者”形象,无论是谢顿博士、哈定市长还是马洛,他们都慢慢的带领着读者走向这个帝国的发展和结局。

一个建立、发展了如此之久的帝国,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与贵族的腐败,最终走向灭亡,分崩离析。而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像银河帝国毁灭前夕那般美好呢?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不要重蹈覆辙,像银河帝国一样土崩瓦解。我们要爱好和平,不要学那些反叛派为了自己的野心四处征战,而是应该学习谢顿、哈定、马洛等智者的超前思维。

正如哈定市长所说的那样:“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万物以和为贵,不要随意发动战争,否则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疑问,这本书反映了一个帝国如果随意发起战争会导致的后果与悲剧,更是讽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势力,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种意识到和平的珍贵性的思想,让这个世界更加的幸福美好。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6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篇7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